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元海
摘 要:農村“兩委”干部在鄉村治理中發揮主導作用,但是“兩委”干部因為待遇問題、理想與現實差距等原因,在履職中缺乏主動精神和開拓精神,因此必須通過加強黨建工作、提高工資待遇、完善考核等方法督促干部履職盡責。
關鍵詞:農村;“兩委”干部;履職盡責
以村黨支部書記為中心的村“兩委”干部是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選好用好村“兩委”干部,是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引領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農村“兩委”干部在鄉村治理中發揮主導作用,他們的工作成效直接影響著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質量;“兩委”干部不僅可以發揮自身鄉村帶頭人的作用,還能夠吸引其他優秀人才回鄉產生集聚效應。加強“兩委”干部隊伍建設,不僅可以發揮村干部的聰明才智帶領村民致富,還能夠帶領全村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一、“兩委”干部在履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要想把黨務、村務等工作做好,必須把農村“兩委”班子的戰斗力提升上來,把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起來。農村事務是“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相對復雜繁瑣,這就需要村委干部既要有大局意識,又要熟悉村里的大事小情,懂得家長里短。絕大多數“兩委”干部任職后盡職盡責,但也有一些干部在履職中存在一些問題。
1、部分村干部履職意愿不強,任職不久就出現辭職。截止2021年底,滎陽市崔廟鎮22個行政村中有10個村共13名村“兩委”干部存在辭職的情況,另有1個村的支部書記因涉及刑事案件被免職,暫由鎮黨委任命包村干部擔任支部書記。而且,提出辭職的這13個人中有9人都是通過換屆選舉新進入村“兩委”的成員,比例高達69.23%,不得不引人深思。一部分人在有了辭職想法后就脫離了工作崗位,而合適的候選人一時又難以找到,這無疑對村“兩委”的正常運行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其中還有不少人在支部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交叉任職,而支部委員又需要在村里的黨員中產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為補選增加了難度,陷入難以找到遞補人選的窘境。
2、缺乏主動精神。有些“兩委”干部工作積極性不高,對村內事務的責任心不強。部分干部在工作中經常處于消極被動的狀態,習慣于“等靠要”,工作能推就推,能拖能拖,造成工作局面“一潭死水”。在與村干部的交流中,很多村干部抱怨工作難開展,對工作任務量感到壓力,表現出了對工作的信心不足和失望。
有些村內歷史遺留問題多,干部存在干勁不足問題,有值班值守的懈怠思想,更多時候忙于自家地里或者自己生意。雖然也能按時參加會議,對上級部署做到落實,但完成效率較低、質量不高。特別是老“兩委”成員,對村莊和鄉鎮的人、事都已非常熟悉,常常帶著懶惰、應付、變通的心理,只滿足與應付必要的工作,而缺乏干事創業的熱情。
有些干部難以領會各項工作的重要性和意義所在,對鄉村振興戰略缺乏全面系統準確的認識,存在“干好份內事、不管他人事”和“上面撥款、下面辦事”現象,主動參與意識不夠強。
3、缺乏開拓精神。有些干部守成心態較重,過于看重“一畝三分地”,進取精神和開拓精神相對欠缺。
缺乏以黨建引領鄉村各項事業發展的主責主業意識。開展黨建工作吃勁費力,工作目標不夠明確。雖然村“兩委”在換屆時吸收了年輕大學生加入,但由于黨務村務工作經驗不足,加上到任時間較短,推動村內經濟產業發展成績難以顯現。
部分干部存在畏難情緒,認為地理環境等因素決定了鄉村發展的上限,對鄉村振興的未來發展缺乏想象力,工作缺乏沖勁兒、闖勁兒,在工作中不能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在引進項目、發展村莊產業方面缺乏主動作為的精神。許多村莊主導產業還是傳統農業,農產品無產業鏈、無附加值。在當前政策下,可以實現脫貧、溫飽乃至小康,但離共同富裕、離鄉村振興還相去甚遠。產業發展動力不足,思路打不開,創新嘗試意識不強,部分村干部有等待上級引進產業的消極思想。
二、影響農村“兩委”干部履職的原因
影響農村干部履職盡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一人身兼數職,難以應付。村級組織中,多數組織職能重疊,效力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與村黨組織成員尤其是村委干部人數少、有能力的人數更少有關,群團組織、村民調解機構等組織都是由村委干部擔任的,可以說是一人“身兼數職”,許多本應由自治組織承擔的職能推給村黨支部,使得村黨支部瑣事纏身,鄉村治理等各項工作最后皆落到村支書以及“兩委”干部的身上。兩委干部雖有分工但工作量不平衡。較忙的干部固定為兩三位,其他干部工作量較少。兩委班子有人不常在村,當遇到緊急工作時,難免影響工作進度。
2、理想與現實之間差距。一部分新當選的村“兩委”干部無法接受理想和現實的落差,有人表示“以前想著村干部沒多少工作做,當選之后才知道原來事情這么多,有時遇到不理解的群眾說話還難聽。”在“既要、又要、還要””的多重目標下,基層面臨“一難、兩難、多難”等復雜局面,又因實際能力與目標要求不匹配,出現諸多不適應狀態。
隨著實現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基層黨組織建設等各項大政方針和遠景目標在基層的落地,村干部的工作早已不止于蓋蓋章、打打電話和報報數據,日常事務越來越多。在調研的過程中,許多有著多年村委工作經驗的老同志反映,以前在村委工作是不脫產、不坐班的,他們除了處理村里的事務外還從事生產活動,村民辦事無須到村委直接到家中就可以解決,工作做起來很輕松。近些年隨著國家大量政策和資源向農村傾斜,再加上疫情、汛情等各類突發事件也使得兼職已不具備現實可能性,有時候全職來忙村里的事還忙不過來,經常需要加班加點。基層臨時性工作多,來源多,頭緒多,壓力多,導致基層干部精力分散。如疫情防控期間既要排查外省返回人員、又要負責核酸檢測、還要分心于各種督導、檢查,縱使三頭六臂也應接不暇。
3、工資待遇低。財政困難導致工資發放不及時,使得村干部的履職動力和積極性大大降低。有新當選的村干部抱怨道:“上了半年的班,工資一分還沒見著”。總結下來就是“錢少活多事難干”。
農村干部工資待遇不高導致職業無吸引力,后繼無人。有文化、有能力、有群眾基礎的農民,都覺得村干部工資待遇低,每天面對點廣、面大瑣碎的工作,吃力不討好,寧可選擇打工經商,也不愿意參與村干部競選。村干部工資待遇不高導致部分村干部心態不好的現象較為突出。面對任務重、工作難、報酬低的現實,很多村干部有“看菜吃飯”的現象:“給我這一點工資,我只能干這點事”,“給我做我就得過且過,不給我做我也不太稀罕”。? 以滎陽市為例,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后,每月補貼為2700元,其他村“兩委”成員每月補貼為1620元。
同時,鄉鎮級公務員一般通過公務員考試招聘,很少從村“兩委”干部中選拔。雖然現在村黨組織書記參加考試成為事業編、公務員的機會增多,也會積極推薦優秀村黨組織書記納入鄉鎮干部儲備庫,但其他村“兩委”干部依然很難得到晉升,發展空間受限明顯。
三、督促“兩委”干部履職盡責的措施
現實中,村干部承受著來自上級政府和基層群眾的雙向壓力,一方面要完成上級政府安排的各項工作任務,另一方面要直面群眾解決實際問題。新時代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村干部在農村這片廣闊天地上大有可為,要為村“兩委”干部營造良好的干事創業環境,讓村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1、以黨建為引領,不斷增強農村黨員干部的政治意識和責任意識。以“五星支部”創建為抓手,嚴格黨內組織生活,努力提升村“兩委”班子凝聚力和戰斗力,夯實基層治理基礎。
以增強大局意識、提升服務能力、創新工作方法為重點,持續開展學習教育活動,進行素能提升培訓。為避免無效培訓,要注重培訓考核機制,并根據工作需要更新培訓內容,形成干部培養的長效機制,常抓不懈。
通過典型帶動及分層培訓的方式提升村組干部素質水平。例如充分發揮駐村干部“傳幫帶”作用,在工作技能學習及鄉村振興相關政策解讀上為其進行“充電”,定期展開對村黨支部成員的政治教育、政策解讀,切實提升其政治鑒別力,增強其政策執行力。
2、兩委干部合理分工,嚴格落實責任。嚴格落實支部書記第一責任人制度,真正做到“四個親自”,重要工作親自部署、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重點環節親自協調、重要案件親自督辦。
做好干部分工。做到分工到人,責任到人,落實到人。在分工的同時,相互之間加強配合,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使各項工作能順利、高效完成。
規范干部職權。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村里重大事項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進行,堅持管理透明化、公開化、民主化,通過“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等工作制度,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加大群眾的監督力度。
3、加強考核管理。增強激勵考核的有效性,讓基層干部看到能做事、想做事、做成事之后的晉升路徑,讓基層工作“有奔頭”。明確村干部崗位目標責任制,量化目標任務,制訂責任措施。
完善對村“兩委”干部的考核評價,積極推進績效管理制,探索建立村干部與工作開展成效掛鉤。鄉鎮黨委要做好村干部的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及時跟蹤村干部的履職情況。村干部的報酬激勵機制是個系統性工程,也是基層亟待解決的現實難題,可將村級人口規模、工作實績、村集體經濟收入與村干部報酬掛鉤,適當參照當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標準確定村干部工資。采取分級獎勵的模式有利于營造“多勞多得”的良好氛圍,激發村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如新一屆村干部任職后,鄭州市及時啟動初任評估,開展村黨組織書記“亮承諾賽實績比干勁”系列活動,定期舉辦“十佳”“百優”村黨組織書記擂臺賽,并分別由市、縣財政給予所在村20萬元和10萬元的獎勵,增加村級組織的運轉經費,以此激勵兩委干部敢于擔當積極作為。
4、健全工資、社會保障制度。可從實施難度較低的工資提升入手,結合“五星支部”創建,在激活基層活力的同時,提高干部工資待遇;其次,應自上而下研究對基層工作人員的社會保障機制,保障其基本的“五險一金”待遇。基層工作已經從之前的“不坐班”式轉換為固定時間上班,周末無休的狀態,因此,社會保障制度應該更加完善,溫暖基層工作人員的心。最后,應著力打通基層人員的晉升渠道。
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地處生活條件最艱苦、工作環境最惡劣的地方,承擔著重要的黨務工作,探索建立“兩委”干部工資、績效增長機制,不斷提高農村黨員干部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待遇,對工作成績突出的農村干部,在其職級提升上優先考慮,以激發農村基層組織和黨員干部的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