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康
黃山書社2010年出版的《繁昌縣志·人物》中收有姚薇元的詞條:“姚薇元(1905—1985),男,繁昌三山人。1926年考入清華大學,后又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從陳寅恪研究魏晉南北朝史。1936年畢業后,相繼在南京中央大學、大夏大學、貴州大學、重慶中央大學任教授。1948年后任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政治大學文學院、南岳國立師院、湖南大學歷史系教授。1953年任武漢大學教授。著有《北朝胡姓考》《鴉片戰爭史實考》等。”
《武漢市志》也收有姚薇元的詞條。
姚薇元是蕪湖繁昌三山人,六歲讀私塾,后因父親去世而輟學三年,十五歲時以優異的成績錄取為縣立高等小學學生。報考中學時以一篇《自述》博得滿堂彩,深得繁昌縣縣長的褒揚,并頒發獎學金予以鼓勵。這篇《自述》曾經廣為流傳,作為范文入選1937年《江蘇省南京市高等學校升學指南》。
1926年,他考入清華,當時叫清華學校,初學物理,后因興趣而改讀歷史本科。1928年,清華學校改稱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國學研究院因王國維投昆明湖等原因而停辦,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星散,只有陳寅恪仍在清華大學,被合聘為中國文學系和歷史系教授,并在哲學系開課。1931年,姚薇元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從陳寅恪治魏晉南北朝史,選擇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作為研究方向。據楊樹達《積微翁回憶錄》,1934年5月“16日,出席清華歷史系研究生姚薇元口試會。散后,偕陳寅恪至其家”。當時的口試就是如今的面試,也就是姚薇元的歷史系碩士生畢業的面試會,口試導師是陳寅恪和楊樹達。
中國學術界一直關注漢族和周邊少數民族的交往和融合,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都必須要翻譯對方的人名、地名等術語,而如何翻譯又無不留有時代和社會的印記,作為學者便可從中分析出各自社會、政治地位的演變,分析出民族文化交流的狀況。陳寅恪是這方面研究的開山者,早在1929年就撰寫了《元代漢人譯名考》,后來又接連撰寫“《蒙古源流》研究”系列論文,在國際漢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作為陳寅恪的弟子,姚薇元不僅熟悉這些論文,更是在治學研究的路徑上師承了陳寅恪的治學風格。經過五年的悉心考證研究,他撰寫出中國第一部研究北朝胡姓的專著《北朝胡姓考》,并被譯成外文。這是他受陳寅恪學術思想影響所取得的成果。
正是陳寅恪的示范和鼓勵,姚薇元才撰寫出《北朝胡姓考》。陳寅恪對弟子的這一學術成果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寅恪以為姚君之學,固已與時俱進,然其當日所言,迄今猶有他人未能言者。”
姚薇元讀本科時,利用清華圖書館所藏豐富的中、英文資料,以魏源《道光洋艦征撫記》為主線,對照中、英文文獻,逐段考察其真偽,詳細補正遺誤,將其研究成果匯編為《鴉片戰爭史事考》,作為他的大學畢業論文。1942年,這部著作公開出版。新中國成立后,改名為《鴉片戰爭史實考》在全國公開出版發行,被中外學界視為研究鴉片戰爭史的權威著作。費正清在一篇論文中稱這“是一本有詳細的注釋而且有判斷力的書”,章開沅稱這本書“學風嚴謹,功力深厚,堪稱開創之作”。
讀研究生時,姚薇元研究的是魏晉南北朝史。1933年,他在《清華學報》上發表《宋書索虜傳南齊書魏虜傳北人姓名考證》,這是篇關于南北朝研究的論文。在此期間,他發表了三十余篇論文,其中包括《與錢賓四論唐藩鎮胡籍》《唐代回紇人華化考》《歐陽修集古錄目考》等。
除魏晉南北朝史和中國近代史的研究之外,姚薇元對中國史學史的研究也有開山之功。早在1944年,他便出版了具有史學色彩的《廿四史解題》,簡要介紹了二十四史的大致內容,在前代史家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考證索隱,條理清晰地表達出對歷代正史的客觀中肯的評價。
1953年起,他執教武漢大學歷史系時就教授中國史學史,編寫出授課講義《中國史學史概要》,和約十年前的《廿四史解題》相比,這是項推陳出新的開創性工作。2007年4月,武漢大學將先生的《鴉片戰爭史實考》和《中國史學史概要》兩書合輯,收入武漢大學百年名典,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姚薇元在治學研究的道路上遇到很多良師益友,除拜陳寅恪為導師外,在讀本科時就遇到了名重學界的郭廷以、羅家倫、蔣廷黻,以及后來遇到的楊樹達、朱希祖、李達、蕭致知等,尤以楊樹達和朱希祖對他的幫助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