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嬌 虞秋霞
(江蘇省南京市第一中學,江蘇 南京 210001)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Understanding by Design)是二十一世紀在美國興起的一種逆向教學設計思路,[1]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受到全球教育工作者的關注。
借助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的思路與模式,結合我國學生的學情進行教學設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筆者以“家庭電路與安全用電”的教學為例,以輸出結果—學生能達到的結果為導向,分3個階段進行逆向教學設計。
在階段1,教師應明確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能夠達到的結果,也就是老師們平時說的學生的學習目標,只是在設計時,我們還要確定學生的行為條件以及能夠達到的認知水平等,[2]筆者將確定預期結果時的思考整理如表1。

表1
結合以上思考,通過分析教材和學情,筆者設計的學習目標如下:
(1) 通過觀看視頻,借助信息交互,了解家庭電路的組成。通過討論,借助軟件的動畫效果,學習分析家庭電路中各元件的連接方式。
(2) 通過演示實驗及動畫,知道測電筆的正確使用方法。
(3) 通過探究熔絲熔斷的原因,知道家庭電路中電流過大的原因。
(4) 通過實驗,知道接觸不良也會導致電火災,關注用電安全。
(5) 通過討論及仿真實驗,會判斷家庭電路中的電路故障。
初三學生剛剛學習簡單電路,對于簡單電路中元件連接方式比較熟悉,但學習家庭電路時,卻難以將家庭電路電路圖與簡單電路圖建立聯系,因此對于家庭電路中元件連接方式會覺得難以理解。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筆者確定上述目標第3點作為本節的學習重點,第1點中分析家庭電路中各元件的連接方式為本節的學習難點。
基于理解進行教學設計時,在整節課的預期結果確定后,一節課的框架也就確定了。當然,這些結果僅僅是教師的預期,學生能否達到預期才是評價一節課是否成功的關鍵。
經驗豐富的教師能夠通過課堂理答、技能測試、小測驗等方式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筆者結合本節課的內容以及學校設備條件制定的評估方式如表2。

表2
在教學設計階段明確本節課用到的評估方法能夠提高課堂的評價效率,在教學設計階段確定的評估證據越具體詳實,課堂上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了解就越及時,從而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保證課堂的高效和穩定;也能獲得與學生學習情況相關的具體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學的個性化和針對性。
在階段3的設計中,需要明確課堂的各個環節和流程設計,階段1中的目標要落實到具體的學習情境中,同時還要結合階段2中預設的評價方式及時把握學生的理解情況,評估教師的教學設計。為避免內容冗雜,筆者將學習過程整理如表3。

表3
通常教學中在分析家庭電路組成及其位置時,教師會請學生閱讀課本相關內容及圖片,借助學案加深學生印象。但由于學生對該內容缺少思考與討論,只是機械記憶,在此后答題時,總是會將電能表等的位置弄混。
為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借助互動白板,將家庭電路中的各部分做成了獨立的圖片,請一個學生在白板中將這些圖片放在家庭電路中正確的位置(圖1),其他學生則在座位上討論并分析該同學的操作是否正確,最終得到了如圖2所示的家庭電路。

圖1

圖2
這依然不是一個完整的電路,因其燈泡、開關、插座還沒有連接。那么家庭電路中燈泡、開關、插座應如何連接呢?學生對于電路連接還停留在簡單的串、并聯電路上,對于圖3所示的家庭電路中燈泡與插座并聯存有疑惑,這是本節課的難點。在教學中可以請學生分析燈泡與開關、燈泡與插座的連接方式,然后直接給出電路圖(圖4),避免了在未學習設備安全時討論插座等的接線問題,保證了學生學習本節時能夠形成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又能在一節課的時間內達成當堂課的學習目標。

圖3

圖4
既然圖4所示的電路圖如此清晰明了,為什么家庭電路電路圖要繪制成如圖5所示的形式呢?筆者聯系生活場景——實際生活中家庭電路接線時,火線和零線是并在一起的,借助課件的動畫效果,將圖4抽象成了圖5,這樣學生就能深刻理解家庭電路電路圖中的串聯和并聯,實現了難點的突破。[3]

圖5
在模擬接觸不良的實驗中,筆者原先打算將口香糖包裝上的錫箔紙剪成長條,并將中間剪細,將其兩端分別連接到電池的正負極上進行實驗。事實上,筆者還順著這個思路進行過許多嘗試,發現當錫箔紙中間處的寬度小于1 mm時實驗的成功率較高。但自己心中始終有一個疑惑——這能不能算接觸不良呢?再三猶豫后,筆者決定對實驗進行改進,將長條的錫箔紙剪成了兩段,實事求是地進行接觸不良的實驗的模擬(圖6)。雖然這樣會增大實驗成功的難度,但只要保證電池電量充足、口香糖錫箔紙連接處能夠保證接觸,實驗還是比較容易成功的,而且學生學習時尊重實驗、尊重事實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大有裨益。

圖6
進行教學設計時,以結果為導向,追求學生的理解,教師能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從生活實際出發,思考教學的重難點,確定教學目標,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更能體現出教育的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