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
市縣區同步為“好”,市本級連續三年為“好”。這是銅陵市在2021年度安徽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成效考核中獲得的成績,亦是對銅陵努力付出的肯定。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銅陵全市上下踔厲奮發、篤行不怠,轉向振興新征程。與“好”相呼應的,是幫扶力量接續不斷帶來的鄉村新貌、鄉村產業激發的蓬勃朝氣、美麗鄉村建設釋放的裊裊鄉愁、脫貧戶臉上洋溢的幸福笑容……
“準確把握形勢變化,精準落實重點任務,用心用情用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奮力推動鄉村振興上臺階、上水平。”5月31日,銅陵市委書記丁純在全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進會上提出新要求。
那么,“三連好”的背后,銅陵做對了什么?在希望的的田野上,鄉村振興正描繪著怎樣的圖景?
“最近身體怎么樣?家里有沒有需要幫忙的地方?”頂著夏天的日頭,樅陽縣橫埠鎮中義村的駐村工作隊隊長楊春生再次來到村民宋義家中。宋義患大病后,2021年被確定為村里唯一重點監測戶,楊春生多次上門幫其辦理入院化療、門診慢性病治療卡,不僅捐款捐物,還幫他申請1萬元精準扶貧公益基金,協調幫助他的子女減免了學雜費,有效避免了宋義一家因病返貧。
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是鄉村振興的前提,打贏脫貧攻堅戰以來,為確保不出現規模性返貧,銅陵多措并舉,筑牢防貧返貧防線。
首先,堅持黨建引領。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黨的領導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根本,銅陵各級黨組織強化責任意識,堅持五級書記抓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推進鄉村振興,健全“三位一體”工作協調機制,強化服務意識和爭先意識,讓黨員成為群眾身邊的標桿,干群同心,匯聚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其次,精準動態監測。銅陵組織鎮村干部、駐村工作隊、網格員對農戶開展全面拉網式大排查,對低保戶、殘疾戶、大病戶等存在易致貧因素的重點人群進行精準監測,防止出現“體外循環”和“應納未納”現象。截至2021年底,共動態識別檢測戶249戶718人,全部落實幫扶措施。
再次,平穩政策過渡。銅陵在全省率先開展“防貧保”綜合保險試點工作,保障脫貧戶和監測幫扶對象在農業生產、醫療健康、意外事故等方面發生風險,與已實施的其他民生保險無縫對接,保險對象可自愿購買、自選險種。目前,“防貧保”在樅陽縣和郊區已經全覆蓋。
最后,抓好穩崗就業。通過加強勞務協作、扶持返鄉創業、管好用好公益性崗位擴大就業容量,推動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工作落實落細。2021年,銅陵促進脫貧人口返崗務工就業5.35萬人。

圖為樅陽縣錢鋪鎮將軍村左家院子組。
2022年3月以來,多地爆發集聚性新冠肺炎疫情,3月14日,銅陵爆發疫情,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帶來嚴峻考驗,特別是18個扶貧車間,一旦停工停產,將影響多位已就業的脫貧戶。
聞“疫”而動,銅陵市鄉村振興局第一時間印發《關于做好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關注的通知》,積極采取“五關注五幫扶”舉措,打響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戰線上的疫情防控保衛戰。因為見勢早、動作快、措施實,切實做到了疫情防控和防止返貧致貧現象的發生。18個扶貧車間僅有1間因為原材料運輸受阻短暫停工,經過多方協調后也很快復工復產。
脫貧攻堅不是終點,而是鄉村振興的起點,銜接之路如何走得更加順暢,也是銅陵必須答好的課題。區劃調整后,扶貧開發任務從樅陽縣拓展到樅陽縣和郊區,有效銜接的任務更是覆蓋到所有縣區。應時而變,銅陵根據各縣區的具體情況,把銅官區作為先行示范區,樅陽縣、義安區、郊區作為正常推進區,分類開展工作。
“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上,銅陵的政策、資金、人員投入不斷增強。”銅陵市鄉村振興局副局長童元楨告訴《決策》。
頂層設計更精準。一方面,銅陵堅持規劃引領,“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高標準編制銜接規劃;另一方面,出臺配套政策文件,確保政策不斷檔、工作不留空白。
組織領導更有力。銅陵成立了市領導掛帥的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舉全市之力推進鄉村振興,2021年,銅陵市委常委會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全年專題研究13次,召開領導小組會4次,專題會議11次,足見對銜接工作的重視。同時,實現機構有效銜接,2021年6月8日,銅陵市縣(區)兩級鄉村振興部門同步掛牌,對鄉村振興工作牽頭抓總。
幫扶力量更扎實。為增強基層力量,銅陵在鄉鎮均設立鄉村振興辦公室,原駐村扶貧專干轉為鄉村振興專干,沒有扶貧專干的村設立鄉村振興專干,基層隊伍建設明顯加強。樅陽縣白柳鎮小嶺村的原黨委書記王國付現在就是一名鄉村振興專干,他本是位成功的企業家,經過白柳鎮黨委“三顧茅廬”,毅然舍棄原先的城市生活,回到小嶺村。在他的帶領下,小嶺村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激發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熱情,發展白茶基地、電動車租賃等產業,擺脫了組織渙散、經濟滯后的狀態,不僅還完了幾十萬元外債,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能突破50萬元。
“我會帶領村干部共同努力,爭取村集體經濟三年突破百萬,把小嶺村建設成為富強村!”王國付信心滿滿。
配套資金更充足。銅陵市銅官區、義安區結對幫扶樅陽縣,幫扶資金每年分別不少于500萬元,安排426個包村單位全覆蓋全市356個村(居),各包村單位幫扶資金不少于5萬元。2021年,銅陵市各級財政銜接資金投入26729萬元,比2020年增加1439萬元,源源不斷的資金活水澆灌出鄉村發展的豐碩成果。046704F1-DA6B-49E1-91FE-B3AED629212D
走進樅陽縣白柳鎮龍井村有機地標生態農業產業園,一排排羊肚菌大棚整齊排列,在陽光下散發耀眼的光澤,今年春季,第一批羊肚菌結束采摘。首批采摘羊肚菌6萬多公斤,平均每公斤單價為120元,產值達到800萬元。
產業興則百業興,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關鍵,鄉村產業發展起來,才能從根本上實現鄉村振興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帶動鄉村富強、農戶增收。

圖為羊肚菌種植采摘

談到有機地標項目的落戶,銅陵市農業農村局、市鄉村振興局黨組書記、局長程志華告訴《決策》:“我們在發展鄉村產業上加快改革創新,以工業化思維抓農業發展,加大農業龍頭企業招引力度,通過打捆銜接資金使用,改變以往產業幫扶到村到戶,產業小而散的狀況,變之以到鄉到村帶戶為主,建立起政府投資、企業運營、村級資產收益、農戶務工就業的新模式。”
2021年,該項目分別在樅陽縣、郊區兩地建設數字農業產業園項目,發展羊肚菌規模種植加工產業,兩個項目占地總面積938畝,投資規模達到1億元,實現了當年簽約、當年建成、當年投產、當年受益。
這個項目蘊含高科技含量,企業通過自主研發的“神農大腦”系統,對光照、溫濕度、土壤等數據進行自動采集、分析,實現自動化分配和管理,還具備智能環境監測、蟲情測報、土壤監測、無人機圖像分析等功能,前景廣闊。
更為可貴的是,羊肚菌項目已經開始發揮帶動效應:一是村集體收股金。銜接資金投入形成固定資產,按投資比例確權到村,再按固定收益分配給相關村集體,收益分配使用優先覆蓋脫貧人口和防止返貧監測對象。二是土地流轉戶得租金。兩個產業園項目共流轉土地938畝,根據當地土地流轉行情,一年一付,每3年上浮5%。三是周邊農戶掙薪金。兩個產業園建設期間用工300余人,運營后采取“底薪+提成”的方式大量吸納周邊農戶到園區務工就業,兩個產業園全面運營可解決200多人常年務工就業,年人均增收3萬元以上。
在產業興村的過程中,既有像綠色地標這樣的大企業“枝繁葉茂”,亦有因地制宜、“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花開遍地”,如橫山村苗木花卉、新莊村稻蝦連作、官塘村鋼構大棚蔬菜等產業。而且,不少農產品走上品牌化道路,旨在把銅陵的土特產、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真正打好“特”字牌。
義安區順安鎮星月村,新一輪環境整治項目如火如荼地進行。“這里要修建一個文化廣場,這兒要打造健身中心和步道。”沿著干凈整潔的道路,星月村黨委書記潘明華邊走邊介紹。路旁,經過改造的新橋河穿村而過,清澈的溪流既可作為生活用水,也可用來灌溉,更為這個寧靜的村莊增添一絲水鄉的婉約。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愁”所系,“要在鄉村振興上用實勁,堅持系統思維,統籌好空間布局,推動農村環境更加生態宜居、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持續改善,構建鄉村全面振興新格局,不斷提升‘魅力值和‘宜居度。”銅陵市長孔濤表示。
在鄉村建設的過程中,銅陵各鄉鎮致力于保護好綠水青山和田園風光,用獨特的鄉土味道和鄉村風貌,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對美麗家園的追求。
鄉風文明改善非一日之功,需要正能量文化潛移默化的熏陶。銅陵將進一步努力,為鄉村振興鑄魂強基,繪就一幅充滿希望的美好銅都畫卷。
首先,加強基礎設施改造,農村舊貌換新顏。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銅陵廣泛扎實開展“五清一改”村莊清潔行動,突出解決村莊環境臟亂差問題,完善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重點開展垃圾處理、飲水安全鞏固提升、衛生改廁、房前屋后環境整治、道路暢通、污水處理、河溝渠塘疏浚清淤、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村莊亮化等整治建設任務。
其次,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打造“城市后花園”。初夏時節,義安區天門鎮金塔村,200畝七彩百合到了盛放期,浪漫花海迎來多地游客前來打卡。依托中藥材種植產業,金塔村發展起鄉村旅游,走上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道路,去金塔村“賞藥景、品藥膳、購農特”成為鄉村旅游新亮點。僅2021年五一期間,金塔村就迎來3萬多游客,村集體收入達到近7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近3萬元。目前,像金塔村這樣的村莊在銅陵層出不窮,吸引游客的同時也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鄉創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再次,加強培育鄉風文明,激發振興內動力。鄉村美了、綠了、亮了還不夠,村風民風也要跟著提起來。為豐富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銅陵高標準打造農村文體活動場所,圖書室、道德講堂、鄉村大舞臺等農村公共文化和體育設施寬敞明亮,經常開展各類文藝活動,為村民送上精神大餐。
鄉風文明改善非一日之功,需要正能量文化潛移默化的熏陶。通過文化上墻、樹立典型、簽訂贍養協議等舉措,各鄉鎮開展孝道文化、鄰里文化、親情文化、紅色文化建設,塑造了鄉村善治新風貌,涌現出多位“銅陵好人”“文明之星”“孝親敬老之星”,為鄉村振興鑄魂強基,繪就一幅充滿希望的美好銅都畫卷。046704F1-DA6B-49E1-91FE-B3AED62921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