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予菲

2022年6月19日,佩特羅在哥倫比亞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中獲勝。他的競選搭檔馬爾克斯(右)則成為該國第一位黑人女性副總統。
2022年6月19日,擠滿了人的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體育場變得瘋狂。人們站在椅子上,高舉著手機。當選哥倫比亞新一任總統的古斯塔沃·佩特羅在3個孩子的陪同下上臺發言,與他并肩登場的還有當選副總統的弗朗西亞·馬爾克斯。
“這是哥倫比亞人民的勝利。我們今天書寫的,是一個屬于哥倫比亞、拉丁美洲和全世界的新故事!”話音剛落,全場歡呼,掌聲雷動。“我們想要的是社會的公平正義,是學子們都得到受教育的機會,是老人們都有養老金,是兒童都能吃上肉、喝上牛奶。我們想要的是一個強大的哥倫比亞!”
佩特羅創造了歷史。這位來自哥倫比亞左翼競選聯盟“歷史公約”的候選人,將成為哥倫比亞建國200余年來的首位左翼總統。他的搭檔馬爾克斯也大有來頭。當過清潔工、又是單身母親的她,將成為哥倫比亞歷史上第一位黑人女性副總統。
《華盛頓郵報》的評論文章稱:“佩特羅的當選,激發了數百萬年輕、貧窮、掙扎的哥倫比亞人對新面孔的渴望。這一場勝利,在這一代人之前不可想象。”
在哥倫比亞,佩特羅有個人人皆知的別名“奧里雷亞諾·布恩迪亞上校”。該人物出自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小說《百年孤獨》。這是一本魔幻現實主義開山之作。書中的布恩迪亞上校為趕走西方殖民者,一生共發動32場戰爭,遭遇14次暗殺、72次埋伏,是全書“最孤獨的人”。佩特羅以此自比。
這種情結與哥倫比亞的歷史及現狀都密不可分。1819年,哥倫比亞由“南美解放者”西蒙·玻利瓦爾親手締造。經過兩個多世紀的曲折發展,哥倫比亞如今躋身拉美“富國俱樂部”,是該地區第四大經濟體與第三大人口國。同時,哥倫比亞是公認最“右”的拉美國家,天主教保守主義根深蒂固,頑固親美的右翼精英政客長期執政,中下收入階層從未真正掌握政治話語權。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令哥倫比亞國內原本已經十分深刻的矛盾進一步激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學者趙重陽告訴《環球人物》記者。疫情暴發后,哥倫比亞全國經濟萎縮近7%,40%的人口處于貧困線以下,僅一年時間就有1200萬人被“趕出”中產階級。與此同時,10%的富豪掌握著全國40%的財富,基尼指數0.3,高居拉美第二。“整個國家在貧富懸殊、社會不公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選民對右翼政權的不滿和失望日益強烈。”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由佩特羅領導的,主張打擊腐敗、轉變國家經濟模式、倡導社會平等的左翼政治力量登上了哥倫比亞歷史的舞臺。”趙重陽說。
佩特羅出生于1960年,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長大。他10歲時,全家為了生計,遷往繁榮一時的大城市津帕奎拉。在那里,17歲的佩特羅加入了一支名為M—19的左翼城市游擊隊。
據報道,歷史上的M—19做出過盜走玻利瓦爾生前配劍的“壯舉”。該組織以反帝、反殖民、建立民主政權為口號,與得到美國支持的國內右翼政權周旋斗爭,制造過攻占多米尼加大使館、占領司法大廈等轟動一時的事件。那把“玻利瓦爾之劍”所象征的自由、主權、獨立,也被M—19游擊隊員視為自己的精神內核。
不過,佩特羅自稱從未親身參與這些震驚世界的“武力行動”,而是悄悄開啟了“雙面人生”。白天,他出現在埃斯特爾納多大學經濟學院的教室,是個優秀學生;到了晚上,他便化名“布恩迪亞上校”,負責游擊隊的社區宣傳與新人招募。1985年,25歲的佩特羅被捕,當局以“非法持有槍械”的罪名判處他18個月徒刑。為掩護戰友,佩特羅在獄中受盡酷刑。出獄后,他頂著“游擊隊英雄”的光環回到M—19,躋身核心領導層。
同時,佩特羅的學業也沒有荒廢。出獄短短幾年,他先后獲得經濟學學士、碩士學位,并遠赴比利時、西班牙留學,后來又拿下博士學位。漂在歐洲的佩特羅,對事業有了新感悟。他突然覺得,曾經堅持的非法武裝斗爭已經過時,決定要“尋找另一條斗爭道路”。

2022年6月23日,佩特羅(左)從國家選舉委員會負責人阿布雷烏手中接過總統任命證書。
1990年,M—19組織和哥倫比亞政府達成了和平協議,放棄武裝斗爭道路。借和談機會,佩特羅參與了政府的修憲工作,就此一腳邁入政壇。那年3月,M—19正式解散。他與闊別已久的幾個游擊隊老戰友匯合,成立了合法政黨“M—19民主聯盟”。此后,佩特羅輾轉于多個左翼政黨之間。
佩特羅“前左翼游擊隊員”的身份常常遭人詬病。但他認為:“魔幻現實主義來自內心,科學建議則來自大腦。要做好一個國家的領導者與治理者,兩者缺一不可。”
2005年,45歲的佩特羅當選參議員。也是這一年,他揭露了一樁震驚全國的政治丑聞,一舉成名,成為哥倫比亞最具影響力的左翼政治人物之一。
卷入丑聞的中心人物,是時任哥倫比亞總統阿爾瓦羅·烏里韋。佩特羅放出消息:“腐敗的右翼精英政客、販毒者與間諜機構之間存在廣泛聯系”。當然,一名新參議員的指控,最初沒能撼動總統的政壇根基。
2007年2月,一輪輪輿論發酵后,佩特羅與烏里韋開始了一場辯論。烏里韋沒把這位政壇新人放在眼里,開場就拿佩特羅“前左翼游擊隊員”身份說事,對他發起猛烈攻擊,說他是個“披著平民外衣的恐怖分子”。
西裝筆挺、語調沉穩的佩特羅,早已不是當年游擊隊里的毛頭小子了。兩個小時的辯論中,他向觀眾展示了一份份文件,證明了哥倫比亞政治領導層、毒販與恐怖主義之間的緊密關系。最后,佩特羅扔下“重磅炸彈”:一張泛黃舊照中,烏里韋的弟弟圣地亞哥與哥倫比亞大毒梟巴斯克斯肩并肩站在了一起。烏里韋措手不及。
這是哥倫比亞歷史上最嚴重的丑聞之一。至少7名省長與60多名國會議員被送進監獄,烏里韋顏面掃地,于多年后遭逮捕并被軟禁。
2012年,佩特羅打了第二場勝仗。他成功當選波哥大市市長,成為影響力僅次于總統的二號人物。甫一上任,佩特羅就發表了激情演講:“人們當今最需要的是安全。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確保所有人擁有安全的工作與生活。作為市長以及警察部門的負責人,我宣布,在首都波哥大禁槍。”波哥大市民苦槍支暴力久矣,臺下爆發出陣陣掌聲。

2018年7月,哥倫比亞前總統烏里韋因政治丑聞被調查。圖為烏里韋接受記者采訪。
佩特羅在政治上屬左翼,與右翼當權的哥倫比亞政治環境格格不入。他受到親美政客與美國的諸多掣肘,政治基礎并不牢固。其工作作風也引起了一些爭議。同僚們覺得,佩特羅“獨斷專行”“傲慢無禮”。但佩特羅似乎并不在意這些聲音。他說自己“總感受到被冷落,還有幾分高傲”,就像布恩迪亞上校,“孤獨前行”。
他繼續大力推動反腐斗爭,加強公共事業建設,出臺幫助弱勢群體的社會政策,包括向窮人提供免費的水和戒毒計劃。出任波哥大市長期間,佩特羅又成功圈了一波粉,為此后的總統競選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此次總統競選,是佩特羅第三次爭奪總統寶座。在第一次參加總統競選前,他為了躲過暗殺,開啟過一段“流亡歲月”——在哥倫比亞,敢于競選總統的左翼候選人時刻受到生命威脅。這一次,佩特羅高調亮相,身旁還多了一位黑人競選搭檔。
馬爾克斯今年39歲,是“黑奴的后代”,在礦工家庭長大,但她沒有被命運擊敗。20多歲時,馬爾克斯獨自撫養兩個孩子,靠當清潔工與女傭掙生活費。30多歲時,她帶領其他黑人女性,走上了一條呼吁保護環境、爭取婦女與黑人權利的道路。對于馬爾克斯的當選,政界不乏批評聲。有人覺得,她缺乏執政經驗。佩特羅站出來為她出頭:“一些哥倫比亞人顯然還不習慣看到貧苦出身的人參政。”一番話既回擊了政治對手,又拉攏了選民的心。
佩特羅已經是成熟的政客。他的政治軌跡,早已印上其執政理念的烙印。“他主張改變、打擊腐敗、消除暴力、保護環境、保障婦女權益、發展清潔能源、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等。這一套施政綱領為哥倫比亞中下收入人群帶去了希望。”趙重陽說。

2022年5月29日,馬爾克斯與選民在一起。

2022年6月19日,佩特羅在哥倫比亞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中獲勝,支持者在波哥大街頭慶祝。

選民為佩特羅與馬爾克斯制作的橫幅
“佩特羅此次當選,在拉美政治生態發展進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趙重陽說。
拉美左翼此前陷入低潮,近幾年呈現東山再起之勢。哥倫比亞的“變天”,正是在整個拉美地區“集體左轉”的背景下發生的。算上哥倫比亞,拉美已經有6個國家(包括墨西哥、阿根廷、秘魯、委內瑞拉和智利)都由左翼執政。佩特羅獲勝后,拉美其他國家左翼領導人都第一時間對他表示了祝賀。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發文稱,“這個兄弟國家即將迎來一個全新的時代”;秘魯總統卡斯蒂略祝賀佩特羅在選舉中取得“民主的歷史性勝利”;智利總統博里奇稱,這是“整個拉丁美洲的福音”……
“佩特羅的勝選,使得拉美主要國家中唯一一個沒有經歷過左翼執政的國家實現了‘左轉’,補齊了一塊重要的拼圖,對參加今年10月巴西大選的左翼候選人盧拉,也提供了較好的外部氛圍。當前,拉美左翼回潮的勢頭有所鞏固。”趙重陽說。
拉美左翼崛起原因為何?有評論認為,美國推行的帝國主義、“門羅主義”與霸權主義,成為培育拉美左翼思潮的“土壤”。
1823年,時任美國總統門羅在國情咨文中闡述了美國外交原則,史稱“門羅主義”。門羅主張“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要求歐洲列強不干預美洲獨立國家的事務。在此宣言下,美國自己卻把拉美視為勢力范圍與戰略后方,并靠搶占拉美國家的土地與資源發了家。到了20世紀,美國多次赤裸裸武裝干涉拉美國家內政,通過扶持該地區國家的右翼勢力,將拉美國家變成附庸國。2013年,美國推行“新門羅主義”,借“民主推廣”之名對拉美“長臂管轄”,不停揮舞“制裁大棒”,對其政治施壓,破壞該地區合作與發展。長期以來,該地區國家的主權遭受嚴重損害,國計民生遭受嚴重影響。拉美民間對美國的自居霸權和傲慢自大極度不滿。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更加速了“門羅主義”堡壘根基的動搖。
《紐約時報》將哥倫比亞左翼的獲勝形容為“一場地震”。對美國而言,這無疑是重大災難。今年6月,第九屆“美洲峰會”于尷尬中落幕。美國政府以所謂“民主問題”為由,拒絕邀請古巴、委內瑞拉和尼加拉瓜三國領導人參會,遭到拉美國家的聯合抵制。而此次,表現出“要掙脫美國老大哥控制”姿態的,是美國最重要的拉美盟友哥倫比亞。這讓美國更加不安。
佩特羅當選后,拜登政府表面上不動聲色,國務卿布林肯還表達了祝賀,但諸多共和黨政要和前外交官都在悲嘆:“美國在哥倫比亞可以自由行動的日子結束了。”
和前一撥左翼領導人不一樣,拉美新生代左翼領導人更溫和多元,在外交戰略上持謹慎務實態度,這也為其再度崛起減少了阻力。比如,佩特羅一邊指責美國引渡哥倫比亞毒販等插手別國內政的做法,一邊積極尋求與美國對話,呼吁一同保護亞馬孫雨林。“哥倫比亞深受美國影響,佩特羅大概率不會實施雷霆手段,讓哥美關系跌到谷底。同時,哥倫比亞將繼續采取‘務實外交’,尋求加強與中國的經貿合作。目前,中國已成為哥倫比亞第二大貿易伙伴和最大亞洲投資來源國。”趙重陽說。
拉美左翼浪潮是拉美民眾獨立意識覺醒的表現,也是這些國家探索發展道路的有益嘗試。而對于美國,這是警示:霸權主義和“門羅主義”在拉美沒有市場,美國更不要指望把它復制到全球其他地方。
古斯塔沃·佩特羅:1960年4月19日生于哥倫比亞科爾多巴省,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曾加入M—19游擊隊組織,后任波哥大市市長。2022年6月23日當選哥倫比亞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