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摘要: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究其根本性的意蘊來講,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法治意識以及健全的人格的一種教學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要充分地認識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法治價值,從法治意識培養的角度來讓學生感受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價值,才能夠使其教學過程更加具有充分性和實質性。基于此,本文闡述了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法治意識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法治意識;道德與法治教學;滲透策略
引言
初中時期是一個人的思想、行為由懵懂無知到逐漸成熟的過渡時期,也是青少年的叛逆期,所以在這個時候對青少年進行法治教育、思想塑造、導向一個正確的方向是最佳時期。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對學生普及法律知識和培養法治意識是教師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法治意識的概念
所謂法治意識,是人們發自內心的認可、崇尚、遵守、服從法律。初中階段是學生自我學習、認知與身心法治的重要時機,通過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可幫助學生樹立強烈的法治理念,能夠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二、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法治意識面臨的問題
(一)滲透力度不足
在課程改革,特別是教材改版之前的思想品德課堂上,教師也會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法治、法律方面的教育,但,教多教少基本上是教師按意愿來組織實施的。因為,法治意識并不是這個課程的必修內容。所以,教師滲透的教學策略力度不足,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思想教育的時候,“順便”將一些法治意識方面的內容帶進去,教得比較淺易,而且還不追求結果、質量。當下,教材改版之后,仍然有一些教師的理念或習慣沒有轉變過來,重思想品德培養而輕法治意識教育的現象在課堂上是客觀存在的。
(二)教師法治意識弱。
教師法治意識弱,并不是指教師自身在言行、理論上在法律、法治方面有欠缺,而是在教學的組織上,對法治意識教育的落實意識比較弱。道德與法治課程應該是“道德”與“法治”并重、并行的,而教師的主要問題在于“并重”落實得比較好,而“并行”則缺少實踐。也就是在教學中,將“思想道德”和“法治法律”兩個內容完全割裂、分開來講,講“道德”時不學“法治”、學“法治”時不論“道德”。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是,新版教材在編排上,前面以思想道德教育為主,后面才逐漸增加了法治的內容。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教學時,受到教材目錄的影響,其實這并不是教材編寫者的本意。
(三)教學方法不當。
教學方法不當,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嚴肅有余而活潑不足。不少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心里有個潛在的界定,認為“品德”“法治”都是嚴肅的內容,教學的過程和形式也應該給學生這樣的印象。這與初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是相悖的,極大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感。其實,并沒有人規定嚴肅的內容一定要用嚴肅的形式來傳播。二是重傳授而輕內化。這是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現在,我們強調的素質教育,不追求學生死記硬背理論,而是追求他們能將這些理論、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體現在言行上。
三、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法治意識的策略
(一)法治與道德并行
教師必須強化法治教育意識,不論是教“思想品德”部分,還是教“法律法治”部分,都應注意對學生進行法治意識的培養。關鍵的一點是,在教關于心理健康、思想品德的內容時,教師要整理和挖掘出教材中的法治因素,巧妙地將法治和品德兩個教學內容融合起來,使法治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并行。
例如,一名男子因為與家人吵架,情緒不好,在家中無法釋懷,結果,他就跑到路邊對一名陌生女子進行了毆打,以這種非理性的形式來發泄自己的情緒。教師可以用這個案例告訴學生如果不重視、不懂得如何控制情緒,很可能就會觸及法律。這樣來組織教學,就將本來是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層面的內容提升到了法治法律的層面。同時,完成了思想引導和法治意識教育兩個目標。
(二)開展特色課外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守法
使學生在生活中自覺守法是法治意識培養的目的之一,教師應具備指導生活實踐的意識,通過開展特色課外實踐活動的方式,鼓勵學生將課堂上領悟的法治相關知識運用于生活。在設計課外實踐活動時,教師除了要求學生獨立實踐,完成特定專題學習任務外,還可以聯系社會團體,為學生提供旁聽庭審現場、志愿協警等活動機會,讓學生接觸日常生活中不常參與的社會活動,了解社會生活中相應機關如何踐行法治,如何在打擊違法犯罪時運用法律武器。通過這種方式,初中生可以近距離體驗法治的運行方式,使法治學習具有更強的真實感,從而幫助學生在自覺守法的過程中提升法治意識。
(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觀念
身在叛逆時期的青少年更容易因為沖動、好奇以及對法律的無知而誤入歧途,身為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師應該同時關心學生的心理情況以及反常行為。一旦發現應該及時對其進行心理調節及思想教育,不要因為一時的疏忽使任何一個學生做出使其后悔終身的事情,一定要注重孩子道德品質的教育,否則最后他們只會在違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四)充分利用網絡來獲得與道德、法治有關的學習資源
在信息化時代,初中生有很多機會接觸網絡,為幫助學生豐富自身所學的知識,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充分利用手機微信公眾號、多媒體等方式。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多關注一些微信公眾號,如青少年普法、青少年法治教育教育、青少年法治課堂等,通過觀看直觀的畫面、視頻,來幫助學生進一步增強法治意識,充分汲取網絡資源,實現對正能量的傳播。同時,針對學生的疑難問題,教師可以在線解答。
結束語
綜上所述,青少年是祖國含苞待放的花朵;是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棟梁;更是法治社會建設的人才。處在初中時期的青少年正是叛逆期,但同時也正是進行思想塑造的黃金時期。因此,在初中時期對青少年進行法治教育是尤為重要的,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則是最好的普及法治教育的途徑。是否擁有良好、正確的法律意識決定了青少年能否在以后成長的道路中自覺地遵守法律法規,能夠自覺地維護法治建設,成為一個遵紀守法的有志青年。
參考文獻
[1]周想想.初中政治課程中法治思想的融合與發展[J].文教資料,2019(17):199-200.
[2]周毛吉.初中政治課程中法治思想的融合與發展策略探析[J].才智,2019(15):175.
[3]雷祥祥.淺論初中政治課堂上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J].內蒙古教育,2019(12):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