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偉
摘要:近年來,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為農村金融發展提供了動力。本文梳理了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分析了數字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存在的不足,結合案例分析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金融;數字化轉型
1、鄉村振興戰略金融發展機遇
(1)縣域產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內國際雙循環體系下,農產品內需進一步擴大,糧食、生豬、蔬菜、水產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戰略地位將更加凸顯,“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優質糧食工程”建設深入推進。縣域鄉村休閑旅游業全域化推進,“美麗生態”向“美麗經濟”轉變。農村創新創業不斷深化,將涌現出更多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2)縣域客群園區化、集群化發展趨勢更加明顯。以大型企業、龍頭企業為核心的涉農產業化集群效應進一步釋放,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不斷應用和推廣,將帶動越來越多的涉農客戶集聚發展。各類涉農園區、示范區加快建設,基本實現了省級園區縣(市)全覆蓋、市級園區鄉鎮全覆蓋。鄉村產業園區化、集群化逐漸成為發展趨勢,成為全省全市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臺階的“助推器”和“加速器”。(3)農業農村數字化建設全面推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深度結合,進一步推進“互聯網+農業”高質量發展。鄉村數字基建提檔跨越,農村信息基礎設施更加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力度進一步加大,農業農村大數據云平臺逐步優化,鄉村數據資源平臺實現共建共享。(4)隨著農村居民財富不斷增長,金融消費需求不斷升級。新時代農民對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日益強烈,鄉村地區零售金融市場“藍海”特征顯現,未來市場發展空間巨大。
2、商業銀行支持鄉村振興路徑
2.1完善以客戶為中心的全渠道體驗
以數據分析為手段,將客戶體驗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銀行實現流程改善的最終目標。提升客戶體驗的核心要構建“三農”金融生態圈,將銀行平臺功能融入客戶生活中,為客戶提供“無感”金融服務體驗。銀行服務要達到這一效果,需要加強開放合作,將“三農”金融服務廣泛嵌入農業農村各類場景。銀行可以與速遞物流公司、農業龍頭企業合作,將訂單交易數據作為授信參考標準,將融資服務植入客戶生產經營。銀行還可以與區塊鏈產品研發類企業合作,基于農產品溯源平臺、物聯網系統等開發項目合作,配套創新信用類、弱抵質押類貸款產品。同時,根據區塊鏈網絡提供的物流、訂單、回單、倉單等數據信息進行貸前、貸中、貸后全程管理。
2.2數字化平臺建設
一方面,構建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整合郵儲銀行數據資源,形成有信貸需求、高價值的客戶信息。郵儲銀行不僅要加強與有關部門系統的直連,力爭接入更多數據,還要加快信用村建設,收集農戶信息,評定信用戶、給予授信額度。郵儲銀行建立“一篩二訪三采集、四評五審六公示”工作機制,開發了信息采集、評分評級、影像上傳、定位打卡、統計管理等系統功能。同時,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試點地區,并逐步擴大試點范圍。另一方面,拓展產業鏈金融平臺。通過與龍頭企業系統數據直連,提供產業鏈農戶貸款。以新希望集團為例,郵儲銀行與新希望合作,通過系統數據直連實現對新希望集團下游農戶的線上授信服務。該模式審批流程簡便,主要依托客戶與新希望交易結算數據、業務往來信息、銀行流水等,生成線上白名單客戶,支持線上貸款支用,后期引入擔保公司擔保等措施來增加授信額度。
2.3聚焦風險案防和隊伍建設
兩個關鍵一方面,強化風險管控。“三農”客戶群體散、小等弱質性特征,對銀行風險管控和辦貸管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強化信貸案件防控。加強信貸關鍵環節案件防控,針對法人信貸及票據業務,防范業務真實性風險及其引發的企業騙貸行為;針對個人和農戶業務,防范虛假按揭、冒名貸款等;針對信用卡業務,重點防范違法違規套現等問題。二是強化風險專項治理。組織開展縣域政府隱性債、“兩高一剩”、征信安全等重點領域的專項排查,強化不良率高的縣域行風險治理,強化機構停復牌管理。三是強化員工行為管理。強化在農戶貸款、中小企業貸款、民間借貸中與客戶發生非正常資金往來等行為的案件防控,改進信貸檢查方式,強化風險管控的根源治理。另一方面,強化隊伍建設。一是開展定制培訓。開展“請上來、走下去”業務輔導,創新開展青年精英、領軍人才培訓班,專門增加革命老區、脫貧地區的參訓名額,著力提高縣域員工辦貸管貸能力。二是創新培養方式。安排重點脫貧地區信貸人員到上級行跟班學習,同時安排業務骨干到基層行授課,培養“穿球鞋、到田間、說土話”的客戶經理隊伍,建設“懂三農、愛三農”的人才梯隊。三是加大政策激勵。加大縣域和“三農”干部選拔力度,在晉升、培訓、薪酬等方面加大激勵力度,引導廣大干部員工深耕縣域,扎根“三農”。四是落實免責制度。嚴格落實盡職免責機制,提高縣域和“三農”市場拓展和產品創新的試錯容忍度,保護員工的積極性。
2.4做大做強基礎客戶群
全面對接農業農村、財政、市場監管等政府部門,推進對糧食、水利、旅游、園區、景區、市場以及鄉村建設等重點領域重點客戶的名單制精準營銷。通過進園區、進景區、進有貸戶、進規上企業、進地方國企,開展矩陣式營銷,對縣域各類園區、優質景區等實現全走進全服務。依托各地特色農業、特色產業,因地制宜做好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全產業鏈金融服務,積極營銷家庭農場、合作社帶頭人、返鄉下鄉主體等上下游個人客戶。聚焦涉農產業鏈、涉農重大項目,以及縣域生產、流通、消費、分配、投資等五大環節的主流客戶、主流市場,通過搭平臺、建系統,做好“建圈建鏈建池”,提升客群經營的質量和效率。加快貸款投放留存和銷售回籠,開展貸款+存款理財、交易銀行、投行、企業年金等組合式營銷。聚焦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項目戶”、農業產業鏈上下游“關聯戶”等優質客戶,進一步優化企業開戶服務,推廣現金結算產品,強化資產業務引領,拓寬縣域對公存款資金來源。強化縣域“裸貸”戶治理,進一步提升普惠客戶有效性。
結束語
新時期,商業銀行應學習領會國家對鄉村振興賦予新內涵的精神和要求,把握國家政策機遇,優化信貸金融服務,在助力鄉村振興中實現自身業務新一輪發展。將觸角延伸到更多偏遠的農村地區,助推普惠金融發展,同時也優化了服務流程,提升了客戶體驗,節約了業務成本。
參考文獻
[1]李育昊.國有商業銀行普惠金融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J].經濟管理文摘,2021(20):18-19.
[2]周銳芳.淺談商業銀行科技賦能中山鄉村振興的思路[J].杭州金融研修學院學報,2021(08):69-71.
[3]朱大勇.準商業銀行支持鄉村振興的著力點[J].財經界,2021(23):9-10.DOI:10.19887/j.cnki.cn11-4098/f.2021.23.005.
作者簡介: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110136 1979.6 男 漢,山東煙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