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洋林 王廣志 宋美美

圖為安徽蒙城,智慧農業賦能鄉村振興。
皖北地區在安徽省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沒有皖北地區的跨越趕超,就沒有全省的跨越發展,皖北地區如期實現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亟需聚焦體制機制、大膽創新,選準重點領域精準發力。
在實踐中,皖北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要重點把握聚力四個機制創新。
創新工作機制,構筑有效銜接的組織體系。一是健全組織領導。按照“分類實施、專班推進”的原則,在市縣成立由主要分管領導親自掛帥的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工作領導小組,并在鄉村振興局設立專門辦公室。二是壓實工作責任。圍繞“守底線、抓銜接、促振興”的目標任務,明確市縣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責任人,確保擔責守責、失責追責。三是嚴格考核評估。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等文件,分析皖北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設置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獎懲分明的考核評估機制。將考核評估發現的問題及整改情況納入領導班子年終述職和責任部門年度考核的范圍,真正起到樹導向、定調子、立規矩的作用。

圖為安徽淮北,農民在收裝小麥。
創新發展機制,啟動有效銜接的產業引擎。一是健全產業培育機制。聚力“雙招雙引”,穩妥推進工商資本下鄉,盤活整合農村資源,促進技術、平臺與農村土地、勞動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資源有機結合,啟動農村發展引擎。二是建立產業發展協同機制。以推動三次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為抓手,壯大優勢產業,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縣域特色經濟及農村二三產業集聚發展,提升工商資本對農民的輻射帶動力。三是完善產業發展交流機制。利用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的契機,擴大省內外交流,促進干部群眾轉變發展理念,改變慣性思維,實現域內外同頻共振、協同發展。
創新融合機制,激發有效銜接的市場活力。一是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推動農業轉型。填補鄉村數字鴻溝,推動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運用,實現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轉型。二是實施“電商賦能”,強化供需對接。實施“數商興農”工程,以“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為契機,建好用好農產品信息平臺,鼓勵發展“直播經濟”、電商經濟,助力解決農產品供需錯配、產銷矛盾等難點痛點。三是健全流通網絡,完善配送體系。加強農產品產地冷庫設施建設,補齊生鮮農產品流通“最先一公里”短板。建設皖北農產品產地集配中心、跨區域農產品批發與配送中心,完善農產品物流骨干網絡和生鮮冷鏈物流體系,建立城鄉互動、共同繁榮的統一市場。
創新循環機制,夯實有效銜接的制度保障。一是開源注入金融活水。深入實施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鼓勵農村商業銀行堅守“做小、做農、做本土”和“做精、做實、做普惠”的原則,圍繞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領域,構建“數據+技術”普惠金融服務新平臺,支持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為脫貧地區鄉村振興提供增信服務,暢通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血脈。二是引進培養鄉村人才。設立鄉村振興人才基金,撬動鄉村振興的“人才杠桿”。適度放寬人才招聘條件,優化考錄方式,支持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等人員服務基層。實施“新鄉賢”計劃,織密親情網、建好朋友圈,吸引退休干部、退休老師、回鄉能人等到村任職,激活新鄉賢資源、凝聚新鄉賢智慧、發揮新鄉賢力量。建立鄉村振興人才數據庫,發掘鄉村振興優秀人才典型,宣傳鄉村振興優秀人才事跡,營造尊重、珍惜、學習鄉村振興人才的良好氛圍。三是激活土地政策潛力。加強承包地管理,放活土地經營,穩慎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實現形式。支持縣域建設用地復墾置換,依法賦予縣級在指標控制、掛鉤分配、審核程序上的更多自主權。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皖北地區需要把握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戰略重點。
固脫貧之本。一是持續鞏固拓展“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成果,建立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與其他人群相分離的監測體系。二是創新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就業幫扶體系。在勞務輸出大縣,建設一批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支持發展一批非遺幫扶就業工坊,帶動一批就業困難的脫貧勞動力就業。三是健全農村兜底人群長效幫扶體系。完善農村低收入家庭認定和救助幫扶辦法,建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正常增長制度。四是大力完善雙基建設。推動實現水、電、路、網、氣城鄉一體化,實施皖北“引調水”工程,讓更多群眾喝上更好水。
強產業之身。一是壯大基礎產業。做優做強皖北商品糧生產基地,抓好糧食穩產增效和重要農產品供給。聚焦“擴產能、提質量、增效益”,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安徽貢獻。二是發展特色產業。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培育優勢特色產業,培育壯大阜陽牛羊與特色家禽、碭山精品水果、亳州中藥材等優勢產品。三是支持脫貧地區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業態,推動“雙帶雙加”旅游幫扶模式,實施“鄉村旅游后備箱”工程,提升農業農村生態資源價值。四是推進“三產融合”,推動農業產業化延鏈補鏈強鏈,打造長三角農產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五是加強“皖美糧油”品牌培育,建立脫貧地區特色農業品牌目錄,形成“省際公共品牌+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的皖糧品牌體系,提升農產品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和公信力。六是大力實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鄉村清潔能源工程。將光伏扶貧項目納入節能減排綜合示范工作支持范圍,開展光伏扶貧“碳減排”交易試點。
塑生態之形。一是整治人居環境,提升鄉村“顏值”。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鼓勵有條件的居民開展居室美化、庭院綠化、房前屋后凈化、家庭成員知識化、生活方式科學化。二是推進生態修復與資源循環利用。抓住淮南、淮北建設綠色轉型發展示范城市、國家重要新型綜合能源基地的機遇,系統推進兩淮、宿州、蚌埠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三是借力鄉村旅游,打造生態村莊。借助淮河、潁河、沱湖、焦崗湖等河湖旅游資源開發,突出“村在水中、水在村中、人在景中”的生態村莊特色,亮出“生態牌”、做活“綠文章”。
鑄文明之魂。一是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載體,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升鄉村振興“軟實力”。二賡續傳統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工程,挖掘潁淮文化,利用淮海戰役、渡江戰役遺址,促進紅色旅游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三是摒棄陳規陋習,弘揚時代新風。堅決整治高價彩禮、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引導樹立文明、健康、綠色新風尚。
夯治理之基。一是深化鄉鎮管理體制改革,強化鄉鎮在鄉村治理中的主體作用。二是構建系統完備、運行有效的法治體系,增強農村居民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加強農村小微權力監督和基層微腐敗整治。三是守牢農村思想文化陣地,注重德育引領,強化鄉村德治。五是實施以快樂健身、老年助餐、便民停車、放心家政、就業促進、健康口腔、文明菜市、老有所學等為主要內容的暖民心行動,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四是推廣“文明實踐積分超市”,利用“小超市”帶動“大文明”,促使“超市”真正成為引領群眾、凝聚群眾、帶動群眾、教育群眾的生動課堂和實踐陣地。
(本文系安徽財經大學安徽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省重點智庫)課題“皖北脫貧攻堅成果鞏固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機制研究”和安徽高校協同創新項目“接續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的金融支持研究”(GXXT-2021-049)的階段性成果。作者單位:陳洋林、宋美美,安徽財經大學;王廣志,安徽省鄉村振興局)1F4006D5-E36D-4BC1-93FD-30923C302E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