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圓



葡萄霜霉病是葡萄上最為嚴重的病害之一。也是一種世界性的葡萄病害。該病在我國大多數葡萄產區,均有發生,且危害嚴重。雨水較多的地區和年份病癥加重。生長初期感病可導致新梢和花穗枯死。生長中后期感病可導致果粒提早成熟、提前落葉或大多數葉片形成枯斑并嚴重削弱樹勢,還會減少來年產量。感病的新梢長勢減弱、枝條和芽體不充實、抗逆性差、芽體積累養分少、芽體越冬后易凍死,應引起種植戶的足夠重視。
1 發病癥狀
葡萄霜霉病主要危害葉片。也可危害葡萄的新梢、卷須、花序、穗軸、果柄和果實等幼嫩組織。
1.1 葉片感病
葉片發病初期產生淡黃色水漬狀邊緣不清晰的小斑點,以后擴展為黃色至褐色不規則形或多角形病斑,數斑相連變成不規則形大斑(見圖1)。葉斑背面產生白色霜霉狀不清晰的小斑點,以后逐漸擴大(即病原菌的孢子梗和孢子囊)(見圖2),嚴重時整個葉背布滿白色霜霉層,葉片易脫落,后期霜霉層變為褐色,葉片焦枯早落(見圖3、圖4)。霜霉病導致與葉片光合作用有關的所有生理過程受阻;造成葉片出現病斑,致使葉片早衰、脫落,削弱樹勢和減少營養儲藏 ,從而成為產量下降、果實品質降低、冬季發生凍害、春季缺素癥、花序發育不良等的重要因素。
1.2 新梢、卷須、葉柄、穗軸感病
產生黃色或褐色斑點,略凹陷,空氣潮濕時也產生白色霜霉狀物,后期褐色斑點逐漸變大,干枯脫落。
1.3 果粒感病
幼果果粒易感病,感病后果粒呈灰白色,果粒表面附著一層霜霉狀物(圖5)。當果粒直徑長到2厘米時,一般不產生病菌孢子,即不會產生霜霉層。成熟時的果粒很少感病,果梗感病時會傳染給老果粒,病果粒呈現褐色,病果粒不會形成孢子。紅色葡萄品種感染后大果粒變為粉紅色,感染后果粒硬度比較大,有時會超出正常果粒的硬度。白色葡萄品種感染后大果粒顏色變為暗灰綠色,但成熟時又會變軟。感病的果粒容易從穗軸上脫落,脫落后剩下的梗疤穗軸或整體果穗也會脫落。
溫馨提示:
葡萄霜霉病與葡萄白粉病的區別:葡萄霜霉病一般發生在多雨季節,主要是葉片正面出現角狀斑,一般正面沒有霉層,嚴重時背面也出現霉層;葡萄白粉病一般在相對干燥的天氣發生嚴重,葉片發病初期是在葉片的正面開始發病。
葡萄霜霉病與葡萄蟲害缺節癭螨的區別:二者的危害,在葉片背面形成的白色斑塊很相似,容易混淆。葡萄霜霉病葉片發病初期產生水漬狀黃色斑點,以后擴展為黃色至褐色多角形病斑,病斑在葉片背面具有白色霜霉狀物;而葡萄缺節癭螨危害初期,葉面突起,葉片背面產生白色斑點(見圖6)。兩者區別為:葡萄霜霉病的白斑可以用手擦掉,但葡萄缺節癭螨危害的白斑用手擦不掉。
2 發病規律
病原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組織中或隨病殘體于土壤中越冬。落入土壤中的卵孢子可存活2年,在超過10毫米的降雨、且溫度達到11 ℃時,休眠3個月后的卵孢子開始萌發,產生孢子囊,孢子囊釋放游動孢子,游動孢子借風雨飛濺,傳播到葡萄上,成為春季初侵染源。病原菌侵入后,菌絲在寄主細胞間寄生和擴展,長出圓球形吸器,然后伸入細胞內吸取養分和水分,進而引起發病。初期危害發病后,在露水、雨水、霧,濕度達到94%以上時,病斑上有時會長出一簇一簇的孢子梗。游動孢子由氣孔侵入寄主組織,經1~2周發病,又產生孢子囊,進行再侵染,條件適合時4~7天完成整個過程。一個生長季節可多次再侵染,也會進行重疊侵染,使病情逐漸加重。
因品種抗性的不同而潛育期不同。感病品種只需1~2周,而抗病品種則可長達3周。秋季當氣溫下降,水分減少,樹體逐漸落葉進入休眠時,病組織內的菌絲產生藏卵器官和雄性器官,配合后形成卵孢子,卵孢子先進行休眠,然后再進行越冬。
水分的存在(降雨、濃霧和結露)是該病發生和流行的關鍵。低溫高濕是霜霉病流行的氣候條件,在低溫、少風、多雨、多霧或多露的情況下,最適合發病。夜間低溫有利于孢子囊萌發和侵入,夜間比白天易發病。潮濕、冷涼、多露、多霧的天氣或季節,有利發病。陽光玫瑰比戶太8號抗霜霉病,戶太8號比紅地球抗霜霉病。一般美洲種葡萄較歐亞種葡萄抗霜霉病。
3 防治方法
3.1 采用避雨棚栽培技術
此方法不但可有效地控制葡萄霜霜病的發生,而且還可大大減少因連陰雨造成的裂果現象。
3.2 在葡萄霜霉病害流行的地區建園
首先是應選擇栽植抗霜霉病的品種為主;其次是每年秋季做好清園工作,用刮刀刮掉主干和主蔓上的老翹皮,并收集、集中燒毀(老翹皮上有多種病菌和蟲卵),進而降低果園來年春季病原菌的發病基數。在合理負載量的前提下,要提前噴藥防止此病的侵染;再次是要淘汰易感或高感霜霉病的品種。
3.3 越冬期防治
存在于病殘體中越冬的卵孢子是春季主要的初侵染菌源。秋末與冬季,剪除蟲害枝、病枝、枯枝、細弱枝(細弱枝結的果粒小),對果園落葉進行徹底清掃,集中燒毀或深埋,每隔2~3年進行秋季深翻耕。秋冬季在植株上細致地噴一次3~5波美度石硫合劑,呈淋洗狀,同時對全園地面也進行噴霧,可殺滅大量越冬菌源,也可減少來年病菌的危害基數。
3.4 加強栽培管理
避免在土質黏重、地勢低洼、周圍窩風、土壤通透性差的地塊栽植葡萄。建園時要規劃好田間灌溉與排水系統,最好南北行向,可適當放寬行距(為了通風良好)。底肥要施足,最好是以優質生物有機肥為主,再配合適量平衡型氮、磷、鉀復合肥。在生長季節根據植株長勢,適當追施磷、鉀肥及氮肥、微量元素等肥料,避免氮肥使用過量而造成的枝葉徒長及推遲成熟期和降低品質等不良現象。及時綁蔓,生長季節重視對過旺枝梢的修剪,對病枝殘葉、行間雜草進行清除。提倡起壟栽培,水肥一體化技術,從而從根本上解決果園積水過多或排水不暢的問題。
3.5 化學防治
早春萌芽期,對樹體和地面全園噴霧5波美度石硫合劑,再次降低越冬菌源基數。這次噴霧石硫合劑,兼治葡萄白粉病和毛氈病。花前、花后各用1次銅制劑,常用的銅制劑有:80%水膽礬(或波爾多液或必備)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30%王銅(氧氯化銅)800~1000倍液噴。一般年份6月中下旬開始噴藥,雨早、雨多年份及南方地區可提早到6月初開始噴藥。發病初期噴施內吸性殺菌劑,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2~3次;雨季應連續使用殺菌劑,每隔7~10天噴1次。注意保護劑與內吸性殺菌劑配合使用,并輪換用藥,一種殺菌劑一年使用不超過3次。當田間霜霉病普遍發生或發現花序、果穗受侵染后,且雨水較多時,則要及時調整防治方法,將噴藥間隔期由原來的7天左右調整為3~4天,連噴3次:第1次藥劑為保護性殺菌劑+內吸性殺菌劑;第2次為內吸性殺菌劑;第3次為保護性殺菌劑+內吸性殺菌劑。之后進行正常管理,即天氣正常時,使用保護性殺菌劑;天氣潮濕多雨時,噴藥應注意重點噴葉背,均勻周到,下雨后1~2天及時噴藥。
防治霜霉病的有效藥劑還有60%百泰(5%的吡唑醚菌酯·55%的代森聯)水分散粒劑1000~2000倍液,10%氰霜唑懸浮劑2000~2500倍液,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50%氟嗎·乙鋁可濕性粉劑600倍液,69%烯酰嗎啉·錳鋅600倍液。結合天氣預報或在秋雨較多的年份,對已采收過的中、晚熟品種,必須再噴灑2~3次藥劑,以防提早落葉。
(作者聯系電話:13571010265)669F644C-A95E-4792-8AE3-D5C6440B40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