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潔

在中華全國總工會機關大樓的檔案室里,珍藏著一批距今近百年的工人運動史料。其中有一本邊緣泛黃的雜志,封面圖案和色彩仍十分醒目:鮮紅的兩道橫杠構成封面的上下邊框,中間一道“頂天立地”的豎杠,與橫杠組成了“工”字形狀;“工”字右半邊印著鮮紅的刊名《中國工人》,左半邊則用藍色印刷字體列著內容目錄——《工農軍與北伐》《工人與黨》《南洋煙廠罷工失敗的原因與所得的教訓》《中國工人階級的責任》《罷工的戰術》……
翻看這些文字,那段風云際會的歷史仿佛又呈現在眼前。上世紀20年代,在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和工人運動中,那些為理想與信仰而發出的聲聲吶喊,似乎仍在字里行間回蕩。
這本雜志就是創立于1924年10月的《中國工人》創刊號。它的第一任主編是中共二大代表羅章龍,而它的發展過程又與中共四大有著直接聯系。
《中國工人》創刊號上既沒有發刊詞,也沒有對主辦者的描述,作者們更沒有署全名或真名。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創建一本宣傳馬列主義的政治刊物是相當艱難的事情。
中國共產黨對于革命宣傳工作一直非常重視。早在建黨之初,一大通過的決議便提出“黨應在工會里灌輸階級斗爭的精神”,因此于1921年8月成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上海、湖北、湖南、廣東、山東設立分部,通過創辦工人學校、發行工人讀物宣傳馬克思主義,同時發動和組織工人舉行罷工。
“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宣傳工作是不斷發展的。對于如何將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早期的共產黨人經歷了一段艱辛的探索過程?!敝泄捕髸芳o念館館長尤瑋說,“在中共一大上,李達當選為中央局成員,負責宣傳工作,曾任中共第一個黨刊《共產黨》的主編,并創辦了中共第一個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在中共二大上,代表們討論了黨成立一年來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等方面取得的進展,蔡和森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負責宣傳工作,并擔任中共中央機關報《向導》周報的第一任主編。”
然而,1923年“二七慘案”發生后,由于各地軍閥的嚴厲鎮壓,工人運動陷入低潮。宣傳工作變得更加困難,但并沒有停止。
“1923年6月—7月,《新青年》季刊、《前鋒》月刊相繼創立,都由瞿秋白任主編,再加上《向導》周報,以這幾本報刊為主體,中共政治理論宣傳體系得到進一步健全。”尤瑋說。
1924年1月,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建立,全國工人運動再次興起并走向高潮。為了加強宣傳工作,中共中央決定再創建一本理論刊物,就是《中國工人》,羅章龍成為第一任主編。
出生于湖南瀏陽的羅章龍,是中共早期黨員和工人運動領袖。1918年4月,他與毛澤東等人發起組織新民學會,同年8月考入北京大學,之后又參加了五四運動。在李大釗的指導下,羅章龍組織創建了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成為中共最早的黨員之一。這段時期,他曾到北京長辛店開辦工人補習學校,到唐山等地調查工人生存狀況,還參與創辦了進步刊物《工人周報》。
1923年2月,羅章龍組織領導了京漢鐵路大罷工,親身經歷了反動軍閥對工人的血腥鎮壓。罷工結束后,他于當年3月出版了《京漢鐵路工人流血記》一書,共10萬字,真實、詳細地記載了“二七慘案”的全過程。這本書后來成為研究中國工人運動的珍貴史料。
正是因為有比較豐富的工人運動經驗,羅章龍被推舉為《中國工人》的主編。在連續出版了5期后,由于五卅運動的爆發,編委會成員工作繁忙、組稿困難,《中國工人》于1925年6月暫時???/p>
5期雜志的容量雖然有限,但分量十足。第一期刊登的《工農軍與北伐》,作者為中夏,即中共早期黨員鄧中夏,曾負責領導北方工人運動;《工人與黨》的作者士炎,即中共創始人之一趙世炎;《南洋煙廠罷工失敗的原因與所得的教訓》的作者德龍,就是項英……此外,李大釗、瞿秋白、劉少奇、李立三、張國燾都為《中國工人》撰寫了文章。
作為主編的羅章龍更是承擔了大量撰稿工作。第三期的《十年以來世界工會運動》《論國際工會運動》等四篇文章,都是出自他的手筆。除了刊登指導工人運動的理論文章外,羅章龍還開設了時評、轉載、勞工消息、書報介紹等欄目。

羅章龍出版的《京漢鐵路工人流血記》。
1922年,中共黨員李啟漢因發動和支援紗廠工人罷工而被逮捕,直到1924年10月才被釋放。在同月出版的《中國工人》第二期雜志上,刊登了《啟漢同志出獄!》一文,其中寫道:“最親愛的工友們,我們的健將出來了,我們的先鋒出來了!但是我們還有許多的先鋒和健將被軍閥監禁在北京、保定、洛陽、天津各地的牢獄里,我們趕快和我們出獄的同志努力向前奮斗呀!”
這期雜志還發表了一首詩,是鄧中夏在李啟漢出獄當天特意寫的。在詩的小序中,鄧中夏表達了自己的興奮之情:“啟漢出獄,喜極而泣,詩以志之?!?/p>
《中國工人》第一期共36頁,定價銅元4枚。上世紀20年代的上海,1銀元可換154枚銅元,4銅元約合3分錢。按照當時的物價, 4銅元可以買1斤青菜,20銅元可以買2斤大米。
到了第二期,雜志增至63頁,價格也漲了。編輯部專門刊登啟事進行解釋:“本期因篇幅擴充, 印刷費增加, 特照原價加收一倍, 每份售銅元8枚,望讀者原諒?!?/p>

羅章龍在《中國工人》第三期上發表的文章。
由于每期頁碼不固定,雜志的價格也跟著印刷費上下浮動。第三期《中國工人》又恢復到銅元4枚;第四期擴充至86頁,價格變成銅元20枚,第五期亦然。
這段時期正是中共籌備第四次代表大會、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的階段,中共創辦的《新青年》季刊、《向導》周報、《上海工人》周報等都在《中國工人》上刊登過廣告。其中,《向導》周報的廣告詞寫道:“在帝國主義與軍閥雙重壓迫之下的中國人民,只有看了在中國言論界已有了兩年生命的《向導》周報,才能得著解放的道路!”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蜜月”并未持續多久,國民黨右派就有人提出了《彈劾共產黨案》,認為“絕對不宜黨中有黨”,污蔑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的目的是要消滅國民黨。
面對國民黨右派的進攻和全國性革命高潮的到來,中共四大于1925年1月在上海虹口召開。陳獨秀、蔡和森、瞿秋白、周恩來、張太雷、李立三等20名正式代表參會,大會共開了12天。
“四大不僅提出了無產階級革命領導權等問題,也強調了對宣傳工作的要求。會議強化了黨內思想教育,擴大了黨的宣傳陣地。”中共四大紀念館館長童科說。
在四大選出的中央局五位成員中,三人與宣傳工作有關:彭述之任中央宣傳部部長,蔡和森和瞿秋白任中央宣傳部委員。足見四大對宣傳工作的重視程度。
在四大通過的11個議決案中,《對于宣傳工作之議決案》被黨史研究者認為是重要議決案之一。其中對黨的宣傳工作提出了三點批評:第一,政治教育做得極少,在黨報上很難找到關于黨的政策的討論文字,在小組會中很少有政治報告;第二,黨的宣傳和階級教育未能深入工人群眾,導致基礎不牢固,經不起摧殘;第三,在群眾中的政治宣傳常常不能深入。

《向導》周報在《中國工人》上刊登的廣告。

1940年2月,毛澤東為《中國工人》復刊撰寫的發刊詞。
針對這些問題,大會認為黨的宣傳工作有重新整頓的必要,于是提出了一系列解決辦法,其中包括“《中國工人》應成為我們黨在職工運動中簡單明了地解釋理論策略、描寫各地工農狀況的唯一機關報,并須兼顧各地方的普遍要求”。
《對于宣傳工作之議決案》還強調:“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有了健全的革命理論,黨的宣傳工作方得依此范疇融通各部,黨員行動方有所準繩?!边@是中共首次將宣傳工作的重要性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共一大時期,革命的宣傳對象主要是青年學生、知識分子;二大時期集中于工人運動;三大的宣傳重點在于國共合作;四大則真正深入到職工、農民、青年、婦女等不同群體中,宣傳對象變得更加廣泛。
隨后到來的五卅運動,是對中共四大宣傳方針的一次全面實踐和檢驗。當時上海的街頭巷口,從普通的小商販到十三四歲的少年,爭著寫“打倒帝國主義,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標語,中共的理論宣傳深入窮鄉僻壤,就連江浙的小村鎮都群起響應。
1925年5月,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舉行,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同月出版的《中國工人》第五期,在首篇位置刊發了張國燾寫給大會的祝詞。
之后的《中國工人》經歷了3年的???,直到1928年12月才在上海秘密復刊,由羅章龍、林育南、項英等組成編委會。此時,中共經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大肆屠殺,總結了大革命失敗的教訓,提出了新的工運策略。
《中國工人》復刊號卷首語中寫道:“《中國工人》是中國工人階級的革命先鋒,是全中國工人的燈塔,這個燈塔,有好久沒有照耀著全國工人階級了,現在中華全國總工會要將這個燈塔重新建立起來,使全國工人在黑暗世界可以得到一線的光明,這是再好沒有的事了。”
然而,出版8期后,《中國工人》再次??钡?940年2月在延安二次復刊。
這一次復刊,毛澤東親筆題寫了刊名,并撰寫發刊詞:“工人階級和全體人民的最后解放,只能在社會主義實現的時代,中國工人階級必須為此最后目的而奮斗……我希望《中國工人》好好地辦下去,多載些生動的文字,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沒味道,不起勁?!?/p>
今天,《中國工人》仍在為新時代的勞動者書寫篇章,而解放前出版的26冊雜志原始文本也保存至今,成為研究中國工人運動的珍貴史料。
原名羅璈階,湖南瀏陽人。早年就讀于北京大學,1920年參加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并和李大釗發起組織北京共產主義小組,中共早期黨員、工人運動領袖。中共二大代表,第五、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