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段雯雯,宋凱敏
當前形勢下,我國掀起了一股醫療基建的熱浪,其中,投入最大、覆蓋面最廣泛的就是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建設。其功能上與傳統的傳染病醫院有所區別,但核心內容就是圍繞傳染病防控和救治設立的,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更注重公共衛生診療、公共衛生大數據、生物醫學研究和傳染病緊急醫學究院、藥物疫苗臨床研究、公共衛生教學(培訓)等內容融合一體。回顧我國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發展,要追溯傳染病醫院的發展。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醫療衛生平均水平低等特征,決定了我國需要單獨設置傳染病醫院并進一步發展。目前,我國已有傳染病醫院300余所,多數綜合醫院也設有感染疾病科,傳染病的網絡化已經基本構建。(見圖1)

圖1 山東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照片(一期已建成部分)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寧波公共衛生體系經受住了嚴峻考驗,為疫情基本控制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但一些方面仍有待加強。首先,寧波缺少具備集中收治大規模傳染病人的醫院;其次,全市現有傳染病救治床位、負壓病房、專用傳染病重癥監護室(ICU)、負壓手術室及其他檢查救治儀器設備數量嚴重不足,難以承擔傳染病集中救治的應急任務;第三,應急抗疫設施增建能力與儲備不足,應急醫療救治技術、物資、人員儲備不足等,無法滿足重大公共衛生安全事件發生時的突發需求;最后,寧波市綜合性醫院傳染病防控救治能力與應對能力有待加強,現有傳染病醫院救治醫療資源不足,綜合醫院和傳染病醫院在發展上不夠均衡,相互之間沒有形成有效的融合,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醫療衛生體系的高效健康的發展。
寧波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將依托寧波市第一醫院,按三級甲等傳染病專科醫院標準,有效的利用一期已建院區的基礎,優勢互補、共享醫療資源。以“大專科+小綜合”模式,高標準規劃建設現代化的市級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本次規劃配置標準傳染病床位600張,戰時可快速轉換為隔離病區的住院病房850張床位。建成后,可依托第一醫院呼吸、心內、重癥醫學、重癥醫學等傳統優勢學科快速形成呼吸系統疾病相關傳染病人集中收治的能力,并逐步發展成為全市疑難危重傳染病診治中心、技術指導中心和遠程會診中心。因此,本項目的實施可有效補齊重大防控救治體系的短板。
近年來,但隨著寧波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應對新發傳染病、肺結核等傳染病人的風險也不斷增加,應急管理和處置能力的不足日益顯現,寧波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將建成“平戰結合”且具有較強診治水平、一定收治規模的市級呼吸道傳染病院區,目標將成為全市疑難危重傳染病診治中心、技術指導中心和遠程會診中心。“平時”,中心將承擔感染性疾病診療及患者癥狀監測、疾病防治管理與健康宣教、公共衛生與應急管理研究、醫療物資儲備等職能;“戰時”將承擔預警監測、突發急性傳染病救治、應急科研攻關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指揮決策等職責。
寧波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可有效的共享第一醫院優質的醫療服務資源,切實有效地提升公共衛生服務應急救治、臨床研究、科研創新、人才培養和技術儲備能力;同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與第一醫院的統籌建設、資源共享,可強化第一醫院臨床醫務人員傳染病防控和公共衛生應急能力,有利于提高第一醫院醫療服務資源的利用效率。因此,本項目建設將極大推動我市公共衛生服務與醫療服務優質資源之間的高效協同和無縫銜接,解決公共衛生服務和醫療服務相分離,“重治療、輕預防”的通病,構建“醫防結合”、“平戰結合”的防控體系,更好的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
依據國家出臺的相關規范標準文件,如《傳染病醫院建設標準》、《綜合醫院建設標準》、《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方案》等,結合相關城市案例分析,總結寧波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選址要求、規劃布局、平面布置、建設規模及其他控制要求及布局原則。
1.選址要求
(1)不宜設置在人口密集區域;
(2)患者就醫方便、交通便利地段;
(3)地形比較規整,工程水文地質條件較好;
(4)有比較完善的市政公用系統;
(5)不應臨近易燃、易爆及有害氣體生產、貯存場所,不應臨近水源地;
(6)不應臨近食品和飼料生產、加工、貯存,家禽飼養、產品加工等企業;
(7)不應臨近幼兒園、學校等人員密集的公共設施或場所;
在綜合醫院內設置獨立傳染病區時,傳染病區與醫院其他醫療用房的衛生間距應大于或等于20m。傳染病區宜設有相對獨立的出入口。
2.規劃布局與平面布置要求
(1)衛生安全、建筑布局合理、節約用地;
(2)滿足基本功能需要和應急需要,并適當考慮未來發展;
(3)功能分區明確,科學組織人流物流,做到潔污分區、切斷傳染、擗免感染;
(4)主要建筑物有良好朝向,建筑物間距應滿足衛生、日照、采光、通風、消防等要求;
(5)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在保證使用功能與傳染病防護隔離衛生安全的前提下,建筑物應合理組合、適當集中;
(6)應配套建設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停車設施。
(7)新建傳染病醫院周邊設置不小于五十米的防護綠地。
3.建設標準及規模控制
(1)傳染病醫院的建設用地包括急診部、門診部、住院部、醫技科室、保障系統、行政管理和院內生活用房等七項設施的建設用地、道路用地、綠化用地及室外活動用地、停車用地、堆曬用地和醫療廢物與生活垃圾的存放、處置用地等。其中,傳染病醫院中急診部、門診部、住院部、醫技科室、保障系統、行政管理和院內生活用房等七項設施的床均建筑面積指標應符合傳染病醫院建筑面積標準。
(2)傳染病醫院各組成部分用房所占的比例宜符合傳染病醫院各類用房占總建筑面積的比例要求。
(3)傳染病醫院單獨新建時,建筑密度不宜超過35%,容積率宜為1-2。
(4)新建傳染病醫院綠地率不宜低于35%,改建、擴建傳染病醫院綠地率不官低干30%。
(5)新建傳染病醫院應配套建設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停車設施。停車的數量和停車設施的面積指標按建設項目所在地區有關規定執行。
4.其他相關要求
傳染病醫院應設置足夠的急救車及小型汽車停車位。停車場內應按院外院內車輛分區布置停車位,傳染病醫院宜設置專門的汽車沖洗消毒站。
醫院污水、醫療廢物和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是傳染病醫院建設的重要內容,要做到與醫療用房建設三同時(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使用),保證醫院污水、醫療廢物和生活垃圾得到及時有效處理,確保醫院安全。
1.山東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濟南市傳染病醫院)
(1)醫院概況及建設條件
山東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是山東省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最大的傳染病診療中心,山東大學醫學院教學醫院及研究生臨床教學基地。位于章錦街道的旅游路以南、繞城高速以東,濟南市公安局特警支隊以西;地塊形狀規整、地勢平坦、周邊交通便捷,院區1km范圍內仍有多處居住小區、村莊、工業區等,但整體人口密度較低,院區建設對周邊影響較小;院區西側為繞城高速,有效的起到了一定的隔離作用。
(2)建設規模
項目建設用地面積約為10.18公頃,規劃用地性質為醫療衛生用地,容積率1.5,建筑高度60米,建筑密度21.5%,綠地率35.1%。其中,一期工程占地面積93畝,建筑面積8.64萬平方米,由住院樓、裙樓及呼吸樓等組成,規劃床位達到了800張(傳染病專科病床300張,綜合床位500張);二期建成后全院總建筑面積將達到24萬平方,完全滿足平戰結合的需求,可以迅速建立起方艙醫院,醫院床位總計達到1600張。如圖1。
(3)功能分區
院區按照“平戰結合”的原則進行功能分區,“平時”三大區:污染區、清潔區、輔助區,其中,污染區包括專科樓、呼吸樓、污水處理、醫療廢物暫存間;清潔區包括門診、急診、醫技樓、綜合病房樓、病人家屬食堂公寓;輔助區包括行政辦公用房、職工食堂及學生公寓、后勤保障用房包括(配電室、空調機房、換熱站、洗衣房、監控室、警務室、超市、消毒供應中心、供氧中心等)。“戰時”三大區重新劃分分區:隔離區、限制區及生活區。考慮到用地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西南風,將污染區設置于基地西北角,有獨立出入口;呼吸樓位于最北端,東北風以最小過境面積切出基地范圍以外;污水處理站設置在基地下風向的西北角的地下室,盡可能減少對病區的影響。
將傳染病與非傳染病、“潔”與“污”、“醫”與“患”三條主要功能布局進行分流。如圖2。

圖2 功能分區圖
3.小結
結合上述要求及案例分析,公共衛生中心選址布局主要考量因素為選址位置、場地建設條件、周邊影響因子、交通便捷性、建設規模、功能分區、流線組織等。
(1)位置選擇上,遠離老城區、城市核心區,不宜布置在人口密集區域;盡可能臨近城市主要干道、交通便捷。
(2)建設條件上,地塊形狀方正、地勢平坦,地塊周邊需要有一定的拓展空間,可預留足夠建設用地,以備“戰時”增建應急設施;臨近河道、綠地,可形成一定的隔離作用,以減小對周邊建設地塊的影響。
(3)規模及指標控制上,建筑密度不宜超過35%,容積率宜為1-2,綠地率不宜低于35%,配建床位規模及相關建設指標要滿足《傳染病醫院建設標準》。
(4)功能分區上,平面布局時需要有明確的功能分區,普通綜合病房和傳染病房在物理空間上各自獨立,相互隔離;污染區的設置,應考慮與主導風向相反布置。
(5)交通組織上,結合地塊平面布局,應合理優化流線組織,將傳染病與非傳染病、潔污、醫患三條主要功能布局進行分流組織;且傳染病區宜設有相對獨立的出入口。
1.目標定位
本項目定位為以寧波市第一醫院的醫療水平和綜合實力為依托,建立平戰結合且具有較強診治水平、一定收治規模的市級呼吸道傳染病院區,成為全市疑難危重傳染病診治中心、技術指導中心和遠程會診中心。本次擬建設傳染病院區的功能主要以處理呼吸道傳染疾病為主,包括新冠、肺結核、非典及各種新型未知的呼吸道傳染病,兼顧普通的腸道傳染病、艾滋等。
2.擬建設規模
本項目是在依托寧波市第一醫院(三甲綜合醫院)基礎上擬選址建設的傳染病專科院區,寧波市第一醫院一期現已建總建筑面積約21.47萬方(1200個床位)。本次擬新建2個門診綜合樓、1個應急物資庫和實驗樓、1個病房綜合樓、1個動力中心樓、1個傳染病房綜合樓以及1個宿舍樓,共計7幢建筑,總建筑面積約20.20萬方,其中地上總建筑面積約15.74萬方,地下總建筑面積4.46萬方。項目新增床位規模1450張,其中包含600張傳染病床位,850張平戰結合床位。
1.現狀建設條件
現狀基地范圍內主要為農田及部分臨時建筑,整體地塊方正、地勢平坦、土地平整,建設條件成熟;基地周邊情況,西側為在建的寧波市第一醫院(一期),北側為在建的寧南65號地塊(商業商務用地)、待建的寧南68號地塊(二類居住用地),1km范圍內尚存上陳、竺家、丁家埭3個待拆遷村莊,區域整體處于待開發階段,人口密度低,本項目建設對現狀周邊地塊影響較小。如圖3。

圖3 現狀周邊情況
2.現狀交通條件
本次擬選址地塊交通區位優,距離寧波市中心城區約15公里,緊鄰3號線方橋站,距高速朝陽出口約5分鐘車距,距甬金高速和甬臺溫高速出口約10分鐘車距。現狀對外交通便捷,主要依托東環路、寧奉軌道3號線、儒江路(在建),但支路網體系尚未完善。如圖4。

圖4 現狀道路交通
本次擬選址范圍現狀建設條件較好,地塊形狀方正、地勢平坦;周邊處于待開發階段,本項目的建設對現狀周邊影響較小;從土地可利用情況來看,地塊內已完成拆遷,建設條件基本成熟;從交通情況來看,地塊所在位置優、交通便捷,周邊主要道路骨架已經構建,臨近軌道站點,公共交通快速可達;從市政基礎設施來看,地塊周邊供水、供電、供氣及污水排放支撐體系較完善,可有效支撐保障近期項目的實施。
考慮到項目的特殊性,選址時還結合了寧波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擬建設方案的分析,從功能分區、總平面布局、建設規模、相關控制指標、流線組織等方面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
本項目功能主要包括傳染病醫療區、平戰結合及應急儲備區、醫院功能配套完善區、醫院生活配套區和預留應急醫院建設區。
傳染病醫療區設置在相對獨立區域,與其他功能區通過規劃河道、山隍路相隔離,與醫院其他醫療用房有一定的衛生間距;平戰結合及應急儲備區布置在一期綜合院區北側,臨近軌道站點及主干路,可有效疏散人群以及快速的戰時響應措施;預留應急醫院建設區預留應急公共衛生事件救治條件,戰時可搭建應急醫院,平時停車場地和綠化景觀;醫院功能配套完善區在一期已建部分基礎上,完善普通綜合服務功能。如圖5。

圖5 擬建設項目功能布局圖
本項目結合功能分區,以規劃河道為界西側與東側形成內部交通小環線,并將內部換線與外部道路形成大換線,普通患者從東環路、北倉路、軌道站點可直達一期病房綜合樓就診,滿足行人、車流便捷直達;規劃河道東側傳染病房綜合樓在位置上保持相對獨立,沿山隍北路設置獨立的傳染出入口,就診人群進入院區后分別分流至發熱門診和非呼吸道門診區域,避免交叉感染。新建集中停車區域于北倉西路設置出入口,西南側設置通行橋梁,便于停車區直達門急診、住院區域。
寧波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建設順應當前防控的總體形勢,符合國家對加快推進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的迫切要求。項目將按照標準規范要求建立符合寧波城市規模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將有效補齊寧波市傳染病防治體系短板,完善我市公共衛生及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救治體系,切實提高應對處置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能力,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和地方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未來依托實力較強寧波市第一醫院進行建設,有利于快速形成傳染病集中救治能力及新發傳染病的應對能力,通過合理的、可持續發展的傳染病醫院建設,確保在包括發生繼生災害時,滿足不斷增加的醫療需求,使傳染源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