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芯妤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但我國經濟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城鄉、地域之間發展的不協調,經濟發展總量與質量之間的不平衡等等。雖然我國目前經濟總體量位居世界第二,但由于近幾年受中美貿易摩擦,特別是新冠疫情的影響,中國經濟發展壓力增大,為了應對國內外發展環境的變化,維持我國經濟發展穩中向好的局面,2020年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習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繼續強調“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由此可見,新發展格局是中國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主動做出的戰略選擇,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規劃。本文以研究新發展格局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對人民生活水平的影響為目的,對部分與新發展格局和經濟建設相關的文獻進行了分析,選取了收入和消費兩個因素作為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標,對全國各地區各年齡段人民的收入變化和消費情況采用了社會調查的方法進行調研,最終得出結論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由此更好的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文獻綜述
1、新發展格局相關研究
國內關于新發展格局的文獻較為豐富,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研究了新發展格局提出的國內外背景:認為經濟全球化退潮,大國博弈加劇,疫情全球蔓延是提出新發展格局的國際背景,【1】同時中國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擁有制度、市場優勢,潛力巨大這是提出新發展格局的國內依據。【2】二是闡述了新發展格局提出的理論基礎:認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包括以唯物史觀為方法論基礎,以剩余價值理論為理論基石,符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3】三是闡述了新發展格局的現實意義和實現路徑,指出新發展格局關系到中國未來的發展戰略,有助于掌握中長期發展的主動權,再獲國際發展新優勢,【4】同時可以擴大內需,努力完善收入分配體系,提升技術創新能力以此來助力新發展格局的建設。【5】
2、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相關研究
關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文獻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系統的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指出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各領域形成的一個有機統一整體,首先體現為現代產業體系,并指出我國經濟體系的短板體現在結構方面。【6】二是闡述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實踐路徑,包括以先進制造業為核心,大力實施創新發展戰略,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的能力等等。【7】
3、新發展格局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兩者關系
關于新發展格局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兩者關系的文獻,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兩者的邏輯內涵,從時間維度、理論維度、實踐維度三個方面分析,指出雖然兩者提出時間以及理論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是它們實踐目的是基本重合的,最終共同給我們構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圖景。【8】二是指出了新發展格局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路徑,從科技創新能力,產業結構調整,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提供了實踐路徑。【9】
總而言之,對新發展格局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單個方面的研究較多,對于兩者的關系研究較少,更少有文獻對新發展格局提出后,在大力推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上研究人民生活水平的變化,因此本文決定研究新發展格局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對人民生活水平影響的程度。
三、調查研究
1、調查內容
本文以新發展格局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對人民生活水平的影響為研究目的,設計了一份問卷調查。問卷通過網絡發放,共收回212份問卷,回收結果顯示被調查者涉及到各年齡段、各階層、各地方,具有隨機性,因此可以用問卷結果加以分析。
問卷首先詢問了被調查者的身份、年齡、所在城市以及他們是否了解新發展格局下的經濟建設,再對他們的收入狀況以及對收入是否滿意進行了調研,再詢問了對人民生活影響較大的幾個方面,之后調查了消費情況,最后針對哪些措施能夠提升生活水平詢問了被調查者的意見。
2、調查結果及分析
問卷結果顯示被調查者中上班族有一半以上,待業人員有10%左右,退休人員15%左右,年齡大多集中在26至40歲,分布在全國各線城市,具有普遍性。在被調查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對新發展格局中的經濟建設有所了解,并覺得新發展格局下的經濟建設使其深刻受益。
被調查者的收入水平集中在三千至八千元,且有70%以上的人的收入在近幾年有所提升,僅有30%的被調查者對目前的收入水平不太滿意,在調查人們覺得城市最大的變化是什么時,大部分人都說了感覺自己的城市都在搞建設,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基建,毫無疑問基建是屬于經濟建設的;對于我國社會分配體系中的再次分配的看法,被調查者中有80%的人認為其對生活有影響,其中有30%左右的人認為影響非常大;在被問到收入差距問題時,96%的人都認為需要改善現在的收入差距。物價漲幅對人民生活影響程度的調查結果顯示有90%左右的人覺得物價漲幅對生活的影響不是很大,這突出了國家這些年的經濟建設的積累,使得人民在經濟整體環境不太好的大環境中仍感覺自己生活水平沒受太大影響。
問卷對被調查者的消費領域及其分配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一半以上人在衣食住行上的投入不超過收入的40%,雖然收入在教育和醫療方面均有投入,但更多的人愿意并且能夠將收入的40%即以上投入娛樂方面,這也說明了在疫情仍然持續的情況下,雖然我國大部分行業均受到了影響,但是由于國家長遠的戰略安排和長久以來的經濟建設,人民的生活水平雖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還在大家可承受范圍之內。
四、結論及建議
由調查結果可以看到,各大城市都在搞基建,這對于經濟建設的貢獻是非常大的,只有國家整體的經濟向好,人民的生活質量才有保障。在對影響人民生活質量最大的因素:收入的調查中顯示:近幾年收入水平有所上升,大部分人對自己目前的收入狀況表示滿意,且認為再次分配還是起到很大作用的,但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我們國家的收入差距仍有改善的空間。在收入用于消費方面,人們有將其用于娛樂的部分,絕大部分人認為正是因為新發展格局下的經濟建設才使得生活質量在疫情的影響下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
對于在后疫情時代,如何繼續推動新發展格局下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我有如下建議:從來源方面,繼續精準扶持創業,以此來增加就業崗位,從而減少社會待業者人數;同時拓寬投資渠道,做好金融風險防范工作,以此來增加總收入水平。從社會分配結構來看,要繼續堅持“兩頭小,中間大”的策略,調整高收入,擴大中等收入比重。同時在由供需調整市場物價水平的總方針下,國家要做好宏觀調控,使物價波動在人民可承受范圍之內。
參考文獻:
[1]王一鳴.百年大變局、高質量發展與構建新發展格局[J].管理世界,2020,(12):1-13.
[2]劉偉.以新發展格局重塑我國經濟新優勢[N].經濟日報,2020-09-24(001).
[3]郭冠清.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涵及其學理基礎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22,(02):11-22.
[4]董志勇,李成明.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歷史溯源、邏輯闡釋與政策導向[J].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0,(05):47-55.
[5]程恩富,張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求索,2021,(01):108-115.
[6]杜秦川.系統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 準確把握經濟體系的短板[J].北方經濟,2021,(11):7-9.
[7]崔曉東.新時代中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問題探究[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20,(01):31-35.
[8]張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邏輯內涵[J].學習與探索,2022,(05):135-144.
[9]李丹鳳.新發展格局下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分析[J].河北企業,2022,(09):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