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楠楠
摘 要:本文寫于1843年底至1844年初,1844年發表在《德法年鑒》上,核心問題是關于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本文是馬克思主義最終完成像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轉變的標志,在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全文共48段。馬克思在《導言》中首次闡明無產階級的“世界歷史使命”,將無產階級視為徹底消滅私有制的“物質力量”和“人類解放”的主體承擔者。
關鍵詞:宗教批判;哲學批判;實踐批判
學者卓杰、王多吉認為,《導言》是按照宗教批判、哲學批判、實踐批判的理路,來闡述馬克思早期的思想轉變,首先,在《導言》第1-7段,講的是關于宗教批判的問題,宗教批判是馬克思社會批判的邏輯起點,馬克思通過揭示宗教的本質挖掘出了人喪失一切的根源在于現實世界。在這一部分,馬克思首先指出,在德國,對宗教的批判實際上已經結束,對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其次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最后指出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于是對天國的批判就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就變成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就變成對政治的批判,由此完成了對宗教的批判,闡述了哲學批判的必要性。
在《導言》第3段,馬克思尖銳指出,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據就是;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了人。對于當時的德國而言,不僅封建專制統治深深的壓迫著勞苦大眾,宗教也在壓抑著人性。德國早在16世紀,也是經歷過革命的,當時,馬丁路德借助于德意志資本主義的萌芽進行宗教改革,使新興的資產階級徹底擺脫了羅馬教廷的統治。但現在新教,也就是宗教成了新的國教,成為壓迫人,束縛人,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
其次,在《導言》第8-27段講的是關于哲學批判的問題,這里指出哲學批判的根本任務是:要想把人的世界還給人自身,還必須揭露人的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馬克思的哲學批判是在兩種具有不同等意義的層面上來進行的:一個層面是對德國現實的批判,這只對德國本身有意義;另一個層面是對德國的法哲學和國家哲學的批判。在《導言》第8段明確指出在導言后面將要進行的探討是針對副本——德國的國家哲學和法哲學。
在《導言》第24-25段說明了德國理論派也同樣割裂了哲學與現實的關系,它從哲學的前提出發,要么停留于哲學提供的結論,要么就把從別處得來的要求和結論冒充為哲學的直接要求和結論。由此,可以看到不論是德國的實踐派或者是德國的理論派都犯了片面性的錯誤,而德國當時兩個最著名的派別都不能解決德國的現實問題。所以馬克思指出:“對思辨的法哲學的批判既然是對德國迄今為止政治意識形式的堅決反抗,它就不會面對自己本身而會面向只有一個辦法即實踐才能解決的那些課題。”于是,馬克思便從哲學批判轉入實踐。
再次,《導言》第28-48段講的是關于實踐批判的問題,在這一部分,馬克思批判黑格爾哲學的基礎上闡明了政治解放只是形式上的解放,確立了指向人類解放的無產階級的革命立場;馬克思主張必須把哲學同革命實踐、同無產階級的斗爭結合起來;馬克思由政治批判轉向對哲學、對社會的批判,由此引申出馬克思批判哲學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類解放。人類解放是相對于政治解放更加徹底的解放,是精神解放與物質解放并存的解放,是人的關系的解放。
《導言》第28-31段.指出物質的社會力量在解決革命任務中有決定性的意義,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那什么是徹底那,只要理論能夠說服人,能夠抓住事物的根本,馬克思的這一論點,顯然已經具備了唯物史觀的雛形: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也恰好證明了馬克思在《導言》第1段所宣布的事實,即對宗教的批判實際上已經結束。在這里,馬克思強調物質力量決定作用的同時并沒有忽視革命理論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換為物質力量的可能性及其現實途徑。
《導言》第36-41段,馬克思指出,徹底的革命,全人類的解放對于當時的德國來說,并不是烏托邦式的夢想,德國是可以在實踐上達到理論上已經超越的階梯,但這需要一個階級來領導,需要解放者的出現來解放全社會,這個階級、解放者必須要具有把自己標志為社會消極代表的徹底,要尖銳、勇敢、無情,要有和人民心胸相統一即使是瞬間的相統一的開闊的胸懷,要具有鼓舞物質力量實行政治暴力的感悟,但最重要的是要具有革命的大無畏精神,敢于向敵人傲然挑戰:我算不了什么,但我必須要主宰一切。只有這樣的階級才能夠領導德國的普遍解放,由此可以看出,人類解放的必然性取決于與社會生產的發展不可分割的物質需要的發展。《導言》第41段直接提問德國解放的實際可能性到底在哪里那。
最后,馬克思明確指出只有將革命理論同革命階級的實際斗爭結合起來,才有可能取得革命勝利,實現人類解放,這里在肯定暴力革命的同時,也明確指出了革命斗爭需要有科學的理論指導?!罢軐W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币虼?,無產階級只有掌握了這種革命理論,才能成為消滅私有制關系和剝削關系的強大力量。而只有在無產階級的斗爭中,哲學才能走出自己的狹隘理論視野,成為變革現實的精神武器。
總體來看,馬克思正是從宗教批判入手,為哲學批判掃清了道路,又通過哲學批判,揭露了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異化,從而進一步奠定了實踐批判的理論前提,最后提出只有無產階級,只有進行徹底的革命,只有哲學到達“人是人的最高本質”,才有可能實現全人類的解放。
參考文獻:
[1]白露.《〈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批判思想及其啟示[J].今古文創,2022(39):71-73.
[2]許晨露.《〈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理論徹底性”的深刻意涵[J].學理論,2022(08):42-46.
[3]王浩斌,黃濤.《〈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意識形態思想的理論淵源及科學內涵[J].武陵學刊,2022,47(04):37-44.
[4]王雄,蔡如丹.《<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的信仰教育思想及當代啟示[J/OL].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5):56-61.
[5]張志浩.馬克思的“人的解放”思想——基于《〈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文本探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0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