□蔡芳軍
大多數家長雖然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但孩子不喜歡看書也沒辦法。他們希望孩子喜歡閱讀,多讀好書,可孩子總是想著玩兒,對父母買回來的書根本不感興趣,往往書買了很多,真正認真看的并不多。

有一次聽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北京大學教授曹文軒的一個閱讀講座,他說:“孩子成才與語文能力密切相關。如果語文打不下堅實的基礎,缺乏廣泛的閱讀,即使將來從事自然科學方面的研究,想成就大事,往往事倍功半。”曹文軒教授的這一觀點,我非常贊同。作為一名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老師,在教育教學中我發現,大多數家長雖然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但孩子不喜歡看書也沒辦法。他們希望孩子喜歡閱讀,多讀好書,可孩子總是想著玩兒,對父母買回來的書根本不感興趣,往往書買了很多,真正認真看的并不多。怎樣才能讓孩子愛上閱讀呢?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最根本、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家長要舍得花時間、耗精力、變換方式陪孩子一起閱讀。
如何進入角色閱讀?家長不妨將自己置身于孩子的成長空間,和孩子一起快樂閱讀,共同提高,可以選擇角色鮮明的故事集來進行,如《阿凡提的故事》《愛迪生的故事》《四大名著中的經典故事》《格林童話》等,家長在給孩子講類似故事的時候,可以把人物對白以不同的腔調、語氣念出來,讓孩子有身臨其境的角色感,從而增加聽故事的興趣。可以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向孩子提問,并讓孩子發表自己的見解,以此來加強孩子的認知。在孩子根椐故事情節作出回答時,家長可以因勢利導闡述與故事相應的道理。孩子適時地獲得了閱讀啟發,便會在無形中增加對閱讀的興趣。
所謂順勢而為,就是在孩子閱讀的過程中因勢利導,千萬不要管得太死。從一開始跌跌撞撞地探索文字,到最終領悟到知識的樂趣,閱讀對于孩子而言,就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因此,挑選適合孩子身心發展,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書籍,是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然而,“引導”并不等于“約束”,筆者在指導學生閱讀時發現,有些家長會干預孩子的閱讀興趣,只允許孩子讀自己選定的書籍,不允許孩子挑選心儀的讀物,或許這些家長不知道:有一種閱讀叫博覽群書,孩子所讀書刊的內容越寬泛,所獲得的知識也就越廣博,孩子的智力發展就會越好。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每一個孩子也都是不同的,他們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閱讀品位。對孩子獨特的一面,家長一定要注意觀察,在完全了解之后加以引導,不宜過多過細地干涉。如果一個孩子讀的所有書都是被家長規定的,那么他對于閱讀的興趣必然不會長久。
孩子還小的時候,表現出好奇、好動、缺乏耐心和持久力,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情況,非常符合孩子的心理特點。有些家長對此會感到非常焦慮,曾經有一位遠房親戚找到我,說:“我家孩子是不是注意力無法集中啊?她看畫報時無法專注地看一本書,總是翻翻這本,看看那本。”我問孩子的年齡,不料親戚回答:“八個月。”其實,一會兒看看這個,一會兒讀讀那個,只是一種孩子喜歡的閱讀方式,家長不必過于擔心。孩子把書拿在手上,目不轉睛、有滋有味地翻看,就是一種值得肯定的狀態,家長應該感到欣慰和滿足。孩子早期閱讀的這類表現,是符合孩子心理傾向的,說明孩子在閱讀求知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絕不可控制或過多干涉,將其天性扼殺在閱讀起步之初。很多時候,家長可以自己看書,孩子也自己看書,當孩子發問時,家長要隨時耐心作答,而且不忘在回答之后,加上一些表揚和鼓勵的話。如“寶貝真棒,你看得真細致,今天你又進步了”之類。這樣不吝鼓勵,久而久之,孩子喜歡上看書,也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了。
如何“投其所好”?家長要順應孩子的成長特點與興趣愛好,為孩子精心挑選書籍。有些家長知道閱讀的重要性,但是拔苗助長、急于求成,孩子認識的字還不是很多,就想讓孩子閱讀中外名著,孩子讀得囫圇吞棗、一知半解,自然覺得閱讀索然無味。同時,即使是同一本書家長在買給孩子之前也要精心挑選,要著重選擇印刷精美、圖文并茂的圖書,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孩子上學以后,有了固定的學習任務,家長千萬不要以為讀課外書會影響孩子的功課,而是要適時鼓勵孩子讀課外書。事實上,喜歡讀課外書是孩子學習能力強的表現,也是孩子獲得廣博知識的最佳途徑。家長要有意識地強化孩子的讀書欲望,幫助、指導孩子選擇那些既符合他們年齡特點又有營養的書籍。如《十萬個為什么》《伊索寓言》《精編童話選》《昆蟲記》等,有培養品德的,有增加知識的,有故事引人入勝的,引導孩子養成良好讀書習慣的同時,也培養他的情操。這些書有的孩子可以自己看,有的可以由家長來分享。孩子若是沉迷于某本圖書,家長就要弄清孩子沉迷的原因,并抓住這個機會,加以引導,用心激勵,從而保護好這稍縱即逝的閱讀興趣。
言教不如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據調查,大部分父母熱愛閱讀、有閱讀習慣的家庭,子女不用刻意培養也會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想讓孩子愛上閱讀,父母應當以身作則,先建立起自身的閱讀習慣。同時,也應當在孩子進入閱讀年齡之前,就為孩子準備好日后的讀物,讓孩子從出生開始就看到一片“書海”。孩子置身于圖書的世界里,隨時可以翻閱圖書,天長日久,就會對書籍產生由心而生的濃厚興趣。就一個普通家庭而言,可以在客廳和孩子的臥室擺放一定量的書籍,讓孩子隨時隨地都有書相伴、有書瀏覽。在孩子進入讀書狀態時,家長要為之創設條件,盡量保持室內安靜,手機、電視、電話、交談等聲音要盡量壓低或是干脆關掉,避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對孩子產生干擾。我們都知道,身教重于言教,熱愛讀書的家長只要有心而為,就一定有能力培養出愛讀書的孩子。熱愛閱讀的家長,必然會掌握不少閱讀的技巧與心得,也自然而然會產生與閱讀“密不可分”的心理感受。因此,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閱讀多進行指導,告訴孩子怎樣才能把一本書讀好讀透。同時,家長也應當與孩子多交流閱讀的心得感受,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閱讀的熱愛。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或者一起進行戶外活動時,可以有意無意地講一些偉人、名人的故事,并且有意識地讓孩子明白,所有卓有成就的大家,都有大量閱讀鋪墊他們的人生。堅持看書的人,書看得越多就越聰明,學習就越好,從而為自己將來贏得更多更好的機會。
所謂循序漸進,就一本書而言,是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不斷提高,取得水至渠成的成效。朱熹有《朱子讀書法》,其中就提到了循序漸進。朱熹講了三點:“其一,讀書應該按照一定次序,不要顛倒。其二,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能力,安排讀書計劃,并切實遵守它。其三,讀書要扎扎實實打好基礎,不可囫圇吞棗,急于求成。”與此同時,他提出讀書是一個從沒有疑問到存有疑問,再到解答疑問的過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陪孩子閱讀,家長要做到心中有底,那就得循序漸進,從基礎性、情節性到思辯性、探索性,讓閱讀過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在知與疑之間,不斷提升孩子的閱讀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