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7月4日文章,原題:為什么內陸地區握有中國持續推動“共同富裕″的鑰匙不久前上海和北京因新冠肺炎疫情而采取封控措施,由此給中國經濟造成影響。這表明,中國對沿海城市的過度依賴可能不利于國家的長期經濟前景。為抵御未來的社會經濟沖擊,中國正尋求增強盡可能多的地區的經濟實力。
中國各種經濟規劃的結果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內陸地區的潛力和表現。這些地區包括湖北、江西和四川等省份,它們遠離上海、北京和深圳等經濟更發達的沿海地區。內陸地區的城市有能力“通過促進更廣泛的全國性發展來縮小社一會經濟差距,這;也可以釋放出更多地區的創新潛力,使中國向共同富裕邁進。
內陸城市處于繁榮的東部和西部邊陲的連接處,形成一座可以促進社會經濟融合的橋梁。建設內陸可以縮短邊遠'地區民眾的出行距離,使他們能夠獲得離家更近的經濟機會,并實現所有地區更均衡的經濟增長。
歷史上,中國內陸是貿易和創新的主要路線,也是中華文明的驕傲。現在位于四川省的大城市成都,古代就是“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今天,我們看到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努力提高絲路城市的經濟實力。該倡議還促進與其他全球經濟體更緊密的聯系,將中國的內陸區域經濟體,'如蘭州、西安、昆明和貴陽,變成生產基地以及連接東南亞、中亞和歐洲的國際運輸樞紐。
內陸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廣闊土地和自然資源,這些先天優勢對于中國繼續推動全球科學和技術領導地位至關重要。例如,湖北由于靠近肥沃的長江,現在已經成為.農業現代化的中心。有了這些觸手可及的資源,中國正尋求挖掘其內陸城市的內在創新能力,并將這些城市的增長更多地轉化為全國性的產出。
中國的經濟政策,特別是那些專注于發展“優勝城市”的政策,有助于在短短幾代人的時間內帶來快速經濟增長。但這不是長久之計。中國的沿海地區不能再是唯一的經濟焦點。這意味著在“共同富裕”政策的指引下,內陸城市支持國家發展的時候到了。(作者黃華躍,喬恒譯)
環球時報2022-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