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碧琰
摘要:高中學校中的非正式群體是學生自發形成的,這部分非正式群體是沒有經過上級批準,具有非常明顯的個人色彩,可能是學生依據自己的喜好或者是興趣組織完成的這部分,群體內部有自己的規則,但是這些規則是內部群體自己形成的,又不是社會上的約定俗成的規則。非正式群體對于高中學生影響非常大,既可能產生正面影響,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所以教師對于這部分非正式推銷進行正確的引導,使這部分非正式群體能夠發揮積極作用。
關鍵詞:高中;和諧校園;非正式群體;管理
引言:高中階段的學生具有很強的自主性,所以在這個階段非常容易形成很多非正式群體,這些非正式群體完全由高中生進行掌控。像班級內形成的興趣小組就是非正式群體,這部分興趣小組是具有促進作用的。但是這部分興趣小組如果不進行合理規范,很可能也會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這些非正式群體如果不進行有效管理就會影響學校的和諧穩定。所以教師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管理。
一、高中教師需要正確認識非正式群體
對于非正式群體教師不能一味的放任不管,但是也不能太過于干涉,因為非正式群體是以學生為中心,太過于干涉學生的生活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所以教師需要端正態度,重新真正的認識學生的非正式群體,要全面的對此進行探究,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思考和研究。對于非正式群體產生的積極影響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和支持,必要時也可以給這些非正式群體一些展示的機會。但是對于其可能引起消極影響的行為也要嚴厲的制止,采取必要的懲罰措施。在懲罰的這個過程中教師更需要找到其中的根源,并且要采取措施對學生進行思想方面的引導,逐步改變學生的觀念,不然會容易引起學生情緒的反彈。對于這些非正式群體,教師首先要確認這些群體是否違反國家法律法規,是否與學校的規章制度相違背,例如對待學校中打架斗毆的消極群體,教師對此要進行懲處,及時的幫助這部分學生糾正不良行為。
二、高中教師需要對非正式群體中的成員進行積極引導
在班級內形成了非正式群體之后,教師首先要和學生了解非正式群體的基本情況,教師需要了解到這部分非正式群體的一些發展目標,確定這些發展目標是否和學校的發展目標相一致。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確立一些積極的目標,比如說學生的興趣愛好小組,教師可以讓他們形成內部的良性競爭。而且對于這些非正式群體教師要進行統計,對于一些與學習無關的興趣小組教師也要給予展示的舞臺,可以讓這些興趣小組在校運會上或是在一些節日上進行展示。對于消極的目標也要進行矯正,這使學生的消極目標發生轉變,多給這部分學生一些鼓勵,多給這部分學生一些掌聲,使這部分學生的心態變得陽光積極起來,目標自然也會發生變化。而且在后續還要加強對這些非正式群體的監管,要持續的關注這些非正式群體的發展情況。
三、高中教師需要對非正式群體進行分類管理
非正式群體雖然都是依據學生的喜好形成,非正式群體中的成員思想觀念比較相似,而且有一定的共同之處,這就導致非正式群體具有個性化。這就是群體對學生能夠產生正面和負面這兩種影響,所以高中教師必須要了解具體情況,而且要對實際型分類管理,根據非正式群體產生的影響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對于積極向上的非正式群體教師是鼓勵的態度,必要時可以提供一些物質條件幫助這部分非正式群體的擴大,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將這些非正式群體轉化為正式的群體。對于一些娛樂性的非正式群體教師要給予更多的信任,而且要加強與群體成員的溝通,必要時可以參與其中,這樣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實際情況。對于這部分群體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去參加一些比賽,有相關的消息教師也可以通知給學生。對于消極型的非正式群體教師則要采用剛柔并濟的方法,因為如果一味的對這些群體進行嚴懲只會使情況更加糟糕。因為這部分學生在心理上可能會有很多消極情緒,甚至可能有部分學生非常的敏感自卑,非常容易沖動,聽不得批評。所以對于這部分群體在取締之后教師要進行一一溝通和教育,要使學生明白這個非正式群體和學校的規章制度相違背,并且要給學生說明這些非正式群體帶來的不良影響,會阻礙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也會影響學校的和諧安寧。而且這個時候要積極的引導學生去加入到其他的非正式群體,將這部分學生分開之后學生的情緒就會漸漸的穩定。而且將這部分學生引入到其他積極的群體當中,也能夠使這部分學生受到感染,使這部分學生發生轉變。當學生的注意力放到積極的非正式群體中,就會逐漸忘卻原本的群體。
結束語:總而言之,當前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因此非正式群體在高中出現的頻率也更高,在高中也是廣泛存在。而且因為高中生的個體意識較強,所以非正式群體也趨向于多元化。這個時候就需要高中教師的指導,使非正式群體能夠融入學校文化氛圍中,使這部分非正式群體更加規范,能夠在校園中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許國翠. 高中生非正式群體管理的實踐與思考[J]. 學校管理,2014(6):8-9.
[2] 王智勇. 班級"非正式群體"存在的分析及管理策略[J]. 讀寫算,2018(25):154.
[3] 李仲名. 高中生非正式群體的負面效應與積極應對[J]. 求知導刊,2016(6):48-48.
[4] 董一. 基于班級視角高中生非正式群體形成及特征的實證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2012(4):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