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地方選舉將于年底舉行,有想參選市議員的政客想方設法改善自己的形象,想給民眾留下深刻印象,選擇改掉自己的名字。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5日報道,一名來自島內深綠小黨“時代力量”的政客想要參加年底臺南市議員第6選區選奉,他的宣傳上寫的名字為“陳建大明”。不少人好奇他這4個字的姓名,“是復姓陳建嗎?”“好特別的名字”。實際上,他是為了選舉才改名。陳建大明原名是陳建明,他改名的原因是認為自己原名太普通,沒有辨識度,甚至“還有做壞事的人”。
實際上,縱觀臺灣選舉史,為了選舉改名的人并不少,大多數原因都是為了加深選民的印象,選擇辨識度高的名字。比如在2015年有一名想要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的人把自己的名字改成“黃宏成臺灣阿成世界偉人財神總統”,共計15字,成為當時島內名字最長的人,后來他登記參選“立委”,以2000票落敗。還有一些人為了選舉,把本名改為“宋楚瑜”“葉問”清天”等。
除了一般參選的政客,也有一些藝人轉向政界后將自己的名字直接改成藝名, 以免選舉時民眾認不出。如曾出演1984年版《神雕俠侶》《鹿鼎記》的國民黨籍臺北市議員應曉薇,她于2010年為參選市議員改名,2020年成為國民黨史上首名演藝界出身的中常委。因翻唱日本名曲《北國之春》為《榕樹下》在島內走紅的歌手余天也在2007年將藝名改作術命,他于2008年當選民進黨“立委。
實際上,在島內若想改名,程序上并不復雜。成年人只需帶身份證件、戶口本以及近照,以幾十元新臺幣的價格花幾分鐘就可改名,每人一生可有3次改名的機會。2021年,本報曾報道島內出現的“建魚改名潮”,當時有回轉壽司店稱如果名字中含有“姓魚”字眼,可以免費吃壽司。據當時報道,全臺有上百人改名“鯉魚”就為貪此小便宜,聯合新聞網當時批評“凸顯臺灣姓名制度的輕率與荒謬”。▲(李耀)
環球時報2022-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