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民樂縣洪水鎮新豐小學 寧君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教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板塊。在新課改深入推進的背景下,閱讀教學提出了新目標和新要求,廣大小學語文教師進一步落實新課改的教育理念,在教學實踐中以提升小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作為主要教學目的,對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的融合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創新,開辟了新的語文閱讀教學途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語文教學的目標要求出發,分析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的具體教學策略,在帶領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深化他們的寫作能力,同時又通過寫作教學鞏固閱讀技巧,使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均得到有效提升。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一般都局限于文章的分析和講授,對閱讀篇目、閱讀范圍不進行拓展和延伸,對學生寫作訓練不進行隨機指導,將“讀”與“寫”完全割裂,這種教學方式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并不相符。一部分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完全不提不問作文教學,不結合閱讀教學中的作者表現出來的寫作特點、寫作技巧關照學生寫作技巧訓練;在開展作文教學的過程中,將作文教學孤立地置于作文課上,純粹做寫法指導,閉口不提閱讀,忽略了學生已經學習的習作資源——課本中的文本。如此將本來密不可分的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分離,學生在閱讀時也就不會主動思考作者的文章構思和寫作技巧,不能把課文閱讀中學到的方法和技巧靈活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時根本不注意習作訓練目標與已學習過的單元課文之間存在的關聯。有的教師也意識到了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讀寫結合,但在實踐中還是找不準讀與寫的結合點,要么是重讀輕寫,要么是注重課內閱讀而忽視課外閱讀,不能將讀與寫有機結合,不能在一節課中有效落實讀寫訓練目標。學生在這種讀寫分離的教學過程中缺少了教師的點撥與引導,無法找到閱讀與寫作訓練相結合的基本方法,也消退了語文學習的積極性,造成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長期低下,甚至厭惡作文、逃避寫作的情況。
讀寫結合就是將閱讀與寫作融合在一起的一種教學方式。閱讀教學的目的是提升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而寫作教學則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將二者結合在一起,能推動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的進步。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閱讀期間對文字、句型、段落進行分析,了解不同類型的寫作方式,從而積累相關寫作經驗。讀寫結合已經成了現今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也是其他教學活動能順利開展的前提。因此,為了能進一步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大量教師開始引入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同時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對讀寫結合教學模式進行了深入探索,有效地提升了學生閱讀品質和閱讀能力。
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編入的課文都是語文教育專家、語文名師集體論證、精心挑選的名家名作和經久不衰的經典篇章,這些文章布局謀篇別具特色,描寫語言生動流暢,表達方式靈活多樣,情節引人入勝,文質兼美,字里行間充盈著多樣化的情感元素,閃耀著豐厚的人文精神,持久地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學生。這些文章向每一名學生提供了優質的寫作訓練范本,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寫作指導,圍繞課文的主題立意、結構布局、遣詞造句、表情達意、敘事方式等方面,點明文章寫作技巧的精妙之處,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教學活動引向作文教學,指導學生在寫作同一主題的作文時應該從哪些方面著眼和入手,將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有機融合,學生就會在閱讀中有意識、有針對性地發現和總結作者的寫作方法,進而將這些方法和技巧靈活運用到自己的作文訓練之中,促進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得到同步提升。
在小學語文教學目標體系中,閱讀、寫作是至關重要的兩大板塊。因此,教師為了實現高質量教學,在原有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行了更深入的探索。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徹底打破讀與寫各自孤立的局面,將閱讀與寫作進行有效融合,從而形成新的教學模式——讀寫結合教學。讀寫結合就是要將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并駕齊驅、相互滲透,在閱讀中領悟寫作方法,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寫作訓練,實現二者的互相結合,在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又能調動起他們對寫作的興趣,達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目的,從而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教學效果。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閱讀是寫作的根基,寫作是閱讀的內化,閱讀和寫作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閱讀活動是學生從文本中搜集信息、發展語言思維能力、獲得審美體驗的一項語文學習活動,寫作是以教材為依托,建立在閱讀基礎上的學習活動。基于新課改的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讀寫結合的手段,在閱讀教學中充分發揮每一篇課文在閱讀、寫作指導方面的價值作用,引導學生對精彩的詞句、段落和篇目反復的品讀和鑒賞,理解和體會作者筆下的文字之精妙,人物之形象、景物之逼真。在充分和深入的閱讀基礎上,進行仿寫、續寫、擴寫等寫作訓練,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表達方法,讓學生筆下的文字表述準確、敘事流暢,塑造出的人物活靈活現,表情達意形象生動。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能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需要教師將讀寫進行有效的結合,做到立足于“讀”,著眼于“寫”,促使閱讀與寫作同步進行、同步發展。使學生在閱讀中讀通、讀透,在感悟和體會的基礎上,有所借鑒和體會,學會寫作,在寫作中深化閱讀,進行讀寫訓練的遷移,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自覺從單篇閱讀、全文閱讀再到整本書閱讀的拓展延伸,促進學生讀寫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語文閱讀教學是一個學生與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在教學前要全面了解語文教材的編寫體系,根據單元主題的內容、文章的表達特點以及作文訓練的要求,掌握每一冊教材、每一個單元的閱讀重點和寫作要點。在確立了單元、單篇課文的讀寫結合訓練目標后,教師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文本,與文本對話,結合本單元的寫作主題,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寫作訓練,這樣一來有范本可讀可仿、有方法可悟可學,學生在閱讀、寫作中就會有興趣、有動力,讀寫結合的目標就會得到有效落實。
讀寫結合教學所選擇的材料需要有針對性,能在閱讀過程中引發學生更加深刻的思考。教師需要結合小學生的能力特征,選擇與他們理解能力相符的教學材料,同時注意閱讀材料要具有可讀性,能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對閱讀的內容產生好奇心,從而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教師需要先對教材中必學的文章進行整理,帶領學生完成這一部分的學習內容以后,才能進行課外的閱讀延伸,或者是通過同類型的文章引出教材中的文章,這樣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在課程開始前,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閱讀一篇同類型的作品,以此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然后在學生對這篇文章產生興趣的時候,帶領學生品讀教學所用的材料,這樣能將學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課堂中,帶領學生了解作者的創作心境,以及從不同的角度對文章進行閱讀能感受到作者怎樣的情感,作者在寫作過程中都涉及了哪些寫作方式,通過對文章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能為學生后續的寫作提供思路與創作理念。比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節課中,教師先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然后找出文中的生字進行記錄,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創作背景進行分析,剖析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與意義,比如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為什么大篇幅地描繪了小女孩在冰天雪地中出現的幻象等。
在進行讀寫結合教學時,需要教師充分把握住閱讀材料的特征,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定期在語文課上組織讀寫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大的展示平臺。通過相應的寫作練習,學生能更好地掌握寫作的精髓。
例如,在學習《第一次抱母親》這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對文章進行粗略閱讀,引導學生了解故事的大體結構以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然后結合文章的特點提出相應的問題,如“用幾句話概括本文,作者采用了什么樣的敘事手法?”等,然后留給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在充分的自讀自悟中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尋找到答案后,教師引導學生切身體驗作者的情感,再要求學生根據自身的經歷,借鑒文章中的寫作技巧和表現手法,圍繞家庭親情進行寫作,這樣既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還能拓展他們的寫作思維。
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寫作習慣是提升小學語文學習能力和學習品質的重要內容。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讀寫訓練是序列化、連貫性的,是有章法可循的。教師必須注重讀寫結合,改變“讀”與“寫”獨立訓練的錯誤做法,在閱讀教學中突出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重視閱讀能力向寫作能力的正向遷移,在立足經典篇目的基礎上,選擇能開闊學生閱讀視野的著作,指導學生進行廣泛深入的閱讀,在閱讀中領悟寫作方法,在閱讀后通過多種寫作方式,開展扎實有效的寫作訓練活動。
由于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初級階段,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較差,但有著極高的模仿興趣和模仿能力,因此采取模仿式教學是很有效的一種教學方式。學生能通過模仿了解文章的寫作目的、意義以及作者想要抒發的情感,同時還能對寫作格式有一定的了解。通過大量且有效的閱讀,能提升小學生的詞匯量,同時還能使學生明白怎樣在文章中抒發自己的情感,從而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寫作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從簡單的模仿寫作開始,在閱讀過程中選取感興趣的片段進行仿寫,從而培養學生的寫作意識。教師在實施讀寫結合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寫作訓練,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寫讀后感等。教師可以在閱讀課結束后,讓每個學生都寫一篇讀后感,然后在語文課上組織一次寫作比賽,學生可以將自己覺得寫得好的句子分享給其他學生,教師根據自身的觀察與學生的反饋選出優秀的作品給予獎勵,以全面激發學生的讀與寫的興趣。教學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進行仿寫。指導學生從仿寫學習寫作,是讀寫結合的一種基本且起效較快的方法。學生的仿寫大都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仿寫內容,二是仿寫形式。在學習了寫景的文章后,教師讓學生仿照文章內容,寫出家鄉的春天、家鄉的秋天等習作。例如,在學習《找春天》這篇課文后,教師讓學生根據“春天像個害羞的小姑娘……春天像……”這一排比句式進行仿寫,描寫一段關于冬季景色的片段。在學習了寫人的文章后,可以讓學生仿照課文,借鑒作家在寫作中寫人寫事、遣詞造句的技巧,選擇幾件能表現人物性格特征和品質的小事進行敘述,達到“以事見人”的訓練要求,促進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多樣化的模仿中得到提高。通過仿寫,學生能掌握更多的寫作手法,同時也能極大地豐富自身的詞匯量,為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穩固的基礎。
二是教會學生補白續寫的方法。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課文在結束處都有留白,給作者留下了無限想象的空間,這些留白之處給學生的寫作訓練提供了契機,教師可以給學生啟發和點撥,讓學生對文本進行補白,如利用關鍵詞補白、利用情節延伸補白、利用故事結果補白、利用插圖補白、利用人物對話補白等,有效利用好文章的留白處,巧妙地引導學生參與補白,以此對學生的語言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有效落實讀與寫的訓練目標。
三是引導學生進行改寫,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教師可以針對課文中的故事結局,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想象進行記敘文要素的改寫,也可以對文章的體裁進行改寫,例如可以把古詩詞改寫成為寫景的文章,可以把寓言故事改寫成劇本等,達到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目的。
綜上所述,小學是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和學習品質形成的一個基礎階段,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深度分析小學生的性格特征和學習特點,以此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而讀寫結合教學對這一階段的學生是非常適用和有效的,教師要以閱讀為基礎,通過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閱讀量,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指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閱讀思維活動和情感體驗活動中學會表達方式,對作家的寫作方法有所體驗、感悟和思考,結合自身生活經驗,以讀帶寫,進行讀寫結合的綜合性訓練,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真實的讀寫感受和表達體驗,進而促進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