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黨 張鳳嬌 楊宏圖 蔣慧敏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車輛工程學院 江蘇省常州市 213164
目前,隨著全球新能源汽車的蓬勃發展,世界各國政府對新能源汽車技術人才培養越來越重視。國外新能源汽車人才培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國、歐洲和日本,美國政府頒布并實施了一系列相關新能源汽車研究計劃,并制定了相關應用政策,評估各大汽車公司產能及品牌的性能及人才需求,制定合理的新能源汽車發展路線,培養出了許多新能源汽車專業技能人才,從而為本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能型人才保障。日本、歐洲各國政府也紛紛把新能源汽車研究項目列入了國家重大科研計劃,并對新能源汽車技術人才培養給與越來越多的投入。我國在新能源汽車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缺乏研究學者,對“一帶一路”視角下新能源汽車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研究還幾乎是空白,更多是集中在“一帶一路”和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等方面。
要實現新能源汽車產業大力發展,“人才培養”應走在前端,因此,本文研究對新能源汽車專業人才培養產生促進作用,為創新性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參考依據,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工信部數據顯示,2020 年,我國汽車銷售2531.1 萬輛,汽車市場銷量穩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達到136.6 萬輛、136.7 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5% 和10.9%,新能源汽車累計保有量達到200 萬輛,占全球市場50% 以上。截止2020 年,常州市汽車及零部件產業擁有規模以上企業174 家,完成工業產值超千億元。2020 年,全市新能源汽車及汽車產業鏈核心零部件實現同比增長達25%,增幅位居十大產業鏈第一。2020 年,在國內汽車市場產銷下滑的情況下,常州市新能源汽車產業加速發展。年常州市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產業鏈實現產值832 億元,位居江蘇省第三。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常州市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取得較大進展。
常州市作為長三角地區重要城市和開放型經濟發達區,汽車工業配套齊全,產業基礎良好,開放條件優越,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良好的合作基礎。特別是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提出:搶抓“一帶一路”戰略機遇,加快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全面融入“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開發戰略,支持我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出去走”。但是常州市乃至我國在新能源汽車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缺乏研究學者,對“一帶一路”視角下新能源汽車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研究還幾乎是空白,更多是集中在“一帶一路”和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等方面。
綜上所述,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要實現新能源汽車產業大力發展,培養人才迫在眉睫。因此,本文研究對常州市新能源汽車專業人才培養產生促進作用,為創新性人才培養提供了參考依據,對常州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本文以“一帶一路”為背景,依托企業“建立與完善新能源汽車創新人才培養路徑”,并通過實踐驗證,去探索和推廣高職新能源汽車專業創新人才培養路徑。創新人才培養路徑的流程框架如圖1 所示,論文的研究設計思路如圖2 所示。

圖1 創新人才培養路徑流程框圖

圖2 研究設計思路
1)建立雙贏的校企合作培養機制
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養機制是開展新能源汽車人才培養的關鍵。高校在合作過程中可以將企業所需的知識、技能融入學校的教學實踐環節,實現技能的提前導入與快速消化吸收。企業能夠為高校提供良好的實踐平臺,使學生盡快掌握該領域內的新技術新方法,從而培養出理論實踐能力都很強的創新型人才。構建了“兩結合,四融通”人才培養模式,如圖3 所示;尋求品牌合作,深化產教融合,探索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圖3 “兩結合,四融通”人才培養模式
2)建立“雙師”素質教師隊伍
打造學校優秀的教學團隊,建立“雙師”素質結構隊伍,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完善是提高學生培養能力的關鍵條件。結合企業實際需求,高校與企業聯合開展新能源汽車創新人才培養工作,共建“雙師”素質結構教師隊伍。
3)建立產學研平臺
加入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建立共享平臺,以設備、技術、人才等多紐帶,加強與上下游企業合作,開展關鍵技術研發及進行實踐合作,為創新人才培養路徑尋求企業支持。探索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路徑,學校和企業都要突出理實一體教學,落實實踐教學。
4)優化課程設置和資源庫
借鑒歐美等國家先進的職業資格標準,按照知名品牌汽車服務企業崗位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制定符合國內相適應的課程標準,校企共同組建《汽車底盤構造與維修》、《新能源汽車電池管理與維護》、《汽車電器設備構造與維修》、《新能源汽車空調檢修》、《電動汽車電池及管理系統檢修》、《電動汽車電機及控制系統檢修》、《車聯網技術》、《汽車服務企業管理》等課程的建設團隊,開展資源庫建設,對資源進行優化,并建設校級及省級在線開放課程。
5)探索了人才培養的國際化路徑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引入其課程模式和課程內容;與知名汽車品牌汽車企業合作,引入高端人才培養體系,開發信息化教學資源。參考國外優質資源,打造信息化技術環境和創新載體,在課程設計、培養模式、評價體系進行改革,形成了基于新能源汽車服務崗位工作任務的項目化課程體系。人才培養的途徑有課程重構與開發、專題研究、國際交流、實踐探索等。
6)多層面培養創新型人才
本論文借鑒的理論是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和《悉尼協議》范式,逐漸探索出了人才培養的多元教育模式。參照國外先進新能源汽車技術人才培養體系的理念、標準和運行機制,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圍繞國內外知名品牌智能汽車技術企業的核心崗位知識和能力要求,以職業能力分析為基礎,將國際先進新能源汽車技術職業教育標準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7)建立專業和課程診改平臺
依據OBE 人才培養方案,借助本校制定的診改平臺,事前制定標準,事中進行監測預警,事后原因分析,找出問題進行診改,實現專業和課程循環跟蹤控制,同時也是對創新人才培養的路徑的預警監測,圖4 為課程診改平臺監測預警情況。

圖4 課程診改平臺監測預警情況
8)培養技能型人才。
抓住“一帶一路”建設機遇,開展與沿線國家職業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動教育深度合作,互學互鑒,促進沿線各國同類專業的建設與發展,全面提升學校區域教育影響力。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職業院校開展合作與交流,開展留學生項目,培養國際化的汽修人才。組織學生參加國際相關專業技能大賽,開展學生之間、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動。
以“1+X”為導向,突出“課”與“證”融合;以技能比賽的形式增強操作熟練性,突出“課”與“賽”融通,鞏固學習內容,更能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圖5 為“1+X”培訓和課中技能比賽情況。

圖5 “1+X”培訓和課中技能比賽
實施“全人格”教育模式,開展精準化教學和學分制教學改革,實施“高效課堂”建設計劃。開發信息化課堂管理系統,建成“互聯網+”新能源汽車專業信息化管理平臺,對課程資源進行優化,與企業協同開發新能源汽車維修項目,利用虛擬仿真平臺開拓新型實訓路徑。
1)教師創新理論和實踐創新水平有待提高,研究工作的主動性和實效性還需進一步增強。尤其是新形勢下,教師的自主學習、科學研究、無私奉獻等急需加強。
2)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如何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教育方式,我們還缺乏思考和教師的研究。
3)由于教學壓力很大,使得教師不能投入更多的時間在研究上。現在我們更注重行動研究,鼓勵老師多反思,但是,如何評價成果,還有待于成果的檢驗。
4)繼續研究深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同時以點帶面搞好教材培訓工作,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研究水平和教育教學專業水平,努力建設一支具有現代教育素質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學科骨干教師隊伍。
5)專業引領的問題。研究立足于本校教師的開發,不應該缺少專業的引領,否則,在技術和研究層次上難以得到突破,將影響研究的縱深發展。
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對創新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本文借鑒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和《悉尼協議》范式,逐漸探索出了常州高職院校創新人才培養路徑——人才培養的多元教育。重點研究了常州高職院校新能源汽車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設計思路和路徑實施策略,探索了“全方位、多層面”產教融合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人才培養路徑,通過實踐“反饋”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