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康
東錢湖畔,范蠡正緩步欣賞美景,忽見前面有不少人聚在一起,像是發生了什么事,范蠡便讓隨從去打探個究竟。
不一會兒,隨從回來稟報,原來有個貧病交加的年輕人昏死在了路邊。范蠡上前,果見路邊柳樹下臥著一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面黃肌瘦,衣衫襤褸。范蠡不由動了惻隱之心,讓隨從把這年輕人背回家去悉心照料。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年輕人身體慢慢好轉,范蠡也將他的來歷了解清楚了。這年輕人姓王名來,是寧海人。因家中窮困,他只得辭別老母,想出門尋個事做,誰知半道上得了急病,暈倒在路邊。
等王來病愈,范蠡送了他一些銀兩,讓他回家盡孝。王來感激不盡,從懷中掏出一個布包,跪地道:“恩公,這是我家傳了好幾代的一個物件,雖不是什么值錢的物品,但我一直帶在身邊,如今我想送給恩公,留個念想。”說著雙手奉上。
范蠡接過布包打開一看,竟然是一個很有年頭的烏龜殼,上面還刻有文字和一些花紋,好像是一張地圖。
范蠡心里一動,問道:“小兄弟,你家祖上可是從河南商丘移居來此?”
“沒錯?!蓖鮼砥婀值?,“恩公怎會知道我祖上是商丘人?”
范蠡笑著將他扶起來,道:“我不但知道你祖上是商丘人,還知道傳下這龜殼的是你家先祖王亥王公?!?/p>
王亥是夏朝時期商丘人,他可是商國的第七任君主,極具商業頭腦,可以說是王亥開創了華夏商業貿易的先河。商朝建立后,王亥被追尊廟號“商高祖”。
范蠡輔佐越王復國后功成身退,棄士從商,賺得大筆財富,他樂善好施,深受百姓愛戴。范蠡之所以這樣做,可以說是受了王亥的影響。
那么,王亥的后代子孫怎么會流落到南方呢?原來,王亥不僅善于經商,還擅長占卜之術。有一次,他占得一卦:若干年后子孫將遇大難,唯有遷居南方,方可平安避難。于是他將卦文和遷移路線刻在龜殼上,并作為傳家寶一代代流傳下來。
到了商朝末年,天下大亂,王亥的后裔遭周朝官兵追殺,危難之時,子孫想起老祖宗傳下的龜殼,于是按照上面的提示一路南下,最后族人分別在如今的寧海王愛山南麓、北麓、岔路鎮和桑洲鎮一帶定居下來,終于躲過了殺身之禍。
確認王來是自己最敬仰的王亥的后人,范蠡決定與他一起回寧海,看一看王氏后人如今生活得怎么樣了。
第二天一早,范蠡帶著幾名隨從,和王來一同來到寧海。當地散居不少王氏族人,都是王亥的子孫后代,只是時隔多年,王氏一族早已沒落,大都過得非常清貧,尤其是王來一家,他和母親住在兩間破敗的茅草屋里。
見當年“商高祖”的后人如今這般窘迫,范蠡心里非常不是滋味。他走出茅屋,望著村子北面的一座山岡發了會兒呆,又從懷里掏出那龜殼仔細端詳起來。因年代久遠,龜殼上面的文字已經很難辨認,花紋也有些模糊。范蠡看著看著,忽然面露喜色,他把王來叫了過來,“你們王氏族人真是守著寶山不自知?。 ?/p>
王來一臉疑惑,問:“什么寶山?”
范蠡指著那座形似鯉魚背的山岡,又指了指龜殼上一處類似的花紋,說:“這是一張藏寶圖?。∧阆茸媪鲜氯缟瘢粌H預知子孫將在此處避禍,還留下先機,在這座山中埋下寶藏,以備不時之需?!?/p>
一聽寶藏二字,王來頓時眼睛一亮,但很快又不無擔憂地說:“王氏族人遷居寧海已經千年,先祖當年留下的寶貝,如今還在嗎?”
范蠡指著龜殼,說:“你先祖既然留下這機關,必定早有萬全之策,只是上面的文字太古老了,我一時也無法認全,待我三天后告訴你。”
于是,接下來的三天,范蠡閉門研究龜殼上的文字內容。第四天一早,范蠡揉著腫脹的眼睛告訴王來,按照龜殼上的圖文指示,藏寶的記號應該就在村北那座山岡的北坡,那里有個山環水抱的岙地,必定藏有乾坤。
王來半信半疑,帶上一把鋤頭,上了山。他在北坡尋尋覓覓,眼看日頭西墜,心里正打鼓,忽然看到落日的光芒落在前面一片亂草叢生的平地上,反射出一束紅光。他心中狐疑,爬上一棵大樹朝下看,紅光出處原來有一堆亂石,其中一塊石頭晶瑩剔透,正是那束紅光的來源。再仔細一看,那堆亂石說亂也并不真的亂,竟然顯示出一個“王”字。
王來的心狂跳,拿起鋤頭在石頭下一頓挖。突然,當的一聲,鋤頭磕到一個硬物,竟是一個看起來非常古舊的石匣,打開石匣,里面卻不是金銀珠寶,而是滿滿一匣刻有古老文字的龜殼。
帶著這些龜殼,王來下山找范蠡求解。范蠡將龜殼打量了好一陣子,突然笑道:“果然是寶貝!這可是失傳多年的《養蠶八法》!”
原來,商周時期就有了人工養蠶,當時就有人將養蠶以及改良桑樹的技藝編寫為《養蠶八法》,惠及四方,可惜后來因戰事頻發而失傳了。如今這本寶書被意外發現,不就是王亥留給后人的寶藏嗎?
范蠡道:“只要你和族人遵從先祖的遺愿,我一定會盡力幫你們將龜殼上的古文字解讀出來?!?/p>
就這樣,范蠡搬到寧海定居,每日研讀龜殼上的古老文字,翻譯出一段,就教給王來和他的族人們。催青、收蟻、采葉、喂蠶、作繭、蠶絲加工等,每個步驟都依照《養蠶八法》所記載的嚴格執行,一段時間后,王氏族人掌握了養蠶的技藝,收獲頗豐。
范蠡又請來自己的夫人西施幫忙,教大家織錦技藝。在他的指點下,王氏族人把織錦運到外地交易,換取報酬,通過自己的辛勤勞作,漸漸富裕起來。
這天夜里,范蠡正要歇息,家里來了客人,正是王來。此時的王來已經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商人。他說自己過幾天要去外地販賣織錦,接著又從袖口里掏出一份竹簡,說:“恩公,您從那些龜殼上翻譯出來的文字我都刻在竹簡上了。這次外出,我想把《養蠶八法》教給更多的百姓,希望他們也能從此改變貧窮的生活?!?/p>
范蠡故意問他:“你就不擔心養蠶的人多了,從事織錦生意的商人也多了,你的生意會受到影響?”
王來搖搖頭:“養蠶致富,是王氏先祖教給后人的一門技藝,更是惠澤世人的一份功業,王氏族人豈敢獨占。我想讓更多的人享受到我先祖和您的恩惠。”
范蠡朗聲笑道:“好好好,不愧是王亥的子孫,不枉我的一番苦心?!?/p>
送走王來,在內室將這一切聽得清清楚楚的西施走了出來,道:“先生,事到如今,為何還不告訴王來真相?”
原來,這《養蠶八法》根本不是王亥留給后人的寶書,而是范蠡多年來搜集整理的養蠶經驗。他見王氏族人雖勤勉卻不得章法,依靠農耕??椂紵o法糊口,自己雖有心教育,但又唯恐族人們不肯相信他一個外來者的話,于是就想到了王亥留下寶書這個辦法。他告訴王來要閉門研究龜殼上的文字,其實那三天里,他悄悄讓人仿造了許多片龜殼,又尋來特殊的礦石,在北坡布下亂石陣,將石匣埋于地下,等著王來去發現。
范蠡聽了西施的話,淡淡一笑,道:“《養蠶八法》是誰所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王氏族人不僅學會養蠶織錦的技藝,更學會了惠及他人。這份仁心和仁意,是最大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