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冉
對中國攝影生態的觀察與體味,一定繞不開青年一代對新時代語境下攝影媒介的思考與關注。不同代際的攝影專業畢業生被時代賦予了更加多元化的標簽,但趨同的是他們對攝影邊界與更多可能性的探索從未停止,以影像為媒,或體察社會,或認知自我,或引發話題關注,或加深情感聯結……
本期專題,我們邀請五所高校推薦了五位2022屆攝影專業畢業生的畢業作品。雖然拍攝主題與手法各不相同,但他們卻“無獨有偶”地將畢業創作視為一種內向、外向或二者兼而有之的重新審視。
在《尋找張九英》中,肖筱笛試圖打破日常相處中慣性的“盲視”,用攝影重新認識奶奶。這不僅揭開了熟悉表象下隱藏的一種不自覺的陌生與疏離,更在尋覓的凝視中,找回了不經意中遺失的親情;
《小鎮青年》是高晗馳在離鄉求學多年后對家鄉小鎮的回望與反思,他經過詳細調研與交流,試圖展現互聯網時代下小鎮青年在思想、生活態度以及人生道路選擇上的差異化與多樣化;
而《非常規空間》采用了一種非傳統攝影的方法,任鴻來以隨機性的圖像拼貼手段,對我們所熟悉的“空間”進行了新的審視與解讀,這種“去透視化”的嘗試,再一次向我們展示了攝影表達的多元性;
孫楊洋的畢業創作將鏡頭留給媽媽,通過《四季青99+》重新審視與母親的關系,不僅達成母女間的和解,也觸及了中國式家庭普遍存在的親子關系問題,引發觀者共鳴;
趙之銘從小在錢塘江邊長大,新冠疫情暴發使他有了更多時間重新認識這條“母親河”與它所承載的時代面貌;在《美好時代》中,他以錢塘江堤為背景,開始了一場與陌生人的交流漫步,基于對社交媒體中肖像新潮的思辨,試圖呈現出自己所感知到的個體生命的真實狀態,甚至是對無形、宏大社會的具象解讀。
五位畢業生將影像作為“再觀”工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順應了疫情背景下大眾的心理狀態—相對放緩的生活節奏給予人們更多回望反思與重新審視的機緣與空間。也許,通過這些鮮活而質樸的影像,能夠引發觀者更多共鳴,并記錄下青年一代眼中,屬于這個時代的溢彩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