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圣富,申玉東,張開林,戴順祥
(云南華聯鋅銦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文山 663701)
電動液壓鏟(簡稱電鏟)屬于大型鏟裝設備,要使其安全高效運行,就得管理好、維護好、修理好。電鏟由多個相互影響的機械、液壓、電力、電子系統構成,同時機、電、液相結合的系統又包括許多種類的零件,整個設備組成極為復雜,對各零件的工作可靠性要求高。隨著設備運行時間的增長,設備故障率增加,設備零件使用壽命隨之減少。造成電鏟損傷以及影響使用壽命的因素很多,例如惡劣環境因素、工作強度巨大、自身磨損消耗等,如何延長大型設備的壽命、降低使用成本、提高維修技術,是目前維修人員的難點與重點[1]。基于狀態維修方式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設備出現故障的概率、降低電鏟零件損傷和延長其使用壽命。
電鏟工作裝置是執行指定動作的主要機構,主要由工作大小臂、鏟斗、大小臂油缸、鏟斗油缸、開合斗油缸等零部件構成(圖1~圖3)。工作裝置各部件連接處潤滑情況與銷軸、軸套磨損情況、油缸狀態,是維修人員每日的日常點巡檢重點檢查部位。

圖1 小臂與鏟斗上顎及鏟斗油缸

圖2 大小臂連接及小臂油缸

圖3 工作大臂與上車架及大臂油缸
工作裝置完成各種動作主要依靠各個油缸的運動,工作油缸運動由電液先導控制系統觸發及精準控制。電液先導控制系統主要由集成伺服控制器、電腦板、電磁閥和各行程傳感器等元件構成[2],信號路線為伺服控制器→電腦板→電磁閥。
對工作裝置的維修工作主要包括:①測量各連接處的銷軸及軸套尺寸來決定是否需要更換,目的是達到精準維修,防止過度維修;②檢查并更換老化破損液壓油管、潤滑油管、線路及損壞的限位傳感器;③對工作油缸的檢修主要是更換其密封件,處理油缸漏油內泄等故障。為避免過度維修和延長油缸使用壽命,根據油缸的實際使用狀態及其理論使用壽命決定其維修時機。各工作油缸理論使用壽命:大臂油缸12 000 h,小臂油缸10 000 h,鏟斗油缸10 000 h,開合斗油缸5000 h。
對電鏟操作手冊、維護保養手冊等技術資料進行系統學習,消化吸收,讓維修人員對電鏟具備一定的專業理論基礎,研究制定電鏟的維修方案(圖4)。電鏟基于狀態維修工作流程分為3 個階段:狀態監控,狀態評估與預測,維修分析與決策。

圖4 方案流程
(1)狀態監控階段。主要工作是對電鏟做點巡檢,提取與處理其各部件的狀態信息和特征量,判斷狀態指示值是否低于潛在故障值。若未低于潛在故障值,則繼續進行狀態信息的采集,若低于則直接進入下一階段。
(2)故障診斷與預測階段。主要工作是判斷故障類型,依據狀態指示值是否在P—F 間隔期來輔助判斷(圖5)。其中,P 點是潛在故障,F 點是功能故障,T 代表潛在故障發展為功能故障的時間,Tc是視情況維修間隔期;為了保證潛在故障能夠檢測出來,特別要求必須Tc<T。若為潛在故障,則對設備零部件剩余有用壽命進行預測,并記錄在維修檔案庫,否則即為功能故障。

圖5 P—F 間隔曲線
(3)維修決策階段。依據第2 階段的故障診斷與預測決定是否進行維修,若為功能故障則直接采用修復性維修與搶修決策,否則進行預防性維修的制定并實施維修[3]。
電鏟維修人員檢查發現電鏟大小臂鉸接軸套及軸銷磨損嚴重,判斷此故障已超出了P—F 間隔期,屬于功能故障,應采取修復性維修與應急搶修決策。若故障進一步升級則會導致大小臂上的座孔磨損,發生更為嚴重的設備故障,影響設備的安全運行,產生更大的經濟損失。此外,小臂存在自動下落現象,判斷為小臂油缸內泄所致。電鏟投入使用27 066 h 以來,其大臂與上車鉸接處軸套、軸銷從未更換過,根據對鉸接處軸套、軸銷狀態特征的提取與處理判斷,其已在P—F 間隔期,預測其使用壽命僅有300 h。決定采用基于狀態維修的方式對電鏟整個工作裝置進行檢修。
研究國際大型進口設備基于狀態的檢修方案,對電鏟工作裝置特征分析討論,維修決策實施情況如下:①根據公司生產需求及電鏟工作裝置的實際狀態制定合理、高效的檢修計劃;②根據計劃核實庫存備件剩余量,對欠缺的備件進行合理性采購[4];③因電鏟為大型鏟裝設備,依據電鏟高度及工作裝置檢修需求自主設計與搭建方便、安全的檢修平臺設計圖紙,以實現安全、高效的檢修(圖6);④電鏟工作裝置鉸接處軸套、軸銷狀態特征的提取與處理,在檢修期間通過對工作裝置每個鉸接處的軸套、軸銷進行清洗測量,根據軸套與基孔配合為過盈配合要求、銷軸與軸套為間隙配合要求,結合測量數據與新件尺寸數據對比分析,決定需要更換的軸套與軸銷,精準維修避免了維修不足及維修過剩;⑤電鏟維修班人員自主創新,設計改良檢修工具以滿足實際維修需求,加快檢修進度,降低維修成本,如自主改良的軸銷托銷器、采用自主設計制作的大型油缸檢修平臺及專業工具檢修油缸等(圖7)。

圖6 檢修平臺

圖7 軸銷托銷器
電鏟工作裝置基于狀態的檢修全部完成,維修人員在維修技能提升及合理利用創新工具的前提下,提高了檢修效率,比計劃提前20 d 完成了電鏟的檢修作業。現電鏟都以最好的狀態,安全有效地投入生產使用。
通過“國際大型進口設備主要裝置及部件基于狀態檢修的探索與應用”的開展,維修人員對利勃海爾進口設備主要裝置及部件完全能進行自主維修,修復后的設備各項性能指標通過檢測,均達到設備使用要求,為礦山生產奠定了堅實的設備基礎。此項目的實施,很好地解決了延長進口設備使用壽命的難題,也提高了電鏟設備的完好率,讓其更安全地服務于生產,同時提高維修人員對進口設備的維修技能,也從維修進口設備方面找到降低公司生產成本的途徑,為公司的生產發展貢獻應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