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弈霖
摘 要: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不斷提升,民商法中連帶責任的應用愈加普遍,連帶責任作為維護受害人合法權益的重要法律制度,可保障受害人在遭受侵害后得到相應補償與救濟。從司法實踐中來看,目前我國民商法對于連帶責任人存在一定的完善空間,如在責任劃分、主體追溯、兩法融合等方面的瑕疵亟需關注。文章首先探討了民商法連帶責任的適用范圍,分析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性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希望為民商法連帶責任的完善提供更多有益參考。
關鍵詞:民商法;連帶責任;適用
一、民商法連帶責任的適用范圍
連帶責任作為一種共同責任,實踐中通常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首先是是因侵權行為所產生的連帶責任。結合我國現行法律條款來看,連帶責任主要是由風險主體予以承擔,不管風險主體是幾人,只要其行為構成侵權損害,則需承擔相應的連帶責任且沒有主次之分;其次是共同承擔中的施用連帶責任。該種連帶責任的形成是在相關權益受到侵害后形成的責任,例如房屋坍塌事件中房屋所有人和工程負責人均需承擔連帶責任,他們共同構成了連帶責任重的共同責任人,且通常而言共同責任人具有數量多的特點;第三是是企業設立中的連帶責任施用。在企業成立或設立的過程中,尤其是股份制企業,企業發起人沒有根據相關期限或流程上繳股款,致使企業的經濟利益受到影響,則需要向我國相關部門報送其他成立者的情況和資料,要求企業所有股東承擔共同的義務和責任。而在股份企業中發起人由于進行財產或債券抵押行為,導致公司內部受到利益侵害時,其他股東應承擔相應的連帶責任。
二、民商法連帶責任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對各行為人連帶責任分割不明晰。在司法實踐中,不同的侵權案件其細節層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不同行為人共同構成了連帶責任,但是不同行為人在案件中需要承擔的責任存在差異,而民商法對行為人行為的連帶責任界定中并未做出明確區分,由此致使責任的劃分通常是根據各行為人行為產生的后果以及法官的經驗綜合研判,責任劃分缺乏明確的法律參考,容易導致同案不同判現象的產生。例如,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2017)津民申2073號案例:史某、王某、馮某等一行四人駕車至高某家吃飯,其中史某與高某一同飲酒。飯畢史某駕車攜帶王某和馮某一起返回途中發生車禍,史某傷重不治死亡。法院最終根據不同行為人的行為后果,分別判定酒局組織者高某承擔相應責任,同行者王某、馮某等分別承擔各項損失5%的賠償責任。在本案中,法律條文并未對各方需要承擔的責任予以明示,對各行為人的連帶責任法官均是根據行為的實施是否得當及其產生的后果予以判定。
其次是連帶責任中侵權主體的追訴問題。如果連帶責任中存在多個侵權主體,但是權益人在起訴過程中只針對部分侵權主體進行起訴,那么法院在審理的過程中通常是追究被起訴的侵權主體?這也是司法實務中較為模糊的地方。例如,建筑工人王某在施工過程中死亡,王某家屬將王某所在的施工單位和王某的包工頭李某訴諸法院,雖然王某所在的施工單位和王某的包工頭李某是主要侵權主體,但是其忽略了現場安全管理責任人、發包單位等的侵權責任。如果法官從審判效率層面考量而將將所有侵權主體列為被告,判決其共同承擔原告的因被侵權導致的各項損失,共同承擔連帶責任,忽視了權益人的實際訴求,與處分原則相違背。
第三是實體法與程序法之間的協調性問題。民商法屬于實體法的一種,其在內容上囊括了各民事主體的權利與義務,程序法則主要是從應怎樣確保不同民事主體履行相關義務,享受其應有權利,民商法的有效實施需要健全的程序法予以輔助,二者屬于相互協調的關系。在實踐中,我們經常會發現程序法和實體法存在沖突的情況,導致民商法連帶責任制度難以有效實施。例如,從民商法層面來看,其通常是伴隨著法律的變動發生一定的變化,導致連帶責任在程序法和實體法中的性質存在差異,甚至會出現相互脫節的現象。民商法脫離了程序法,則其連帶責任就無法有效執行,若二者存在沖突,通常會優先選擇實體法,但是由于實體法責任范圍較為模糊,所以連帶責任的界定也就存在一定困難。
三、民商法連帶責任的優化策略
首先是明確各侵權人所應承擔的各項責任。針對不同侵權人的責任劃分,現行《民法典》修訂與完善中需要增加與連帶責任的認定相關的標準,從而對因共同侵權主體過多而導致難以明確責任的問題予以規制。實踐中,首先要對部分訴訟和共同訴訟的情況予以區分,對于共同其安全主體過多,或案件整體較為復雜的,法院可以對所有侵權主體提起訴訟。對于權益人因各種原因無法提起全部訴訟的,法院可以駁回訴訟申請以保障案件審理的效率和質量。對于部分情況特殊的案件確需部分訴訟的,可根據責任主體的牽扯程度對其進行責任劃分,可在民商法中設立相應的責任程度標準,從而保障各類案件得到公正、公平地審理。
其次,
其次是要明確各主體之間的關系。對于民商法連帶責任的案件審理中,如果不能明確各個主體之間的關系,就無法案件審理中準確把握各主體在侵權行為實施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從而無法準確把握各侵權主體所應承擔的連帶責任大小,法律的公允性就無從體現。因此,在民商法修訂與完善中要針對相關內容作出完善,例如侵權主體分別是哪些,各主體之間又分別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如果權益人在訴訟中提出請求權,各主體中的哪些責任是必須予以確認的,只有對上述關系以及相關信息進行明確,才能為案件審理提供明確指導,幫助提升相關案件審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才能真正保護各主體的合法權益。
第三是民商法連帶責任中要充分體現程序法的輔助作用。民商法作為實體法的一種,單純依靠民商法是無法對侵權責任進行全面判定的,只有充分發揮程序法的輔助作用,結合不同案件的實際情況,通過民商法判定侵權責任人所需承擔的責任,程序法確保相關責任的落實。除此之外,在民商法連帶責任中融入程序法,可幫助法官更加精準、科學的對不同侵權責任人的責任予以劃分,使得案件審理更加科學、可行。例如,A和B以C朋友的名義未經C的允許通過查看酒店登記記錄對C實施搶劫,C將A、B告上法庭的同時要求酒店承擔連帶責任。那么從實體法層面來看,酒店并未盡到充分的安全保障責任的義務,故其應當承擔侵權損失,應對C常丹責任認定范圍內的賠償。
參考文獻:
[1]朱桂林.民商法中連帶責任的適用與完善[J].普洱學院學報,2022,38(02):24-26.
[2]稅正芬.現階段民商法體系中“連帶責任制度”的主要問題及相關策略分析[J].法制博覽,2022(28):118-120.
[3]朱桂林.民商法中連帶責任的適用與完善[J].普洱學院學報,2022,38(0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