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起
摘要:愛奇藝自制的懸疑網(wǎng)劇《沉默的真相》一經(jīng)播出便受到了觀眾的喜愛,豆瓣評分高達9.2分。該劇熱播的因素,一方面在于“迷霧劇場”系列為其增加熱度和期待值;另一方面在于編碼者將諸多人物和物象符號編織成一場扣人心弦的懸疑夢,不僅在視聽觀感上讓觀眾沉迷其中,而且劇中所傳達的意識形態(tài)也內(nèi)化于觀眾的集體無意識。本文將運用符號學的相關理論,試圖從三角對立的人物符號、指向深刻的物象符號和懸疑敘事的表意特性三方面來探析懸疑網(wǎng)劇《沉默的真相》熱播因素。
關鍵詞:符號學;懸疑網(wǎng)劇;編碼;電影符號學
《沉默的真相》以一起看似簡單的殺人案為切入點,律師張超在警察局承認殺人卻在法庭上拿出了不在場證據(jù),隨后便引出了發(fā)生在2000年的侯貴平案。該劇分別以警察嚴良、檢察官江陽和支教老師侯貴平三個視角展開敘事,以時空并置的方式,對這起案件進行剝洋蔥式地追查。在追查過程中,檢察官江陽因被誣陷受賄貪污而坐牢三年,再次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里竟是他在行李箱里的蜷縮的尸體;支教老師侯貴平也被邪惡勢力誣陷強奸罪而溺亡,但劇終還是還原了真相:卡恩集團與當?shù)卣臋噱X勾結。
一、三角對立的人物符號
人物是構成電影文本最常見的影像符號,同時也是大多數(shù)電影文本的核心符號。懸疑劇中的人物設定通常由拯救者、施害者、受害者三者構成,《沉默的真相》的人物設定,則是由以嚴良為代表的拯救者——“偵探”、以卡恩集團為代表的施害者——“罪犯”和以江陽為代表的受害者組成。
(一)睿智正義的拯救者
懸疑片中的拯救者一般屬于正義的一方,愛奇藝“迷霧劇場”拯救者以警察、法官、法醫(yī)等身份出現(xiàn)。在《沉默的真相》中,2000年苗高鄉(xiāng)的支教老師侯貴平得知自己的學生被性侵企圖報警,卻被誣陷強奸罪并溺亡;2003年檢察官江陽接手支教老師侯貴平溺水案,目的是要找到侯貴平被殺害的證據(jù),并還他一世清白;2010年警察嚴良接手地鐵拋尸案,最終的目標是要找出兇手。劇中三個人物分屬于三條敘事線索,雖然他們處于不同的時空,但是他們的行動素是一致的,即找到“罪犯”。此外,在第11集中朱偉、張曉倩、陳明章等人組成“正義者聯(lián)盟”,憑借他們的睿智引起警方的注意并介入調(diào)查,從而使真相不再沉默。
(二)人性異化的施害者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社會學家、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弗洛姆認為,“異化是一種體驗方式,在這種體驗方式中,個人感覺到自己是陌生人。或者說,個人在這種體驗中變得使自己疏遠起來。他感覺不到自己就是他個人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行動的創(chuàng)造者——他只是覺得自己的行動及其結果成了他的主人,他只能服從甚而崇拜他們。”[1]在 《沉默的真相》中,作為刑警隊隊長的李建國和卡恩集團的老板孫傳福官商勾結,對案件有重要線索的犯罪嫌疑人王海軍被抓捕歸案時,李建國強行把他帶走并注射過量胰島素致其死亡。以卡恩集團為代表的施害者將更多無辜的生命置于死地:被性侵的女學生翁美香、支教老師侯貴平、照相館老板、檢察官江陽等。在這一樁樁殺人案中,表面上卡恩集團是殺人動機的創(chuàng)造者,而實際上不再沉默的真相才是他們行動的主人。
(三)失語無力的受害者
失語無力更多地體現(xiàn)為一種“話語權”的喪失,話語權是指在特定社會情境中,人們圍繞某一問題和現(xiàn)象的自由主張以及由此形成的身份資格、言語規(guī)范、競爭沖突、控制支配和傳播影響的能力。[2]在《沉默的真相中》,支教老師侯貴平、檢察官江陽都是被剝奪話語權的受害者。侯貴平在其學生翁美香的筆記本中得知她自殺另有隱情,當即去公安局報警。而岳軍(黃毛)知道后,倆人打斗了一番,引起村民圍觀,侯貴平不得不暗中調(diào)查此事,結果卻被岳軍等人殺害。而檢察官江陽被卡恩集團的胡一浪污蔑索取賄賂,因辯護失敗而入獄三年,出獄后便以修理手機為生。從檢察官到手機修理員,不僅僅是一種身份的轉變,更多的是一種話語權的被剝奪,即調(diào)查侯貴平溺亡案件這一權力的被剝奪。江陽選擇自殺的方式來結束自己胃癌晚期的生命,試圖在人性與道德之間努力找回屬于自己的話語權。
二、指向深刻的物象符號
在影視劇中出現(xiàn)的物象符號具有豐富的意義指涉,它們或是影片發(fā)展的線索,或是影片的主要表現(xiàn)對象,或是具有某種象征意義等。在《沉默的真相》中,多數(shù)物象符號的出現(xiàn)具有某種特定的象征意義。
(一)含蓄意指的“紅色”物件
“紅色”在影視劇中的作用可謂豐富多彩,它具有非常強的視覺沖擊力,最典型的莫過于張藝謀導演的電影《紅高粱》,影片中將紅色運用到了一種極致,一方面表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喜慶與紅火,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主人公的性欲,同時還表現(xiàn)出一種血腥與暴力。在《沉默的真相》中,被性侵而自殺的翁美香所用的紅色筆記本、江陽在雨中所打的那把紅傘,都象征了他們各自的人物命運——死亡。此外,嚴良在思考案件時總是來回拋紅色的網(wǎng)球,在一般人的認知里網(wǎng)球都是綠色的,但青少年所使用的練習網(wǎng)球是紅色的,劇中也提到這個紅色網(wǎng)球是嚴良的兒子留給他的遺物。這樣一個紅色的網(wǎng)球不僅使嚴良的思考有了外化的動作,而且隱晦地表達了他對兒子的哀思之情,在一定意義上契合了紅色與生命的關聯(lián)度。
(二)有意味的形式——聚餐位置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吃飯聚餐是人們最熟悉的場景,但是在影視劇中,這一場景卻需要導演精雕細琢。在李安導演的電影《飲食男女》中,出現(xiàn)了六次家宴的場景,每次家宴中的人物關系或隔閡,或融合,或是某種重構。在《沉默的真相》中,江陽、朱偉和陳明章三個人聚餐的場景一共出現(xiàn)了三次,導演讓三個人每次聚餐的位置發(fā)生了改變。第一次,三個人是在靠窗的位置;第二次,陳明章離開法醫(yī)崗位,朱偉從警校進修出來,三個人聚餐的位置換成了一個擺著大圓桌的包間,導演的用意不言而喻,即代表了三個人久別的重逢與相聚;第三次是在監(jiān)獄服刑滿兩年的江陽出獄后,導演將三個人安排在了一個逼仄的角落,而江陽更是處于兩面墻的夾角,這樣一種有意味的形式,暗喻了江陽的人生已經(jīng)沒有任何退路,現(xiàn)實給予他太多的不公,但他卻無能為力。
(三)匿名信
書信在日常生活中作為一種交流方式而存在,但是在《沉默的真相》中,匿名信不僅僅是一種交流方式,更是一個對整個案件起著重要作用的線索。在第2集中,寄給記者張曉倩的匿名信第一次出現(xiàn),信中提到“兇手”要和警方玩九宮格游戲,賭警方能否在24天內(nèi)破案,并且每隔三天就會給警方寄一張照片,第24天的時候江陽之死便會真相大白。經(jīng)過警方的指紋提取,這個匿名信上只有記者和總編的指紋,寄信的人卻在警方的視線盲區(qū),這就使得劇情更加撲朔迷離。這個匿名信在劇中共出現(xiàn)了六次,每次出現(xiàn)都會帶來全新的線索。例如在第3集中,記者張曉倩陸續(xù)收到兩封匿名信,信中只是裝了一幅殘缺的照片,兩封匿名信拼接起來是“麗景酒店”的外景,而這個酒店也是卡恩集團的老總們經(jīng)常出沒的地方。從表征上來看,照片只是酒店的外景,但是對受眾來講,它儼然成了一種符號化的存在,即卡恩集團的邪惡面目。
三、懸疑敘事的表意特性
“一部電影是一個符號文本,發(fā)送者將意圖意義編織進文本,通過展示的途徑將所要表達的意義傳遞給接收者,從而使接收者解讀出意義。”[3]懸疑劇《沉默的真相》同樣如此,導演將正義與邪惡、人性與道德之間的博弈納入整個符號文本中,通過展現(xiàn)江陽、侯貴平與卡恩集團三者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引發(fā)觀眾對現(xiàn)實世界和人性的思考。
(一)三線敘事的夢像意指
麥茨認為,電影和“夢”有一種“內(nèi)在的能指親屬關系”。“電影狀態(tài)”和“夢狀態(tài)”有著相似之處,它們都通過表象形象進行表達,都帶有逃避邏輯性的傾向[4]。懸疑劇《沉默的真相》通過三線敘事的方式來為觀眾構建一場“懸疑夢”,尤其是在第4集,劇情頻繁地在三線時空內(nèi)切換,整部劇的信息量也逐漸增多,觀眾的緊張感和懸疑感,在這場“懸疑夢”中被無限放大。該集三分之一處場景:2000年下課鈴聲響,侯貴平下課;緊接著是2003年場景:江陽開車駛入苗高鄉(xiāng)學校的畫面;隨后2003年場景:江陽詢問村民,村民說“(尸體)看樣子泡了好久”;下一個場景:2000年侯貴平在講臺上看了手表后說“時間不多了,要下課了”。此外,在該劇第一集剛開始便是2010年的地鐵拋尸案,懸疑感大大提升,神秘男子為何要選在地鐵站拋尸?什么仇恨導致老師親手殺死自己的學生?隨后這一神秘男子在法庭上陳述自己有當天的不在場證據(jù),而被害者又是如何身亡的?真相會一直沉默嗎?觀眾的觀看欲望由這一系列問題油然而生。
(二)社會問題的鏡像展現(xiàn)
影視劇是一面鏡子,從這面鏡子中可以窺探到導演對于當下社會圖景的展現(xiàn)。近些年頗受觀眾喜愛的現(xiàn)實主義題材影視劇,無一不是從現(xiàn)實社會中挖掘原生形象,他們之所以能夠吸引觀眾的眼球,是因為這些故事恰恰抓住了受眾的痛點、癢點和關注點。在懸疑劇《沉默的真相》中,官商勾結、貪污受賄和權色交易等社會問題貫穿于全劇始終,其中必然包含著導演對于反腐力度的意識形態(tài)建構。劇中卡恩集團老總旗下的胡一浪等人性侵女學生的事件被支教老師侯貴平知曉,侯貴平企圖報警卻被刑警隊隊長李建國攔下,隨后李建國指使他人殺害了侯貴平。檢察官江陽為了還侯貴平一個清白,多次跑到警察局提供線索,但這些線索全部都被卡恩集團收買的刑警隊隊長李建國掐斷。在第10集中,江陽也被誣陷貪污受賄而進了監(jiān)獄。觀眾在看這部劇的過程中,仿佛在看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的一切,不禁會對李建國這一形象表達痛斥之感,而對于侯貴平、江陽等人則是贊譽有加。在該劇最后一集中,卡恩集團這一邪惡勢力被扳倒,刑警隊長李建國也因罪入獄,江陽以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使得整個真相水落石出。
(三)人性心理的深層挖掘
任何一部影視劇,編碼者在進行編碼的過程中總會將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融入影視文本,這種內(nèi)涵不同于影像所表達的指示含義,而是凌駕于其之上,同時需要調(diào)動觀眾的思考才能夠準確地解碼這一深層內(nèi)涵。在《沉默的的真相》中,“江陽”這一人物設定無一不滲透著理想主義者的奮不顧身,對于調(diào)查侯貴平案件,他從一開始的猶豫到最后為之付出青春、家庭、前途和生命。雖然江陽在表面上是為了替冤死的侯貴平翻案,實際上在江陽的行動軌跡中也無不滲透著導演對于人性命題的探討,江陽始終堅守正義,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換取一個真相。而卡恩集團的孫傳福、刑警隊隊長李建國等人,卻被金錢與美色蒙蔽了雙眼,為了使真相沉默而殺害更多無辜的人,這不僅僅是對人性扭曲的刻畫,更是導演對于這類小人的諷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乏筆者提到的這兩類人,正義必將戰(zhàn)勝邪惡是觀影者對于此類懸疑劇的觀感,對江陽的同情與惋惜之情油然而生。
四、結語
近年來,網(wǎng)絡平臺推出的自制劇慢慢走上了制作精良的道路,所要表達的思想也漸趨精深,正在朝著藝術精湛的方向前進。懸疑網(wǎng)劇《沉默的真相》成功塑造了拯救者、施害者、受害者三類典型的人物形象,并通過具體的“紅色”物件符號和主人公江陽三次聚餐位置的變化,企圖讓觀眾洞悉到該劇影像文本的所指含義,即官商勾結的社會問題和正義戰(zhàn)勝邪惡的人性話題。
參考文獻:
[1]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會[M].歐陽謙,譯.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8:120.
[2]黃寶玲.權利與權力視域中的網(wǎng)絡話語權[J].行政論壇,2015(06):14-18.
[3]崔久成,胡一偉.模式與永恒:符號學視野下的當下類型電影的原理探析[J].貴州大學學報,2017(01):56-63.
[4]馬睿,吳迎君.電影符號學教程[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6:198-199.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