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岑
摘 要:在目前的經濟體制下,大數據理念下的金融能為節約最多的資本,并使其更具活力。然而,由于當前網絡信息技術的安全問題以及金融業“信用”問題,特別是新的金融信用風險具有復雜多變的特點,使得大數據金融的“高風險”問題一直困擾著它的發展。因此,本文從大數據金融市場的信貸風險管理體系構建入手,對其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找出目前大數據金融監管系統建設中的問題和缺陷,最后,在此基礎上,為保證大數據金融的長遠、穩健發展,本文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管理體系;經濟金融;大數據理念
網絡信息技術已經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同時也改變了人們對理財產品的需求。大數據金融的高效便捷產品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金融需求,P2P網貸和網上理財產品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其用戶規模不斷擴大,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信貸風險。網絡金融作為一項新興的業務,其發展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傳統的融資模式所帶來的信貸安全問題。
一、大數據理念下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相關概念
(一)大數據金融概念及其主要類型
大數據金融是通過數據分析,云存儲,云計算來實現的。通過手機等信息化技術,可以進行存款、貸款、證券投資等與傳統金融相關的服務。相對于傳統金融,大數據金融公司的信用也是"線上信用",不再需要辦公機構、紙質資料、地域、交易對象等,但金融主體審核、金融業務操作違規性等問題頻發,金融服務成本大大降低的同時也帶來了信用風險問題。目前,大數據金融主要有三種類型:P2P、第三方支付、眾籌等,P2P網絡借貸是指借款人在線"一對一"在線貸款;而第三方支付則是基于移動電話進行在線支付與交易;而眾籌融資,就是利用網絡上龐大的數據,調動投資人的力量。
(二)金融市場信用風險概念
金融業是由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運營風險構成的高風險產業。信用風險是指在進行的交易中,因參與者無法完成其所承擔的責任,或者其產品的信用情況發生變化,從而對其原有的價值造成一定的影響。不管是傳統金融,亦或是大數據金融,都存在風險問題,都是金融業自身無法回避的問題。而大數據金融中的“高信貸風險”是由于網絡金融中的信息不對稱所致,從而導致了大數據金融交易中的不確定損失。
二、我國大數據理念下金融市場信用風險成因分析
作為一種新型的金融形式,它是一種與傳統金融市場相區分的新型金融形式,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大數據金融的參與主體的數量和類型也在不斷擴大,顯示出了強大的競爭和活力。而在這個錯綜復雜的大數據金融市場中,不同的客戶之間的信用評級是不同的,而隨著交易的增多,信貸事件也會越來越多,從而導致大數據金融平臺的信用風險越來越高,最終形成一場金融危機。
(一)大數據金融公司的信用業務無實物抵押權和保證
因為網絡平臺上的金融交易是以虛擬貨幣為基礎的,不能提供任何的實物作為抵押物,因此,在未來的交易過程中,將會產生抵押品的價值達不到貸款的要求,從而給網絡金融公司造成巨大的違約風險。
(二)信用信息系統不健全
就征信系統而言,大數據金融的貸款業務以個體的小額貸款為主,但因其規模龐大、種類繁多,使得其評價工作繁瑣、效率低,而且其科學性還需進一步提高。這樣,大數據金融企業就很難對其信用狀況進行正確的評估,從而導致企業出現虧損、貸款中斷、資金流失等問題。
(三)信用信息不對稱造成的誠信道德缺失
在網絡平臺上,隨著對個人信貸的日益增長的需要,客戶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因此關于借款者的資料,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信息不對稱現象,信用風險會大大增加,對進一步的完善和綜合把握信貸信息不利。
三、目前我國大數據理念下金融市場中風險管理體系的現狀分析
(一)大數據金融市場制度缺失
我國大數據金融市場存在的制度缺陷,其原因是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監管功能不明確,造成大數據金融市場的失信成本偏低,嚴重地制約著我國的市場誠信建設。雖然我國陸續出臺了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大數據金融業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然而,從法律、法規、制度等方面來看,我國目前對信用風險的監控尚有欠缺。例如,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沒有對融資項目范圍、融資方式的信用管理等方面進行明確的規定,并未對P2P網絡借貸中的信息不對稱所引起的風險進行法律規制。此外,監管體制上也出現了"多頭監管、各自為政"的局面。
(二)對大數據金融市場的交易控制不到位
大數據金融市場的交易控制問題與監管問題不同,其重點在于對大數據金融的監管過程和功能的發揮,也就是監管手段上的不足。一方面,由于不同的金融的監管機構不能夠有效地控制金融行為參與者的行為,使其風險問題更加突出。在當前的大數據技術發展階段,由于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信貸風險很難完全消除,但若參與者的資質滿足,將會大大降低信貸風險。然而,監管當局并未對其交易目的、身份信用等進行全面的分析,從而使信用等級低下的人群得以進入,從而造成了網絡借貸風險、理財風險和眾籌風險。另一方面,在大數據金融中,參與方主要是通過網絡進行資金流動,而在金融資本進入之后,第三方支付平臺會在一段時間內將資金注入大數據金融中,而一旦外界不了解這些資金的流動情況,就很難查出其資金流向,從而導致了金融風險的增加。
(三)大數據金融市場中的風險管理方法不足
傳統的金融風險主要依賴于金融監管機構對其進行監督,以保證其穩定。然而,針對當前大數據金融市場中出現的各類風險問題,雖然能夠對其進行有效的識別與控制,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使得其風險日益增大。例如,大數據金融公司是大數據金融的主要市場的主體,它的信用評價制度與銀行征信體系沒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它很難依靠自身的能力來應對信貸風險,是因為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無法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因為信息技術是發展大數據金融的基礎,大量的信息數據會產生不確定性和外部風險,這對金融市場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四)大數據金融市場非預期應對不足
由于大數據金融的不確定性,大數據金融中存在著諸如黑客攻擊、數據泄露等諸多不確定因素,造成了大量的數據丟失,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大數據金融的安全性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信用風險的問題,而在目前的網絡環境下,由于缺乏系統性的解決方案,無法制定完善的應急預案和標準,即便網絡安全技術得到了有效的保障,網絡運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四、大數據理念下金融市場風險管理體系構建的完善方法策略
(一)加強法規和監管制度體系建設
在制度體系方面,要根據金融活動的特征和風險因素,建立符合金融活動實際需求的全面的風險管理準則。首先,要對其主體資格、信用等標準進行明確的界定,并對其信用狀況等進行嚴格的審核,放款人的收款方法也要經過嚴格的審查。二是要對流程風險進行清晰的認定和規范,比如,盡快制定一套流程控制規則,以保證其與大數據金融業務流程的需求相適應,并能及時跟進。三是要完善有關的懲罰措施,把網絡金融中的惡意行為納入刑法和其他相關的法律制度中去,加強對網絡金融的懲罰,以增加違法成本和減少風險。
其次,明確監管機構的組織架構,明確當前金融監管體制下的監管功能,例如,對大數據金融企業的監管可以明確工信部門、商務部門的相關職責,并在銀保監會、央行等部門之間暢通信息溝通共享機制,擴大監管的覆蓋面。
最后,從目前我國大數據金融法規的狀況來看,應當將其“補充性”的作用進一步發揮出來,而行業協會則是專業機構,可以利用自身的專業風險辨識能力,對其進行完善。結合英國和美國的實踐,行業協會可以極大地改善行業發展環境,提升企業的創新管理水平,在法律制定前,以產業標準的方式來控制參與機構和財務行為,減少參與風險。
(二)按照市場風險的內容設計管理手段
要嚴格按照網絡金融市場的特點,設計相應的風險管理方法。對于第三方支付平臺,要加強資質、技術、銀行等方面的管理,比如對銀行違規劃撥、違規操作、對平臺技術資質等方面加大處罰力度,從根源上控制風險。文章從信用風險管理的角度出發,對借款人進行資質審核、信用評價和監管。因此,要強化全過程監管,明確違規管理責任,建立從監管部門到企業的監管職責,對基金管理人,也要加強職業道德的培養,提高行業準入標準門檻。
在此基礎上,相關部門要利用網絡平臺的數據和信息資源,構建信息共享機制,特別是信用信息系統,加強信息共享,為未來的金融業務提供監管依據,加強信用信息的管理,減少信用風險。美國政府設立了一個專門受理投訴、處理投訴等的網絡金融投訴中心。
(三)制定大數據金融行業規范
建立大數據金融產業的規范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網絡技術,二是產業標準。所以,在大數據金融行業成立后,必須制定相應的行業標準,對其進行規范。同時,要加強大數據金融信息技術產業的標準化,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促進企業信息化。
(四)制定預警計劃
針對大數據金融的特征,建立有效的、及時的突發事件的處理機制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有效地規避外界因素的負面影響,在危機發生的時候,及時的反應,從而減少金融市場的信用風險。此外,隨著科技的進步,必須加強對數據的加密技術的研究,保護整個金融市場的交易信息安全和可靠性。網絡安全技術的發展是降低金融市場風險的關鍵,只有真正掌握自主知識產權,才能夠從根本上提升大數據金融安全。
五、結束語
總之,大數據金融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而且它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將成為金融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數據金融中的信用風險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其信用風險來自金融交易的各個方面,而我國在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過程中,由于缺乏針對性的管理手段,缺乏對金融交易的控制,以及對突發事件的反應等問題。因此,要解決上述問題,就要加強風險管理,健全相應的制度,通過多種方式解決風險問題,促進大數據金融的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呂超.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J].營銷界,2020(03):48-49.
[2]王俊力.淺談大數據金融市場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構建[J].商,2019(31):191.
[3]花亞博.論我國大數據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 2020,28(1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