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凌敬淇


北京時間2022年4月16日9時56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安全順利出艙并“躺坐”在椅子上接受祝福與采訪。這張特別的“護航椅”由中山市南頭鎮的坐感科技有限公司全程參與研發,它將在航天員休憩、移動、交流等各種狀態下起到全身承托的作用,幫助他們重新適應重力。
“有效的低重力全身承托,協助航天員重力再適應,是我們研發的第一重點。”據坐感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總經理陳敏介紹,在研發過程中,公司從航天員的細節感受和安全保障著手,從移動式的安全綁護,到航天員穿著不同航天服時的頭部支撐狀態,以及坐躺臥時從頭到腳的各種有效支撐方式,都要 一 一 設計驗證。
雖然坐感科技有限公司的零重力辦公椅的設計理念——提供全身有效支撐,以達到減少重力影響的人體靜態支撐模式——恰好與航天員返航后所需要的低重力模式相符,但在重新設計專供神舟十三號飛船航天員坐的“護航椅”,他們也用了近半年的時間。
“航天員著陸到回到基地,過程中要輾轉多地和應用多種交通情況,所以我們在設計之余,還要考慮輕便可背負,以及方便、適應航天員的各種狀態改變,并保證能整體進入安放和移動。”陳敏介紹,著陸環境為荒原和戈壁,這次使用“零重力”“護航椅”,要對以往只在室內使用的椅子進行極端環境下的改造,例如使用適合極低溫的材料,保障在大風沙、沙塵天氣狀況下的運作順暢等。
“護航椅”不僅以人體生物力學為基礎的結構設計,狀態設定及切換過程取得了醫護團隊對此產品在安全性及舒適性方面的認可;在樣品試用的過程中,舒適度也得到了產品驗收團隊體驗者的肯定;此外,產品的適應性范圍更加廣泛,不僅適應使用者正坐、傾仰等狀態,也適應戶外風沙及寒冷天氣,在崎嶇路面抬送、停放等情況也能適應。
《設計》陳敏
《設計》:參與研發“護航椅”始于怎樣的契機?
陳敏:這也是一種緣分。一直以來,人體生物力學椅都是我們專注研究的領域,這一品類也是由我們開創的。兩年前,我們提出了“零重力”辦公椅的想法,并付諸行動將其實現。經過團隊日夜不懈的努力,推出了著重于“零重力”辦公椅研發與生產的阿基米德品牌,后期便以航天主題參展。
去年在機緣巧合下接觸到“護航椅”這個項目,我們坐感科技人體生物力學椅的設計理念恰好與航天員返航后所需要的減重力模式相符,坐感科技因而獲得了參與為神舟十三號飛船航天員特制“護航椅”的任務。
《設計》:該產品未來的深入研發方向是怎樣的?
陳敏:這次人體生物力學椅的亮相,讓人體生物力學椅研究方向得到了肯定與認可,接下來,我們將會繼續加大力度,投入更多的研究力量,產出更多與之相關的辦公座椅精品。同時,也會針對人體生物力學椅這一品類產品進行推廣教育,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久坐的危害,也讓市場深入了解我們的企業品牌,并加入我們,一起攜手努力,更好地解決久坐人群的困擾,讓人人都有健康的椅子。
《設計》:該產品所應用的技術是否會應用于大眾日常生活中?
陳敏:當然。解決知識工作者的健康工作問題,一直是我們坐感科技為之努力的方向。身處信息化時代,久坐儼然已成為我們日常的行為習慣,而久坐帶來的一系列慢性疾病,如頸椎病、肩周炎、腰椎盤突出等,更是逐步趨向年輕化。為此,坐感科技致力于研發打造人體生物力學椅,提供給知識工作者,無論是在辦公室還是居家辦公,都能更好地解決久坐問題,讓久坐不再是傷害,在高效工作的同時,也能擁有健康的身體。
《設計》:是否考慮進一步以市場為導向擴大生產,為日常生活服務?除了應用于宇航領域之外,是否能夠應用于醫療領域或其他領域?
陳敏:目前來說,我們還是會以知識工作者市場為主,深耕并滿足好他們對辦公座椅的需求。當然,待做大做強這一領域后,將來如有更好的發展機會,我們也會布局發展交通工具領域、醫療領域。這些需要等我們有余力時再去涉足。
《設計》:如何看待目前設計產業提倡的“科技+文化+藝術”的跨界融合發展理念?
陳敏:這三者的跨界是相互融合,彼此賦能,從而煥發出新活力。科技是國家發展的基礎,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基礎,科技水平越高,解決問題程度越高。而文化則是與人有關的,不同地區文化不同,如何設計出國人文化需求的產物,這是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生存方式的沉淀。通過“藝術+科技”跨界融合,將傳統與現代科技有機結合起來,能進一步拓寬國內工業設計的視野和格局,為文化藝術繁榮發展搭建更多平臺。然而,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文化藝術方面,我們設計師要考慮文化基因,符合國內審美需求,挖掘并結合中國優秀基因去輸出,賦予設計作品生命力。通過設計,引領社會文化的改變與創新,不要一味去迎合,要基于社會市場需求問題,既要符合過去,也要大膽創新。
《設計》:如何看待當代我國工業設計行業?
陳敏:近10年來,我們國家在工業設計行業已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尤其在審美方面與國際接軌,不相上下。但在基礎研究這一塊,大部分領域的工業設計仍呈現出短平快的特征,總體相對缺乏專業的研究設計,難以誕生具有引領作用的品類設計。
《設計》:請給年輕工業設計師一些建議。
陳敏:身處于當下這個時代,他們是幸運的。事實上,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現在很多中國品牌已慢慢崛起,我們的國家也在大力推動產業升級,在產業水準、設計相關資源方面都比較匹配。這就對設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也在呼喚更高水平的設計,做更多研究型設計,驅動價值創新。所以,在這個時代,年輕人要把握機遇,靜下心來,沉淀自己,帶有使命感地去做設計,讓你的作品可以去解決更多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