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冰 馬強









[摘 ?要]文章通過對“文津圖書獎”科普類圖書的出版信息、學科主題分布和讀者評價等方面開展定量和定性分析,對比本土原創作品和翻譯作品的差異,發現一方面“文津圖書獎”科普類圖書創作主題豐富,覆蓋學科領域較廣泛,另一方面也存在翻譯作品比例偏高等問題。對此,文章建議科普圖書評選應通過研究進一步明確科普圖書劃分標準;注重讀者反饋評價,研究建立科普圖書評價體系。對于科普圖書創作和出版工作,需擴大創作者和出版機構隊伍、提升作品專業性和普及性;挖掘本土原創科普圖書的特色,全面提升本土原創科普作品競爭力。
[關鍵詞] 書目分析 ? 圖書評價 ? 文津圖書獎 ? 科普圖書
[中圖分類號] ?G239.2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DOI ] ?10.19957/j.cnki.kpczpl.2022.02.001
一、研究背景
科普圖書是普及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的重要載體。科技部發布的全國科普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出版科普圖書達1.35億冊,比2018年有較大增長[1],2020年我國出版科普圖書9853.60萬冊[2]。受疫情影響,雖然出版數量回落,但隨著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平臺聯動,立體化科普傳媒矩陣形成,科普圖書仍是科普工作的重要陣地。
科普圖書評獎發揮著引領公眾閱讀,提高公眾科學素養的重要作用。通過評選,推出優秀的科普圖書,可滿足公眾閱讀,也為圖書采選和圖書館館藏建設提供參考[3-5];開展獲獎書目分析有助于創作者、出版者和推廣者了解我國科普圖書創作出版特點,了解讀者愛看什么樣的科普圖書,激勵更多優秀科普作品的創作推出;深入開展科普圖書評價研究,從科學性、創新性、可讀性、趣味性、原創性、編輯出版質量、社會影響等不同層面設計評價指標體系,則有助于提高科普圖書評選效率,評選出更多高質量的科普圖書[6-8]。
目前我國既有專門的科普圖書評獎活動,如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中華優秀科普圖書榜,也有包含科普類圖書的綜合性圖書評獎活動[6]。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自2004年至今已成功評選17屆。該獎致力于服務大眾閱讀,提高公眾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每年評選一次,限定于上一年度出版且首次出版的圖書,按社科類、科普類和少兒類,通過推薦、初評和終評等程序,由讀者、專家、圖書館和媒體共同參與推薦,最終評選出各類別獲獎圖書和推薦圖書[9-10]。雖然不是專門的科普圖書評獎,但由于其定位是公益性、普及性,并以讀者為主體,吸納讀者、學術界、出版界、媒體界和圖書館界共同參與,十幾年來,影響力持續擴大,參評作品和聯合評審單位越來越多,在讀者群體、圖書館界和出版界獲得了良好口碑,發揮了圖書館在公共文化體系建設中的示范作用。
當前關于“文津圖書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眾閱讀推廣及品牌運作發展[11-12],對評選書目的研究較少。存在涉及圖書熱門主題、優秀作者和出版機構的研究,但不是單獨分析該獎項的科普圖書[5, 13]。本研究以歷屆“文津圖書獎”獲獎和推薦的科普類圖書為樣本,開展定量與定性分析,從本土原創情況、作者和出版機構、學科主題和讀者評價四個方面分析入選科普圖書的特點,并著重對比分析本土原創作品和翻譯作品的差異,為科普圖書評選、創作與出版工作提供參考。
二、“文津圖書獎”科普類圖書的界定
關于科普圖書界定,中國科學技術部的定義強調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考慮到科普圖書具有與人文、社會、藝術等學科交叉的特性,中國科普研究所的定義納入了實用技術類圖書、部分社科人文圖書以及涉及日常生活的各類知識性圖書[14]。“文津圖書獎”僅按社科、科普和少兒類劃分,其科普類圖書包括多學科、多體裁的作品,但排除了目標人群為少年兒童的科普作品。該獎科普類圖書不僅有如《費曼講物理入門》(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版)這樣的“硬核”科普作品,也包含如《走近錢學森》(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萬獸之靈:野生動物攝影書》(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年版)等從多種角度展示科學發展探索脈絡、傳遞科學理念與科學家精神等融合人文精神的作品。
三、“文津圖書獎”科普類圖書統計分析
依據“文津圖書獎”官網發布的歷屆科普類獲獎和推薦圖書,篩選出科普類圖書276種,其中獲獎圖書64種,推薦圖書212種。同年入選的叢書或系列作品視為一種。文中統計的科普類圖書數量和總數均指種數,圖書編目數據來自國家圖書館聯機公共目錄,讀者評分數據來自豆瓣讀書。
(一)本土原創與翻譯作品比例
“文津圖書獎”為鼓勵原創,設定了翻譯作品的入選比例[15]。第七屆之前要求翻譯作品不超過三分之一,之后改為不超過一半,但評選結果中翻譯作品與本土原創作品基本持平或超過本土原創作品的情況很常見[10]。總體看,科普圖書總數的占比一般低于30%。在276種入選科普圖書中,有114種是本土原創,162種為翻譯作品,譯著比例為58.7%。在各屆評選中,除第八屆、第十二屆和第十六屆,譯著比例都高于50%(見表1),而且在最近幾屆也無明顯下降,一方面是由于翻譯圖書是經選擇后引進的,內容豐富,經典圖書眾多,而且近年參評的科普譯著翻譯水平越來越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本土原創科普作品質量亟須提高的事實。
162種翻譯作品共涉及14個原著國家(見圖1)。依圖書數量排序,原著為美國的有82種,原著為英國的有49種,遠高于其他國家,這與原著國的科技實力以及語言通用性密不可分。其他原著國家分別為德國、法國、瑞士、荷蘭、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奧地利、巴拿馬、巴西、匈牙利和以色列。
(二)作者和出版機構分析
1.作者與譯者
大部分作者或譯者僅有一種作品入選。有兩種以上作品入選的作者共19位,其中12位是國內作者,7位是國外作者。按作者統計,劉華杰、王立銘、吳軍和史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均有4種圖書入選(見表2)。劉華杰除4種原創作品外還有兩種翻譯作品,入選第一、六、七、八、十屆,入選次數最多。王立銘入選第十二、十三、十四和十六屆,吳軍入選第八、十、十二和十六屆。霍金是家喻戶曉的物理學家,其作品已成科普經典,在第一、六、七、十五屆均有作品入選。以上4位可以說是長期從事專業研究,持續創作出優秀科普作品的科普作家代表。
162種譯著的譯者共有222位,其中王鳴陽、吳忠超各有3種翻譯作品入選(見表2),吳忠超翻譯的作品全部是霍金的。孫亞飛有兩種譯著分別獲得第十二和第十五屆推薦圖書,最新原創作品《元素與人類文明》(商務印書館2021年版)在第十七屆評選中獲獎。
2.出版機構
科普類圖書平均每屆獲獎和推薦的總數在17種左右,每屆入選的圖書數量與出版機構數量相差不大,特定出版社單屆入選數量最多是4種(見圖2)。縱向對比顯示,各出版機構入選圖書數量相差很大,91家出版機構中有47家都僅有一種圖書入選。
入選圖書數量排名前十位的出版機構至少有8種圖書入選,共11家(見表3)。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入選25種,其中翻譯作品17種、本土原創作品8種,共有11屆入選,入選總數和次數都最多。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也有11屆入選。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獲獎數量最多,共有9屆入選。
可以看出,出版機構的分布總體比較分散,在評審中組委會盡量避免入選圖書特別集中于某幾家出版機構,但在入選次數和入選數量較多的出版機構中,還是表現出了一定的集中。說明這些出版機構推薦的作品確實優秀,在當屆的評選中脫穎而出。也說明各出版社的實力不均等,出版科普圖書的質量參差不齊。
(三)學科和主題分析
按中圖分類號對應的大類劃分學科類別,本文對部分涉及心理學、自然科學史、科學家傳記、文學作品的科學內容解讀、自然攝影等圖書,依據內容修訂了原分類,分入自然科學學科。一種圖書有兩類分類號的,取自然科學相關分類。
1.學科類別
針對2015和2016年中國科普圖書出版銷售的分析發現醫藥、衛生,工業技術,生物科學,農業科學及文化、科學、教育、體育等學科是科學普及的主要陣地[16-17]。“文津圖書獎”參評圖書數量眾多,涉及學科類別廣泛,受出版基數的影響,入選科普圖書的學科分布也不均衡。其科普類圖書分別屬于17個一級學科,主要有生物科學,醫藥、衛生,工業技術等,但自然科學總論類的圖書也占有很大比例(見表4)。
有兩種以上作品的學科中,文化、科學、教育、體育類,環境科學、安全科學類,農業科學類,經濟類和哲學、宗教類的圖書翻譯作品比例都超過了70%。除環境科學、安全科學類外,其余學科翻譯作品和本土原創作品數量基本持平。環境科學、安全科學類比較特殊,有10種圖書,涉及環境科學基礎理論,環境污染與防治,環境與氣象、生物、社會等多個方面,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但全部是翻譯作品,原著國分別為美國、英國和瑞士。這或許與發達國家較早關注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問題,在該學科領域積累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并且當屆該領域參評的翻譯圖書質量很高有一定關系。
2.創作主題
“文津圖書獎”科普圖書的創作主題廣泛。對主題詞進行分析顯示,本土原創作品和翻譯作品共同的創作主題以生命科學相關領域的最多,包括動物、植物、基因技術、生物多樣性和進化等多個主題;另外還有科學技術發展史、數學、醫學、物理學、科學家傳記等(見圖3)。
本土原創作品與翻譯作品的創作方向也各有特點。有不少本土原創作品注重介紹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并融合了歷史、社會和傳統文化。比如介紹中國古代星官體系的《星空帝國:中國古代星宿揭秘》(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年版)將天文知識融合了歷史典故、詩詞歌賦、書畫碑拓等中國文化元素;《遇見最美的本草:一位臨床醫生的中藥札記》(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年版)以中藥為主線,介紹藥理醫理、博物知識、傳說故事、處世體驗和人生哲理;《草木緣情: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世界》(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和《〈詩經〉的科學解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則充分挖掘文學經典,對經典文學作品中的植物、動物和自然現象進行科學的解讀。
翻譯作品的創作主題則更突出近現代科學發展前沿,如《果殼中的宇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版)、《腦機穿越:腦機接口改變人類未來人工智能》(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詩》(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破天機:基因編輯的驚人力量》(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年版),涉及宇宙學、人工智能、流行性傳染病、基因工程等。有的作品探討科技發展對社會、環境產生的影響,如《網民的狂歡:關于互聯網弊端的反思》(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版)和《難以忽視的真相》(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版);有的涉及科學倫理等問題,如《怎樣當一名科學家:科學研究中的負責行為》(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和《科學家的不端行為:捏造·篡改·剽竊》(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四)讀者評價分析
圖書是給人讀的,“文津圖書獎”強調公眾視角,力推大眾精品,其評選也偏向于更有公眾閱讀意義的作品,非常重視圖書的可讀性和普及性[15]。通過圖書評分可以看出讀者愛看什么書,認可什么書。統計“文津圖書獎”科普類圖書的豆瓣讀書評分數據(2022年5月11日統計),共得到253種圖書(23種因評價人數不足而沒有分數)的評分和評分人數,其中原創作品96種,翻譯作品157種,圖書得分在5.6—9.6之間。圖4顯示,大部分圖書的得分都在7—9分,占86.95%。獲得9分以上高分的圖書比例較低,占7.51%。翻譯作品與本土原創作品獲得7分以上的比例分別為93.63%和95.83%。得9分以上的翻譯作品有13種,占翻譯作品總數的8.28%,得9分以上的本土原創作品有6種,約占本土原創作品的6.25%。在7分以下分數段的14種圖書,翻譯作品有10種,本土原創作品有4種,各自的占比為6.37%和4.17%。說明“文津圖書獎”科普類圖書總體受到讀者認可,本土原創與翻譯作品之間沒有明顯差異。
評分人數多少反映了圖書的熱度和影響力。本文分析豆瓣讀書平臺獲得的相關數據有一定局限,但從該統計數據依然顯示出一定的差異:有的圖書獲得上萬人的評價,有些圖書僅有十幾個人打分,還有的圖書無人評價。圖5顯示,“文津圖書獎”大部分科普圖書的評分人數在500以內,占64.04%,其中一半圖書不足100人評分。僅有不到10%的圖書評分人數超過5000人。與本土原創作品相比,翻譯作品評分人數在100人以下的比例較低,在501—1000人的比例較高,其余評分人數段的差異不大。
評分體現了讀者主觀感受,熱度高的書不一定都得高分,得分高的書也不一定受到足夠關注。隨著評分人數持續增加,得分也在動態變化。獲得10000人以上評分的圖書有12種,包括5種本土原創和7種譯著。其中2種得7.1—8分,7種得到8.1—9分,3種得9.1—10分。熱度最高的圖書是第十屆獲獎作品《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當前評分人數超過17萬,得分9.1分。這部融合了多學科領域講述人類發展史的作品在圖書銷售網站的評論數量也相當高,目前依然在熱銷榜名列前茅。
在得分9.1—10分的圖書中,不足100人評分的有11種,101—500人評分的有3種,501—1000人評分的有2種,10000人以上評分的有3種。得分最高的是第十七屆推薦圖書《歡樂數學:一本充滿“爛插畫”的快樂數學啟蒙書》(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年版),為9.6分。但由于是2021年的新書,目前評分人數還不足100人。
四、對科普類圖書評選及創作出版工作的啟示
“文津圖書獎”科普類圖書質量較高,創作主題豐富,覆蓋學科廣泛,總體上受到讀者的認可和好評,評選過程把控了出版機構和作者重復入選的作品數量,擴大參評出版社和作者的范圍。但其翻譯作品比例偏高,學科領域分布不夠均衡,個別學科領域缺乏高質量的本土原創作品。雖然評獎展示的只是一小部分,但也能映射當前國內已出版的科普圖書的特點,啟示我們在科普圖書評選和創作出版工作中需要關注的一些問題。
對于科普圖書評選,首先應研究和明確科普圖書劃分標準。隨著越來越多的科普作品涉及社會、人文、藝術等領域融合,在涉及跨界圖書的科普圖書評選中,可以明確劃分標準,統計爭議圖書的主題、創作形式、內容特點、創作目的等形成判別標準,提高評選工作效率,也能為書目研究和圖書評價提供實際的參考。其次,注重讀者反饋評價,研究建立科普圖書評價體系。獲得反饋和建議對完善評獎非常重要。以“文津圖書獎”為例,如在官方平臺增加讀者閱讀評價功能,既能獲得準確度高的評價數據,又提供了圖書館與讀者間溝通的途徑,還能為科普圖書出版、閱讀推廣和館藏選書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再其次,完善當前科普圖書評價方法,形成多層級指標,為科普圖書全面畫像,還可以應用于科普圖書的評選評獎、項目資助驗收、出版和市場分析等不同場景。
對于科普圖書創作和出版,一方面需要擴大創作者和出版機構的隊伍、提升作品專業性和普及性,激發作者和出版機構的熱情,培養更多科研人員、科普作家并鼓勵科研機構參與科普創作,挖掘創作主題,提升科普創作深度,針對不同年齡和知識水平的讀者,推出多學科領域的科普精品。另一方面應挖掘本土原創科普圖書的特點,全面提升原創作品競爭力。既要了解本土原創科普圖書與譯著的差異,擴展本土原創科普作品學科知識體系,擴大創作范圍,更要挖掘自己的特色,確立作品定位,收獲讀者群體。
參考文獻
[1] 2019年全國各類科普活動共計11.49億人次參加[EB/OL].(2020-12-24)[2022-05-22]. 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20-12/24/c_1126903530.htm.
[2]科技部發布2020年度全國科普統計數據[EB/OL].(2021-11-24)[2021-12-16]. https://www.sohu.com/a/503250284_120046935.
[3]趙春輝. 基于出版視角的國內好書榜書目分析及啟示[J].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7(4):39-43.
[4]趙發珍,劉青華. 圖書館科普閱讀書目推薦:現狀、模式與策略[J]. 圖書館學研究,2020(2):93-101.
[5]姚音. 基于圖書獎評選的公共圖書館采訪創新研究[J]. 新世紀圖書館,2016(9):36-40.
[6]李葉,馬俊鋒,高宏斌. 我國科普圖書評獎活動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 出版發行研究,2019,(2):27-31.
[7]陳珂珂,王新. 科普圖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及應用[J]. 科普研究,2015,10(5):38-43.
[8]王新,王海蕓,陶曉麗. 科普圖書類項目評價指標體系及應用研究[J]. 科技傳播,2015,7(13):96-98+178.
[9]文津圖書獎章程[EB/OL]. [2021-12-16]. http://wenjin.nlc.cn/static/file/wj/wjzc.pdf.
[10]金龍. 一本書的圖書館之旅 [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11]劉穎. 圖書館閱讀推廣品牌化運作研究——以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為例[J]. 蘭臺內外,2020(11):53-54.
[12]孫婠,孟化. 從“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看圖書館推動大眾閱讀新方式[J].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4(4):47-49.
[13]裴要坤. 面向公共圖書館科普閱讀推廣的推薦書目調研分析[D].河北大學,2019.
[14]馬俊鋒,高宏斌. 數字時代科普圖書的界定分類及統計研究概況[J]. 科普研究,2017,12(5):43-49+57+108-109.
[15]莊建,楊虛杰. 擯棄小眾讀物強調公眾視覺[J]. 國家圖書館學刊,2006(2):88-89.
[16]高宏斌,馬俊鋒. 中國科普圖書出版與銷售情況管窺——以2015年出版科普圖書為例[J]. 科普研究,2018,13(6):66-75+111-112.
[17]高宏斌,馬俊鋒,曹金.科普圖書出版與銷售統計報告2018 [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
(編輯 / 齊 ?鈺)
A Bibliographic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Award-Winning Popular Science Books in “Wenjin Book Award”
Xu Bingbing1 ? ?Ma Qiang2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1
(Bureau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864)2
Abstract:The article focuses on award-winning popular science books in the “Wenjin Book Award”,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original works and translated works throug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publication information,subject distribution and readers’ evaluation. On one hand,it is found that award-wining popular science books are rich in themes and cover a wide range of subject areas. On the other hand,there is also a high proportion of translated works in the “Wenjin Book Award”. In this regard,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selection of popular science books should be studied to clarify the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popular science books. What’s more,evaluating readers’ feedbacks and establishing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popular science books are crucial. For the cre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popular science books,there is a need to expand the pool of creators and publishers,enhance the professionalism and popularity of the works,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original science books,and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original science works in general.
Keywords: bibliographic analysis;book evaluation;Wenjin Book Award;popular science books
CLC Numbers:G239.2 ? ? ?Document Code:A ? ? ?DOI:10.19957/j.cnki.kpczpl.202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