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彪
中醫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和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中也說:“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貢獻,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中醫具有獨特的中國文化特色,它以陰陽五行為理論基礎,以八綱辨證為指導思想,以望聞問切為診治手段,以各種天然草藥為治病材料,形成了理論體系完備、治療科學合理、取材豐富、價廉物美的醫療特色,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和身體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自先秦兩漢以來,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醫學名家,如扁鵲、華佗、張仲景、皇甫謐、孫思邈等,他們懸壺濟世,救死扶傷,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宋代以來,許多文士也開始留心醫學研究,將儒家兼濟天下的理想和醫生懸壺濟世的精神進一步結合。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曾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就是這種“儒醫”精神的真實寫照。
明清時期,受儒醫文化的影響,許多文士在創作文學作品尤其是長篇小說的時候,經常會用到中醫藥知識,傳播中醫藥文化,讓作品的內涵更加豐富,充滿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這在長篇小說“四大名著”中表現尤為突出。
明初《三國演義》在描寫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波瀾壯闊的政治軍事斗爭的同時,還涉及許多中醫內容,諸如中醫學理論、外傷治療、養生保健等,華佗“刮骨療傷”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水滸傳》也涉及了許多中醫藥知識,例如瘟病的治療、刀劍外傷的治療及中醫美容的方法。明代中期的《西游記》雖然是一部神魔小說,但書中也描寫了孫悟空治病救人的故事,充滿著濃厚的中醫藥思想。《紅樓夢》是清代“百科全書”式的長篇小說,書中不僅包含了豐富的中醫藥思想,而且通過延醫診病、養生保健等內容來塑造人物形象,推動故事情節發展,體現了作者深厚的醫學素養和精湛的藝術技巧,不愧為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高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我國的中醫藥文化不但底蘊深厚,而且富有生命力,尤其是在抗擊“非典”和“新冠”疫情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進一步挖掘和研究中醫藥這個寶庫,繼承和發展中醫藥文化,無疑是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馬世年(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冉耀斌(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水滸傳》是一部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替天行道的俠義小說,書中描寫了以宋江為首領的梁山好漢舉旗起義、對抗官府,后來又接受招安、征討方臘的英雄壯舉,深刻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矛盾,熱情謳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斗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流傳極廣,膾炙人口,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名著。《水滸傳》里也記載了非常多的中醫中藥的故事,包括瘟病治療、刀傷槍傷、跌打損傷、解毒醒酒、中醫美容等內容,體現了作者豐富的中醫藥知識和中國民間深厚的中醫藥文化思想。
《水滸傳》開篇即描述:
嘉祐三年上春間,天下瘟疫盛行,自江南直至兩京,無一處人民不染此疫……開封府主包待制親將惠民和劑局方,自出俸資合藥,救治萬民,那里醫治得住,瘟疫越盛。文武百官商議,奏聞天子,專要祈禱,禳謝瘟疫。
嘉祐三年三月初三,宋仁宗早朝時,大臣奏曰:
目今京師瘟疫盛行,民不聊生,傷損軍民多矣。伏望陛下釋罪寬恩,省刑薄稅,以禳天災,救濟萬軍。
據史料記載,嘉祐年間,“春夏季節京師旱災又大疫,京兆府暑甚疫,泄痢大行,人病多死”。在北宋時期(960-1127年)的168年中,至少有59年發生疫災,平均2.85年就要發生一次疫災。北宋九位皇帝中,數宋仁宗在位時發生疫災年數最多。當時,疫災頻發,與酷熱、干旱、蝗災、饑荒、戰亂有關,并與城市人口相對密集、流動性大也有一定關系。當時,汴京(開封)時疫暴作,“民中其疾者死十有四五”。除汴京外,疫災主要發生在黃河中下游、江淮之間及長江中下游地區。江南和汴京地區為全國疫災中心。宋朝朝廷對瘟疫的控制是比較積極的,如重視各地疫情信息上報與處理;除赴以時,以避炎瘴;下詔罪己,封神祭祀,赦天下;減免稅賦;改稱年號;考核官吏控制疫情的政績,據此獎懲官吏。960年至1279年間,宋朝頒布190多條與疾疫有關的詔令。古代封建統治者認為瘟疫是上天示罰,鬼神作祟,所以在施醫術同時,還常求于“巫術”。《水滸傳》中,盡管皇帝祈禱上蒼,張天師作法,瘟疫還是不斷地起伏流行。“盧俊義分兵歙州道”一回中,梁山好漢在征討方臘途中,杭州城內瘟疫盛行,已病倒張橫、穆弘、孔明、朱貴、楊林、白勝六員將佐。宋江派穆春、朱富等留下看視病人。結果,朱富也被傳染上。多位好漢均客死異鄉,葬于杭州,可見瘟疫之烈。當時,具體措施還有派醫生診治;免費施散藥物;隔離病人,防止傳染;快速掩埋瘟疫死者的尸體,保護水源等。如992年,開封大熱,疫死者眾多,宋朝政府派良醫醫治病人,發放湯藥;朝廷拿出五十萬貫錢作為藥費,并特派內侍中黃門一人監督醫治。1049年河北發生疫病,宋仁宗“遣使頒藥”。1054年汴京大疫,宋仁宗把宮廷中名貴中藥材碎“通天犀”(犀牛角粉)拿出來,和藥以療民疫,疫區各地還建立“病坊”隔離病人。1102年,宋徽宗下詔各地建立“安濟坊”,“以病人輕重,而異室處之,以防漸染”,還創建“漏澤園”,掩埋病尸及無名尸。
《水滸傳》第二十一回載,一日,五更時分,宋江從縣前過,見一碗燈明,看時,卻是賣湯藥的王公來到縣前趕早市。那老兒見是宋江來,慌忙道:“押司如何今日出來得早?”宋江道:“便是夜來酒醉,錯聽更鼓。”王公道:“押司必然傷酒,且請一盞醒酒二陳湯。”宋江道:“最好。”就凳上坐了。那老子濃濃的奉一盞二陳湯,遞與宋江吃。宋江吃了,驀然想起道:“時常吃他的湯藥,不曾要我還錢。”文中可見,宋江醉酒后,喝了碗“醒酒二陳湯”,頭腦都清醒了,還想起了經常喝王公的“醒酒二陳湯”錢都還沒付呢。
這一盞“醒酒二陳湯”究竟是什么醒酒“神藥”呢?據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記載,它就是古代名方“二陳湯”,此方不僅具有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功效,還可解酒與防病保健。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為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編寫,是全世界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編撰的成藥標準。二陳湯在宋代已經是一個非常有名的“中成藥”了,在民間已被廣泛使用。二陳湯有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的功用。主治濕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悶,惡心嘔吐,肢體困倦,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潤,脈滑。這是一個治療痰濕病的要方。濕痰之證,多由脾失健運,濕邪凝聚,氣機阻滯,郁積而成。方中以半夏為君,取其辛溫性燥,善能燥濕化痰。且可降逆和胃而止嘔。以橘紅為臣,理氣燥濕,使氣順而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滲濕,俾濕去脾旺,痰無由生;生姜降逆化飲,既可制半夏之毒,且能助半夏,橘紅行氣消痰;復用少許烏梅收斂肺氣,與半夏相伍,有散有收,相反相成,使祛痰而不傷正。使以甘草調和諸藥,兼可潤肺和中。藥僅四味,配伍嚴謹,共奏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效。方中半夏、橘紅以陳久者良,故以“二陳”名之。
《水滸傳》里面描述的以宋江為首的108個好漢,個個身懷絕技,豪情俠義,義薄云天,但大都有個不良嗜好,那就是嗜酒如命,經常喝醉。那他們喝醉后是怎么醒酒的呢?從以上記載看,“醒酒二陳湯”就是他們的有效醒酒藥了。
醉酒就是在醫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也沒有什么特效解藥,有的只是對癥處理,密切觀察,待酒精慢慢自己消耗掉或排泄掉。有醉酒經歷的人都知道,醉酒時常是:惡心嘔吐,頭眩心悸,肢體困倦;假如伴有酒肉食用過多,通常還有胸隔痞悶;假如加上現代人的煙酒過度,通常伴有痰多易咳。這些癥狀都是“二陳湯”的適應證。由此看來,《水滸傳》里的“醒酒二陳湯”的確可以作為醉酒的對癥處理湯藥了。現代中醫臨床也把二陳湯廣泛應用于治療各種現代病癥,對頭痛昏悶、上班族肩背疼痛、失眠驚悸、中風有痰等病證有一定的療效。可見中醫中藥的寶貴價值和強大生命力。
《水滸傳》第三十九回記載,宋江非常愛吃魚,他因貪吃鮮魚,一次夜間一連瀉了二十來次。次日,張順又給宋江送來兩尾金色大鯉魚。看到宋江病倒在床,張順要去請醫生調治。宋江說:“自貪口腹,吃了些鮮魚,壞了肚腹,你只與我贖一貼止瀉六和湯來吃便好。”張順贖了一貼六和湯給宋江吃了。宋江休養了幾日,身體復原。不久,宋江在潯陽樓待客,要了酒、果品、肉食,并特意告知酒保“魚便不要”,恐傷脾胃。
“六和湯”也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砂仁、半夏、杏仁、人參、白術、甘草各一兩,赤茯苓、藿香葉、白扁豆、木瓜各二兩,香薷、厚樸各四兩組成。用法是入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有消暑化濕,健脾和胃的功效。主治暑濕外襲,脾胃失和。治夏月飲食不調,內傷生冷,外傷暑氣,寒熱交作,霍亂吐瀉及伏暑煩悶,倦怠嗜臥,口渴,便赤,中酒等。風寒暑濕之邪,傷脾則瀉,傷胃則吐,傷肺則渴,傷膀胱則溺赤。陰陽相爭則寒熱交作,或霍亂轉筋。脾主四肢,傷則倦怠。傷酒亦以溫散為治。方中藿香、砂仁、杏仁、厚樸香能舒脾,辛能行氣,而砂仁、厚樸兼能化食。木瓜酸能平肝舒筋。扁豆、赤茯苓淡能滲濕清熱,而扁豆又能散暑和脾。參術甘溫,補正以匡邪。半夏辛溫,散逆而止嘔。加香薷者,用以祛暑。甘草補中,協和諸藥。姜棗發散而調榮衛。皆所以和之也。宋江貪吃肥甘厚味之肥魚,而且可能醉酒宿醉,魚生痰濕,酒產濕熱,加之不慎被“六淫”之邪侵襲,或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或濕傷脾胃,暑濕外襲等,定會“壞了肚腹”而患上“魚毒”導致的“急性胃腸炎”,出現嘔吐泄瀉。六和湯能調和脾胃,調和六腑,消暑化濕。脾胃調和,則水精四布,五經并行,百骸九竅皆太和矣。所以,宋押司喝六和湯后,肚子很快就好了。臨床證明“六和湯”所治之證,雖有外感、內傷,但以脾胃病變為主,可用于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嘔吐泄瀉,還用于治療支氣管炎、暑熱感冒等屬感受暑濕傷氣者。
《水滸傳》描述了一個叫安道全的專職醫生,是書中唯一一位有名有姓的為人看病、中醫故事最多的中醫。他得祖上真傳,內外科均精通,醫術高明,人稱“神醫”。梁山好漢108將排座次,他占有一席之地,號稱“地靈星神醫安道全”,專門負責治療內外科諸疾。宋江率兵攻打大名府時患病,以致神思疲倦,身體酸疼,頭如斧劈,身似籠蒸,臥床不起,背上紅腫生瘡。吳用說:“此疾非癰即疽,吾看方書,綠豆粉可以護心,毒氣不能侵犯。”便買此物,給宋江服用。一面使人尋藥醫治,未見好轉。張順說自己的母親曾患背疾,百藥不能得治,后請來安道全,也是手到病除。吳用遂派張順、戴宗去請安道全。安道全問病人皮肉血色如何?戴宗回答:“肌膚憔悴,終夜叫喚,疼痛不止,性命早晚難保。”安道全說:“若是皮肉身體得知疼痛,便可醫治。”安道全連夜趕到梁山泊,見宋江口內一絲兩氣,便診了脈息,說道:“眾頭領休慌,脈體無事,身軀雖是沉重,大體不妨。十日之間,便要復舊。”他“先把艾焙引出毒氣,然后用藥。外使敷貼之餌,內用長托之劑”,五日之間,宋江病情開始好轉。不到十日,宋江身體基本恢復。
安道全入伙梁山之后,屢次隨軍出征,為眾多梁山好漢治病救命。后來,安道全被皇帝“特旨除授”太醫院金紫醫官,禮遇極高。安道全未能隨梁山好漢出征作戰,致使軍中的傷病得不到及時治療而傷亡嚴重。雙槍將徐寧受傷,七竅流血,宋江仰天嘆道:“神醫安道全已去京師,此間又無良醫可就,必損股肱也。”值得一提的是,安道全還是一位有膽有識有情之士。在第98回中,記述他為了破敵與張清一起深入虎穴,為敵酋鄔梨治療箭傷,并成就了張清和瓊英的婚姻大事。安道全從“民間郎中”到“隨軍醫師”再遷轉至“御醫”。有詩贊曰:
肘后良方有百篇,金針玉刃得師傳。
重生扁鵲應難比,萬里傳名安道全。
又贊:
安子青囊藝最精,山東行散有聲名。
人夸脈得倉公妙,自負丹如薊子成。
刮骨立看金鏃出,解肌時見刃痕平。
梁山結義堅如石,此別難忘手足情。
另外,《水滸傳》還記載了當時中藥材貿易的流通情況,其中就有西門慶在陽谷縣開的生藥鋪,不僅有中草藥,而且有產自海外的名貴藥材,“家里也有犀牛頭上角,亦有大象口中牙”,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宋代與其他國家在藥材貿易上的互通有無。西門慶的藥鋪里,也存有毒藥砒霜。他與王婆、潘金蓮合謀以砒霜加入治療武大郎心疼的湯藥內,導致其中毒身亡。
當時天下戰亂,刀傷槍傷、跌打損傷司空見慣,因此金瘡藥也頻頻派上用場。另外,祛除臉上的“金印”,改頭換面,遮丑美容,即“美玉滅斑”之術也應時而生,第七十二回、一百零四回,分別記述了安道全為宋江、范全為王慶涂擦藥物、消磨祛除“金印”的過程,可見宋代時的中醫美容早大有市場。
總之,這部巨著匯集了許許多多的中醫藥文化知識,令人著實感受到在宋代中國已經非常崇尚中醫藥。另外,書中描述的知曉中醫者亦不乏其人,如宋江、西門慶、安道全、羅真人、公孫勝、吳用、范全、錢老兒、王公等,書中所涉及的中藥劑型,湯、膏、丸、散、丹,幾乎也是一應俱全。看來這部巨作的作者施耐庵、羅貫中應該是非常熟悉中醫藥,尤其是熟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和大量的中醫藥治療外傷及中醫美容的方法。一部《水滸傳》,中醫融入其間。天人合一為本,陰陽平衡是源。醫國醫人同理,精深精妙非凡。
(作者系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一級主任醫師,甘肅省名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