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摘 要:城市語言景觀研究指的是把語言公共符號當作探索和體現城市區域性多語生態的一種工具,探究語言景觀背后的語言服務價值。近年來,隨著該領域的發展,研究的視角也更為多樣性。宏觀語言學又稱外部語言學,指的是與語言相關的其他學科的交叉學科,如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等分支學科,這些學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論都對語言景觀研究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本文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出發, 進一步闡述城市語言景觀這一語言學中的熱門研究領域。本文在已有基礎上,著重分析語言景觀理論框架中的場所符號學理論和語言景觀分析的SPEAKING 模型;語言景觀研究的多語言的使用和語言政策的實施;語料收集方法、語料處理和分析方法等,考察語言景觀研究的認識論,嘗試為語言景觀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理論支持。
關鍵詞:宏觀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城市語言景觀;多語言使用
縱觀歷史,人類社會生活的不斷進步會產生很多新的語言現象,而新的語言現象始終是為了適應并滿足人類社會生活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從語言現象的產生和變化去探索社會生活的變動和圖景已經逐漸成為語言學家們的一項新的研究工作。人類社會的每一種新的語言現象的興起都會帶來一些新的詞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人們需要更加直觀、形象的信息符號,來獲取一座城市的各個層面的信息,比如城市交通,城市商圈,旅游景點等。“語言景觀”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產生的一門社會現象,是語言發展史的必然。在全世界經濟、政治、技術、文化整合的過程中,人類社會的語言現象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紛繁復雜和多元化。而“社會語言學視角下分析語言景觀”正是為了研究這種新現象而出現的新理論思路。
一、社會語言學
當代語言學研究可以劃分為微觀語言學(Microlinguistics)和宏觀語言學(Macrolinguistics)兩大范疇。微觀語言學又稱專語語言學或內部語言學,指以某一語言為對象,研究語言本身的結構和體系,著眼于語言內部系統的描寫,按照研究的對象不同,又可分為語音學(Phonetics)、音系學(Phonology)、形態學(Morphology)、句法學(Syntax)、語義學(Semantics)和語用學(Pragmatics)。宏觀語言學又稱外部語言學,指與語言相關的其他學科的交叉學科,比如社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s)、心理語言學(Psycholinguistics)、神經語言學(Neurolinguistics)、人類語言(Anthropologicallinguistics)、文體學(Stylistics)、認知語言學(Cognitive linguistics)、篇章語言學(Text linguistics)、語料庫語言學(Corpus linguistics)、應用語言學(Applied linguistics)等。雖然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建立語言學的目的是為了突顯其獨立性但他也說過:“隨著時間的流逝,語言學正在建立與其他學科的相互聯系。既然語言有個人和社會兩個方面,它很自然就成為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的研究興趣所在”。正因語言學不是與語言有關的唯一領域,因此其他一些與語言有關聯的學科必定會與語言學有所交叉。有些宏觀語言學的分支就有明顯的跨學科的特點。比如,與語言景觀密切相關的社會語言學。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而社會也對語言產生著巨大的影響。作為一門研究語言與社會相互影響關系的學科,社會語言學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首先它研究語言對社會的影響,即語言的社會功能:語言的社會本質的特點及其規律、民族語言和民族形成的關系,以及語言、意識、社會在起源上的相互關系。其次,它研究社會對語言的影響,即語言使用者的社會特征:語言的變異、變體和語言使用習慣上的差異。人們的階級出身、社會地位和接受教育的程度的不同、從事職業的不同,再加上年齡、性別、民族等方面的差別,使用語言的形式也就有了差異。正如社會語言學中的一句格言,“爾即爾所言”(You are what you say)。
因此,社會語言學的理論實際上可以對語言景觀的研究起指導作用。
二、語言景觀研究的概念
語言景觀一般是指在公共區域中展示的語言文字,包括路牌、廣告牌、路名、地名、商店招牌、政府建筑的指示牌等。語言景觀是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實踐的指示物,同時,也是公共空間建構的重要部分。一般而言,語言景觀可以被分為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兩種構建主體。自上而下的語言景觀多數是官方的和制度化的標語,由專家創造并為主流文化和官方服務的語言景觀,主要是指地名、道路標識和官方的提示和警示語句;在語言學中,自上而下的語言景觀現象主要從語言政策和國家意識形態方面進行研究,例如政府主體為保證其官方語言的可見性(language visibility)而制定相關法律限制語言景觀上的語言種類和風格。有些語言景觀是自下而上的, 由個體自由創作、在公共空間中民間自發的、商業的和非正式的文字標語。這些標語多數被認為自由度較大,更能表達創建者的主觀意識。多語語言景觀、語言景觀與語言政策、語言景觀與英語全球化以及語言景觀與少數民族語言是目前語言景觀的4個研究熱點。
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對語言景觀提出了不同角度的問題和研究方法。一個分支是部分社會語言學家使用場所符號學理論探討語言景觀現象,語言景觀作為場所中的話語(discourses)被研究。
另一個分支則從交際語言學角度出發,認為可以從人類言語活動的主要構成要素來分析語言景觀此語言行為,并梳理了言語行為和事件類型與社會意義之間的關系。從社會學出發的研究關注語言景觀作為公共標識的內在文本結構和外在的社會意義關系,以及多語語言景觀的社會構建原則。在國內,目前地理學主要集中在城鎮書法景觀的地理學研究,包括書法景觀與城鎮景觀的關系、書法景觀的空間屬性研究和書法景觀的人地關系。這些對于語言景觀與社會建構之關系都有啟迪作用。
現實環境中用以陳列展示語言文字物質載體稱作語言標牌。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出發,對公共語言標牌上語言使用的研究稱作“語言景觀”研究。在這些為公眾所共享的空間中,標牌語言所構建的語言景觀并不是簡單的語言陳列或呈現,其背后往往蘊含著一定的創設機制和思想意識。其實,隨著該領域研究的深入,研究范圍已從公共空間延伸到室內場所及虛擬空間等。
三、社會語言學視角下語言景觀研究的理論框架
國內外許多從事語言景觀研究的學者嘗試構建該領域的理論體系。本文著重介紹 Scollon & Scollon 的場所符號學理論及 Huebner以美國人類學家Hymes提出的 SPEAKING交際模型為基礎,結合視覺設計語法和多語言廣告學研究,從人類交際文化學角度出發,以背景與場合、 參與者、目的、行為順序、基調、媒介、規約及體裁八個方面為框架,解讀語言景觀的內容和形式。
(一) 場所符號學理論
Scollon & Scollon 采用 Kress & van Leeuwen 的視覺符號框架來研究“場所中的話語”,并稱之為“地理符號學”,看話語如何在具體場所中表達其意義。地理符號學是語言景觀研究中比較成型的分析框架之一。不過,該學派的研究著重質化分析,對如何量化處理闡述不多。 但與此同時,也為后續學者留下許多研究的空間。
(二)語言景觀分析的 SPEAKING 模型
美國語言人類學家Hymes從人類交際文化學視角出發研究人類言語活動的交際效率,認為言語活動的主要構成要素可以用 SPEAKING 中的八個首字母來表示,從而形成了 SPEAKING 交際模型。其中S代表背景與場合;P代表參與者;E代表交際的目標及期待的結果;A代表交際中言語行為與事件發生的形式和順序;K代表交際中的語氣、表情、姿態等;I代表交際的傳播形式和風格;N代表交際時需遵守的各種社會規則;G代表言語行為或事件的類型。Huebner認為,這種 SPEAKING 分析模型可以作為語言景觀研究的分析框架,全面分析語言景觀的語言形式、與語境之間的關系、創設人的動機、讀者的反應等。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的背景下,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對其他地區的語言景觀產生了巨大影響,但以往的語言景觀研究多局限于語碼轉換和詞匯借用層面,未來應密切 關注語言接觸對本土語言的影響,關注言語社區內其他語言對多語標牌語言形式的影響。語言接觸產生了多語地區語言標牌的語碼混合和雜糅現象。
四、社會語言學視角下語言景觀研究的多維視角
語言景觀研究可以從多個視角或維度入手,本文探討最基本的兩種維度。
(一)多語言的使用
Gorter把語言景觀看作是研究多語言使用一種新路徑,語言景觀研究中最多的成果也出現在這一方面。在多語言使用研究的主要成果中,Ben-Rafael 等對以色列的猶太人社區、巴勒斯坦人社區、東耶路撒冷的非以色列——巴勒斯坦人社區的希伯來語、阿拉伯語和英語語言景觀的模式進行了調查分析。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族群社區的語言使用具有不同的語言景觀模式。從宏觀層面看,成都作為國家級中心城市,“一帶一路”的西部標桿城市,語言景觀標識就是它的文化品牌之一,成都地區的語言標牌也呈現多語種模式。
(二)語言政策的實施
語言景觀實際上就是語言政策實施情況的具體體現。任何一個國家的官方語言政策都會規定在公共空間使用什么樣的語言。在一些國家或地區,地方自治政府也會制定相應的語言政策或者語言法案,以規定公共空間里的語言使用。
五、社會語言學視角下語言景觀研究的方法論
(一)語料收集方法
語言景觀研究最主要的語料收集方法是拍照。研究者只需攜帶一部數碼相機,拍下現實環境中的各類官方和私人標牌,便基本完成了語料搜集的田野調查工作。除了照片作為數據外,語言景觀研究也可以借助問卷調查、訪談等來了解景觀制作者的動機、讀者的態度和感受等。
(二)語料處理和分析方法
語料分析可以采用量化或質化的方法。從量化角度分析,我們可以統計各類標牌的數量及所占比例,以此來看各種語言在公共空間中的呈現情況。語言景觀研究也可以采用或結合質化方法,通過觀察和思辨來分析標牌上的語言使用問題。這種方法的特點是依靠觀察進行判斷,不做數量上的統計和評價。
六、結語
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為我們帶來一個研究語言與社會關系的良好契機,同時也展示給我們一個紛繁復雜的社會語言空間。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出發,語言景觀研究以公共空間中的語言呈現為考察對象,探索標牌語言形式背后的選擇動因、意識形態、身份和權勢關系等。在全球大融合和多語共存的語境下,語言景觀中可供研究的領域越來越多,前景可期。
參考文獻:
[1]Hartley,Anthony F.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Learners[M]. Kent: Multiplex Techniques Ltd.,1982.
[2]葛俊麗.語言與空間:語言景觀研究視角[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6(4):68-80.
[3] 李麗生.國外語言景觀研究述評及其啟示 [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報,2015(4):1-7.
[4] 李怡.語言景觀研究法:對廣州北京路的歷時性調查[J]. 海外英語,2011(11):300-301.
[5] 尚國文,趙守輝.語言景觀研究的視角、理論與方法[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14(2):214-223.
[6] 田飛洋,張維佳 . 全球化社會語言學:語言景觀研究的新理論—以北京市學院路雙語公示語為例 [J]. 語言文字應用,2014(2):38 - 45.
[7]徐永罡,任燕. 旅游對納西東巴文語言景觀的影響 [J]. 旅游學刊,2015(1):1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