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剛 陳國全 王通化

有人說,每一個看似不合邏輯的故事背后,都應該有一個合理的邏輯。韋慧曉將很多選擇歸結于自己的天性,這些選擇在常人眼里并不合常理——大企業里的白領干得不錯,非要跨專業考研去攻讀并不熱門的地球科學;研究生讀得好好的,卻要去西藏支教;已經34歲即將博士畢業,又立志要參軍……做沒人做的事情,免不了不被理解。
當年高考,從小熱愛自然的韋慧曉填報的第一志愿就是地球科學,招生的老師不理解這個分數足以上清華的小學霸為啥選這么個冷門學科,便出于“好意”幫她改成了氣象學。博士畢業,她篤定心思想要當軍官帶兵打仗,導師支持她的選擇并寫了推薦信,但推薦語里仍然寫有“推薦其到科研院所工作”。
除了不被理解,艱辛也少不了。2006年,韋慧曉到西藏地勘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當志愿者,成為大隊首個到阿里、那曲地區考察的女隊員。一路上,她在無人區多次遭遇陷車危險,趟過齊胸深的激流時險些被卷走,在礦區考察時差點跌落陡崖……2007年6月,父親因病去世,韋慧曉在西藏當志愿者,病榻上的父親沒等到見她最后一面。第二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前3天,母親也去世了,她請假回去料理完后事,便匆匆趕回水立方的志愿者崗位。
常人眼中的一道道坎,成了淬煉她心志的一團團火。在一篇題為《如果這是我生命中最后一天》的日志里,韋慧曉認真地寫道:“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應該還是做跟平常一樣的事情,因為我每天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哪怕離開了,也不會有什么遺憾。”她甚至選了一張照片作為“遺照”,那是汽車壞在無人區時她自拍的。照片中,她嘴唇干裂,笑容依舊,眸子倒映著西藏的天空,如湖水般湛藍。
到西藏當志愿者的經歷,讓韋慧曉得到了兩點最重要的收獲:一是知道了幸福感從何而來,二是知道了自己希望從事更艱苦、付出更多卻更有意義的職業。
快到博士畢業的時候,她開始認真思考自己想要做什么。2010年八一建軍節前夕,韋慧曉寫了一篇題為《期待第六次軍訓》的文章,省察自己對軍營的向往之情。她寫道:“5次軍訓,5次磨練,我沒有畏懼,反而對部隊令行禁止的嚴格紀律產生了越來越強烈的向往和期盼。”
她開始尋找進入軍營的大門。她堅信,一個人投身最喜歡的事業,雖然“起點不能選擇,但走哪個方向、怎么走是可以選擇的”。
擺在韋慧曉面前的選擇并不多。她查閱政策得知,博士畢業入伍已是自己最后的機會。因此,她制訂了扎實的體能訓練計劃,從2009年下半年起,每天跑四五公里;2010下半年起,她又把數量翻了一倍,每天跑10公里左右。
她決心給部隊相關部門寫自薦信,在自薦信中,除了表達自己對軍營的向往,還詳細剖析了自己具備的成為合格軍人的條件、自身的優勢,還附上了自己被報道的剪報,獲得的獎項、證書,發表的各類文章。她把這些認真裝訂成冊,足足200多頁,就像是她30多歲人生的一本傳記。
就在向海軍寄出自薦材料的第3天,她接到了來自海軍機關的電話。半個月后,海軍派人到中山大學對她進行了考察。2012年1月,韋慧曉如愿穿上海軍軍裝,戴上了“一道杠”的學員領章。更幸運的是,她被分配到了航母部隊,參與遼寧艦接艦工作。
從那天起,還沒學會游泳的韋慧曉伴隨中國海軍首艘航母,開始了踏浪蹈海的征程。也是從那天起,她開始向往每艘戰艦上都有的那個最高指揮崗位——艦長。韋慧曉知道,自己的“野心”可能有點大,而且自己的起點并不高。入伍之初,她和新調入的干部一起集訓。跟大部分人比自己小了約10歲,但與至少都有兩年軍齡的戰友相比,她發現自己對部隊、對海軍的了解“少得可憐”。不熟悉帶來的不適應在所難免,她積極調整心態努力克服。但她不得不承認,駕馭艦艇的知識和技能是她更難跨越的門檻。
海軍的指揮員培養有其固定路徑。有人做過估算,一名軍官從院校畢業后,成長為一艘驅護艦的艦長,大約需要15年至20年。35歲入伍的韋慧曉沒有時間按照這個節奏成長,她必須加速,必須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在遼寧艦,35歲的她會和十八九歲的女兵搶著擦地板、保養設備,熟悉艦艇上的每一項工作。在鄭州艦,夜間巡查的艦值日員常常看到,韋慧曉的艙室凌晨1點還透著燈光——她還在加班學習。到了第二天早上6點25分,當起床鈴音響起,韋慧曉已經站在碼頭,等著女兵出操了。
和韋慧曉有過接觸的人,都會對她嚴格的自我要求印象深刻。她至今不使用微信,理由是不想時間碎片化,也擔心容易出現泄密。入伍前,她沒接受過艦艇指揮方面的訓練,到大連艦艇學院學習深造,她做到了平均成績優秀;入伍后,她的游泳成績不太好,艦艇靠港的一段時間里,每天早上五六點,艦值日員都會看到她背著個小包去練游泳。有規矩就要執行,有標準就要達到。韋慧曉說:“這是自己從小養成的習慣,也是對軍人這個職業的基本態度。如果你從來不曾自律過,從來沒想過犧牲奉獻,那你從來就沒成為真正的軍人。”
韋慧曉知道,通過自己的努力,既可能實現個人目標,也可能激勵更多年輕人追尋自己的夢想,還可能有助于讓更多的女軍人在新戰位上得到認可。
(摘自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夢想之艦遼寧艦》一書,本刊有刪節)(責任編輯 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