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有為
摘要:音樂的本質特點是抒情,表達音樂人的個人情緒,能夠反映出具體情境,通過不同的音調、音長、節奏、升調和降調程度的控制,表達自身情感的起伏和進展以及不同情緒之間的沖突和對照,從而通過旋律將自己的真實情感感受表達出來。所以,在大學音樂教學課堂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是尤為重要的教育部分,教師能夠通過將兩部分教育內容進行有效融合,促進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力和情緒表達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關鍵詞:大學教育;音樂與情感教育;教學融合途徑
引言:在音樂藝術結合大學教學過程中,其情感性是該階段的重點教育特征,情感教育與音樂教學內容之間具有極高契合。所以,教師想要在音樂教學中將情感教育進行適當融合,其難度不高,只要運用一些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在與學生共同賞析音樂作品,探討音樂知識的過程中,創設具體情境,喚醒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對學生的情感和思想進行正面影響,促進學生更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音樂課堂中來,幫助學生將音樂藝術與情感進行有效融合,掌握表達技巧和核心方法,提升學生個人對音樂藝術的審美能力和表現力。
一、在音樂教學中結合情感教育的意義
(一)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將情感教育有效融合到大學音樂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個人審美判斷力的提升,以及對音樂感知能力的準確度,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核心素養。在素質教育理念教育滲透下,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需要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講解以及個人歌唱技能的促進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音樂學習態度以及良好的音樂賞析能力,讓他們對音樂進行正確審美判斷,讓他們能夠區分音樂作品的質量,以及從作曲人,演繹者的不同旋律、節奏、音調、音長等各個部分感受其中情緒的傳達,提升大學生的綜合音樂能力。
(二)貫徹學校育人意義
想要讓學生對音樂作品能夠做出合理正確的審美判斷的重要前提是:學生個人能夠充分理解音樂的表達內容以及音樂創作者在其中想要傳達的具體思想。所以,這就要求音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音樂教學內容時,可以適當融入情感教育,幫助學生不僅僅學習旋律和節奏,在不斷的練習中掌握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領悟作品中的情感以及背后的意義,促使學生與音樂作品創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心靈上的感知,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以及真實生活經歷,讓他們能夠感受到音樂這藝術形式背后蘊含的獨特魅力,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理解能力,將學校育人的意義真實貫徹。
(三)增加音樂教學層次
在傳統教育課堂中,學生在音樂學習時屬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教師掌控整個課堂的具體走向,缺少與學生之間就音樂內容的交流和互通,致使學習氛圍沉悶,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枯燥乏味的正確態度,從而導致音樂教學過程層次和結構單一,學生缺乏對音樂的學習興趣以及參與課堂的熱情,整體課堂教育質量和效率都達不到預期。但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適當結合情感教育,可以有效喚起學生在生活中的情感經歷,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從音樂旋律中感知到他人傳遞給自己的情緒價值。并且,教師適當在課堂中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為學生創設具體情境,更有益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增加整體音樂教學層次,提高課堂教育質量。
二、在音樂教學中結合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借助媒介,創設情境
教師在大學課堂中進行英語教育,可以通過借助一些教育媒介,為學生挑選一些符合教育主題的網絡素材,增加課堂教育內容,讓大學音樂課堂不僅僅只是結構單一、層次淺薄的學習過程,更應該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認真探究學習,感知音樂魅力的活躍課堂氛圍,這樣的教學課堂得到的教育質量也會很高。教師想要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進行拓展教育,必須要深刻理解這個音樂作品的表達意義和傳達的具體情緒,圍繞音樂作品為基礎,進行相關教育素材的搜尋,從而借助一些視頻和故事的方式,為學生創設具體情境,增加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對于整體音樂教學方案進行一定程度上的重新構建和優化。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音樂教學結合情感教育的過程中,想要適當進行課堂延伸,應該立足于音樂作品,卻又不僅僅局限于音樂作品。教師應該重點對音樂作品表達的內涵以及可進行外部延伸的方向進行深入研究,向學生完整的介紹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音樂創作人的真實經歷,從而共同分析音樂人在創作時的音樂靈感和想要表達的深刻意義,通過對音樂旋律的認真感受,與同學交流自己的情感體驗,從而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之處。在學習帕赫貝爾的D大調《卡農》時,教師通過為學生講解其中蘊含的樂理知識,“低聲部由一個兩小節的循環動機貫穿了整首曲子,這是在幾百年后成為流行樂曲中和‘4536251’齊名稱為‘黃金8和弦’的著名旋律?!辈⑴c學生共同從旋律變換的速度、節奏、音型與具體演奏方法來分析感受,體會那種被著名音樂學者稱為“一種令人捉摸不透并且難以察覺的愉悅感”。給予學生充足空間就自己的真實音樂情感體驗,進行同學間的討論和自己感知到的信息互通,提升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和活躍性。
(二)課堂實踐,觸景生情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大學音樂教育的過程中,適當結合情感教育,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在課堂中開展音樂情景劇表演活動,提升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也能讓學生提高在課堂中的實踐性,通過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刺激,促使學生觸景生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樂曲知識后,讓他們能夠結合樂曲和樂曲創作背景故事進行情景劇編寫和演繹,在下一節課中,與學生共同欣賞。例如,《羅密歐與朱麗葉》、《歌劇魅影》等經典情景劇,為學生提供演繹素材,降低學生難度,提高學生的完成質量。
在這一過程中,參演的學生能夠對其音樂旋律進行深刻學習,需要學生能從情感詮釋的角度以及情緒傳達的方向進行研討,深化學生對音樂藝術的分析和鑒賞能力。坐在臺下欣賞的同學,在已經學習過知識的前提下,通過演員的動作和神態,感受他傳遞出來的情緒,結合音樂情景劇的背景,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音樂這種藝術形式,向學生進行思想和情感層次上的教育,提升學生學習質量的同時,豐富教育內容和課堂層次。
(二)激發興趣,課后延伸
教師通過在課堂中設計豐富層次和內容的音樂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熱情,也能夠通過這種創設客觀音樂條件,為學生創設具體情境,從而引發學生觸景生情,對音樂表達的情緒產生深層次理解和感受。例如,在學習肖邦《夜曲》時,教師可以通過拉窗簾、關燈光、讓學生閉上眼睛,放松身心,聆聽音樂的方式,為學生創設一個靜謐的客觀夜晚條件,繼而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夜曲》,讓學生用心感受旋律中的情緒價值,提高學生的真實愉悅情感體驗,并能重視課堂互動過程,讓學生在第一時間表達自己的準確感受和真實想法,才能達到在教師的引導下,大家共同準確分析,正確欣賞作品中的情緒價值和藝術魅力。
教師在課堂中開展實踐活動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通過音樂形式表達最真實的自我,想他人傳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獲得個人高層次的情感升華,近距離和不同角度來感受音樂作品中蘊含的魅力以及能夠帶給人的力量。教師可以首先通過簡單節奏性的游戲引導學生進入課堂,通過多媒體先播放一段旋律,引導學生跟隨教師運用拍手的方式將旋律演奏出來。這種新奇趣味的課堂導入方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動學生不由自主的參與到課堂實踐活動中來,在教師的不斷引導下,對本屆學習樂曲進行旋律的分析和情感的體驗。例如,門德爾松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這首樂曲的整體旋律優美,節奏歡快,小提琴的各處轉折處理手法和應用的演奏技巧華麗,是德國浪漫學派的著名作品。
(三)賞析作品,情感共鳴
教師可以在音樂教學課堂中巧妙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為學生創設特定的情感意境,向學生傳達深邃的哲理情緒,這些內容相對來說比較抽象,需要通過更加直觀、生動形象的視頻以及音頻的方式,讓學生有真實直觀的聽覺和視覺刺激,才能幫助教師在課堂中開展教育工作。教師通過學生更熟悉或是更感興趣的生活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刺激學生的感官知覺,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迅速進入音樂課堂學習積極狀態,從而豐富學生在認真聆聽音樂旋律詩的情感體驗,推動學生能夠快速進入對音樂作品的賞析過程。
例如,在學習《梁?!愤@一著名音樂作品時,教師可以首先從學生們耳熟能詳的電視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入手,對學生進行相關提問,促進學生進行相關內容思考和討論。在這同時,教師能通過多媒體向學生播放《梁?!芬魳沸桑蛘呤桥c之相關的小提琴協奏曲,在學生都能了解《梁祝》這一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是我國傳統民間神話——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引發學生共鳴,更好的開展對學生的音樂和情感教育,總結該音樂表達的整體情緒是悲傷的、緩慢的。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力和旋律感知力,促進對學生的進行音樂課堂中情感教育的融合性和協調性。
結束語:為了達成在大學音樂教學課堂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教學目標,教師應該更加注重拓寬音樂教學內容,運用更加豐富有層次的教學素材,為學生提高自身在聆聽樂曲時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在課堂中運用更適合自己的方式,找到更適合自己的音樂風格,從而更高質量的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得到精神層面的滿足感受。
參考文獻:
[1]趙杰. 音樂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實現路徑[J]. 林區教學,2021,(03):98-100.
[2]李道春,馬少帥. 農村大學生音樂欣賞培養的有效性教學——評《音樂教育論》[J]. 熱帶作物學報,2020,41(10):2147.
[3]徐愛兵. 基于心理學的高校大學生音樂能力培養探索——評《音樂教育心理學》[J]. 高教探索,2020,(09):137.
[4]唐麗莉. 關于音樂教育對大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的意義和培養方式探究[J]. 北方音樂,2020,(13):142-143.
[5]孫靜. 大數據時代少數民族大學生音樂教育信息公開制度變革研究[J]. 貴州民族研究,2019,40(05):215-218.
[6]張想. 論音樂教育對大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的意義和培養方式研究[J]. 黃河之聲,2018,(23):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