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春波 孫督
在有關撫養費的案件中,大多數人的疑問在于撫養費的給付比例問題。根據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解釋(一)第四十九條的規定,撫養費一般為一方月收入的20%至30%,最高不超過50%。但是,在司法實踐中也會出現達不到一方月收入20%的判決。
那么,在司法實踐中,影響法院判決撫養費給付比例的決定性因素是什么?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解釋(一)第四十九條規定,優先適用于離婚時要求支付撫養費的相關訴訟,在后續要求增加撫養費的訴訟中并不優先適用。
例如,甲和乙離婚時約定,因甲當時沒有固定工作,收入不穩定,故甲向兒子支付撫養費每個月100元。然而在1年后,甲找到了工作,且月收入達到了1萬元,在協商增加撫養費未果后,乙訴至法院要求增加撫養費。那么,以這個案件來看,法院是否會支持將撫養費提升至每個月2000元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法院優先考量的是要求增加撫養費的情形是否符合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解釋(一)第五十八條的規定,即:(一)原定撫養費數額不足以維持當地實際生活水平;(二)因子女患病、上學,實際需要已超過原定數額;(三)有其他正當理由應當增加。在符合這三種情形時,法官才會考慮變更撫養費。但是,即使符合規定的三種情形,法院也要綜合考量子女實際需要、雙方的負擔能力和當地的實際生活水平進行認定,而非直接按照月總收入的20%至30%的比例認定撫養費金額。
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判決撫養費給付比例低于月總收入20%的情況并不鮮見。法院一般會參照公平原則,在情法交融的前提下作出判決。變更撫養費的參考因素大致如下:
(一)子女生活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生活水平
在司法實踐中,子女生活所在地區的經濟是影響撫養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起撫養費糾紛案中,二審法院作出男方月收入占比12%的撫養費給付判決。判決的主要依據在于,子女實際生活在西安,2020年西安的人均GDP為79181元,而被告男方所在的北京市人均GDP為164889元,相差巨大。基于此,法院認定未成年子女在西安的實際生活需求較低,若撫養費金額為男方月收入的20%顯然過高,故判決月收入的12%為宜。
(二)支付撫養費的一方收入過高
法院判決撫養費給付比例低于月總收入20%的案例中,支付撫養費的一方收入過高是另一個普遍的特征。以北京的幾個案例為例,在《張某琛與張某芝撫養費糾紛一案》中,男方的月收入超過了18000元,超過平均工資近3倍;另在《史某1與史某2撫養費糾紛申請再審一案》中,被告也是高收入人群,年收入超過了100萬元。因此,法院也未依據解釋第四十九條的規定,而是作出了相對于其工資17%的判決。
在上述案例中,法院在保障子女生活的基礎上,兼顧了公平原則,撫養費的支付標準兼顧考慮了當地的生活水平和孩子的實際需要,避免給不直接撫養孩子一方施加不合理的經濟壓力,實現了情理法交融,最大限度保障了社會公平與正義,體現了法治溫度。
在估算撫養費金額時,雙方可以參考上述要素進行協商。
(摘自《中國婦女報》)(責任編輯 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