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振動訓練(Whole-body vibration training,WBV)是一種神經肌肉訓練方法,主要包含振動頻率、振動強度和振動方式三個參數調控。訓練過程中訓練者站立、坐或半蹲在振動平臺上,平臺通過對人體施加振動波(通常使用5~60 Hz頻率),刺激肌肉紡錘體和α運動神經元等感受器,使神經系統、肌肉-骨骼系統以及心血管系統產生適應性反應進而提高部分身體功能
。早在1965年,Hagbarth等
就發現機械振動刺激會引起肌腹和肌腱的收縮性反應,并推廣應用成為運動員訓練的常用方法。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發現WBV還與骨密度、肌肉力量、平衡能力、步行速度、代謝和激素水平等生理參數有關
,當軀體進行WBV時,可激活骨骼肌肉、調動神經反射通路、增加機體合成激素分泌
,近年來WBV已單獨或與其他干預措施聯合應用于兒童,特別是運動障礙兒童康復,然而支持這種方法的證據有限。本文針對國內外研究現狀,主要介紹了WBV在兒童康復中的作用及作用機制,以期為WBV相關研究與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從先前數學競賽中體現出來的有關圖論的知識點觀察到,由于比賽中題目的數據相對較多,所以,如果單純依靠人工計算的方式來計算數據,這就會使出現的問題越來越復雜,因此,這就必須應用計算機技術的方式,方便高效的處理,提高這些復雜數據的解決能力,讓學生能更輕松的學習知識,同時提高學習興趣。可以引入軟件教學的方式進行解決,避免物力、人力的浪費。而在引入教學軟件時,只需要運用一些簡單、基礎、易懂的軟件就行,比如Excel表格等,就不需要額外去學難度較大的軟件,反而增加學習的困難。
1
1
對骨骼的影響
等
對40名腦癱患者(
-
)進行了為期20周的
,發現受試者全身骨礦含量與骨密度顯著增加,一項對唐氏綜合征兒童進行的隨機對照試驗也得到了相似結論
。
發現肥胖兒童接受
后骨硬化蛋白水平降低,這表明
與骨反射有關,對骨細胞有直接影響。肖慶群等
研究證明
可改善骨質疏松大鼠股骨生物力學性能,提高其
3
蛋白表達,也為研究結果提供了實驗室參考數據。
等
認為
可抑制特發性脊柱側彎女孩脊柱側彎的進展,且在月經初潮開始前效果更顯著。
等
觀察到
對皮質和骨小梁參數的不確定影響。不同的,
?
等
對24名Ⅰ、Ⅳ型活動受限的成骨不全癥兒童進行了5個月的研究,發現訓練后
組和對照組骨密度沒有差異。康復兒童主動活動受到不同程度限制,通常存在骨骼健康狀況不佳的情況,如中重度腦癱兒童低骨密度發病率為77
,9歲以上高達86
,低骨密度增加骨折風險,據統計在非臥床狀態下腦癱兒童的脆性骨折患病率接近50
。
能夠增加骨量的潛在機制可能與兩方面有關:①機械力恒定理論,即骨骼的強壯源于適應肌肉施加的機械力
,骨骼獲得壓縮載荷后受到應力性沖擊,從而刺激骨密度增加
;②
的機械刺激對骨細胞產生了影響,如提高
信號通路蛋白表達
。骨組織機械力減弱甚至骨廢用會導致骨密度、骨形態、骨量等的改變,而
對骨骼的作用主要體現就在于增加骨密度,減少骨量流失,且
便于調整骨骼受力大小,在增加骨骼承受載荷、提供成骨刺激的同時,將運動訓練帶來的骨折風險最小化
,眾多研究證明使用
提供低幅度、高頻率的負荷可有效治療骨質疏松癥
。基于這些,
成為改善康復兒童骨骼狀況的選擇。
1
2
對骨骼肌的影響
等
觀察到經過20周的
后,腦癱兒童在軀干和下肢均顯示出瘦體重增加,同時大腿部肌肉面積增加了20
。
等
發現唐氏綜合癥兒童在干預12周后,物理治療結合
組較物理治療組的下肢肌力改善更顯著,但體重指數無改變的結果提示
對身體成分未產生明顯影響。
等
報道6個月的干預階段中,肌營養不良癥患兒下肢肌力保持不變或有所改善,停用
后出現惡化,支持了全身低強度振動(
)有可能改善肌營養不良癥患兒肌肉收縮性的概念。有學者
觀察到
聯合常規理療干預后痙攣型雙癱兒童髖伸肌和右踝跖屈肌改良
量表結果均下降,肌肉激活增加;另一項研究中
對抗癌治療中的患兒膝蓋伸肌力量和主動踝背屈運動范圍也表現出積極影響
,這兩項研究都顯示
帶來的影響集中于下肢,可能由于
對振動平臺附近的骨骼肌組織和骨骼的影響更明顯。雖然臨床應用中對存在肌肉病變或肌肉受損的兒童使用
是否會進一步損害病變肌肉存在顧慮,但
增強肌肉力量已成共識
。康復兒童由于種種缺陷或障礙而活動減少
,這導致肌力、肌張力改變、增加肥胖患病率。從眾多實驗和臨床研究看,
對受試者肌肉力量、肌肉體積和柔韌性有穩定或積極作用。其作用機制考慮與
產生的機械振動波刺激肌肉的本體感受器,引起肌梭初級傳入神經纖維末梢的興奮性增強,同時振動中高閾值的運動單位與低閾值的運動單位幾乎同時激活
,從而募集更多的運動單位參與活動,增大肌肉力量的同時提高對Ⅱ型肌纖維的訓練效果,導致肌肉爆發力和肌肉體積增加
。另一方面
可以增加肌肉收縮時間進而增加下肢血液灌注量,血液中含有骨骼肌生長的多種營養,有可能對骨骼肌的發育帶來積極影響。
1
3
對平衡的影響
等
發現14名痙攣型腦癱兒童進行4周
干預后,小兒平衡量表分數表現出顯著改善。贠國俊等
發現2~4 歲痙攣型偏癱兒童接受常規康復結合
治療后足底壓力和足底支持面積增加指數明顯大于常規康復治療組,平衡能力改善更明顯。
等
比較核心肌肉訓練及
對身體穩定性的影響,發現
較核心肌肉訓練在改善痙攣型腦癱兒童姿勢控制方面作用更顯著。
等
比較了不同
頻率的即時效應,認為18
較12
、26
對促進腦癱兒童行走和平衡能力更有效。一項對成骨不全癥兒童的研究中,
組和常規物理訓練組干預結果在平衡變量上未表現出明顯差異
。兒童平衡能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靜態平衡、動態平衡和功能平衡。中樞神經系統通過整合處理由本體感覺、視覺和前庭覺發出的信息,對骨骼肌肉系統進行控制完成平衡調控
。平衡能力不足不但會引起跌倒、影響日常生活,長期發展還導致關節痙攣畸形、關節功能喪失,嚴重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
。人體平衡的維持依賴于感覺輸入,患兒在
干預后多表現出身體穩定性增加,平衡能力改善,其作用機制可能與
激活肌梭的感受器,增強腓骨長肌的神經肌肉反應能力
,增加本體感覺功能有關(如關節位置覺提高),另外
改善肌肉力量、神經肌肉協調性,提高關節穩定性的作用也應考慮在內。
1
4
對活動能力的影響
等
將家庭
與密集住院治療相結合,12個月后38例患有
型或
型脊髓性肌萎縮兒童的總運動功能測量及
功能移動量表總分顯著提高,活動能力改善,但隨訪時的這些變化都不顯著,其長期臨床效果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而
等
對進行性共濟失調兒童的研究隨訪中發現干預后運動功能的改善效果得以保持,同時非進行性共濟失調兒童顯示出進一步的改善,這與疾病的自然發展有關。
等
通過
分析發現極速短時振動訓練可降低腦癱患兒反射興奮性、痙攣和協調能力缺陷。
等
發現20周的
干預治療對腦癱兒童的行走耐力產生的有益影響與年齡和總運動功能分類系統水平的相關性不大。對痙攣型腦癱患兒,較常規康復治療,治療上結合
后,在站立、走跑跳、 姿勢控制、移動能力及步行速度改善方面效果更佳
,更有利于改善痙攣程度,提高運動能力
。
等
證實高振幅
較低振幅對踝關節關節運動范圍有更明顯改善。
等
研究了四種不同頻率
持續時間的單次
對慢性脊髓損傷者步行速度的影響,結果無顯著改變。
等
也發現干預后肌營養不良癥兒童6
步行試驗沒有顯著變化。多數研究表明,
可以減少兒童痙攣狀態,改善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的姿勢控制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祻蛢和幕顒幽芰εc身體健康、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更少依賴他人及輔助設備從長遠來看也將減少經濟壓力。
減輕痙攣的潛在機制可能與直接肌肉振動類似:①
帶來的快速肌肉收縮舒張可激活核心肌群,從而增強肌力、提高核心穩定性、緩解肢體痙攣
;②與中樞抑制有關。振動訓練通過激活肌梭和
傳入纖維來抑制單突觸反射,改善運動神經與肌肉之間的協調性(如降低拮抗肌活動,加強主動肌活動)
,并通過振動肌肉介導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靈敏性。而步行功能的改善,可能與促進下肢關節的本體感覺(關節位置覺和運動覺)有關,這在步態控制中尤為重要
。
李夏[16]針對真空碳熱還原法提鋅進行了研究。先采用真空碳熱還原法提取鋅,得到含鋅、氯化鈉、氯化鉀及部分微量金屬的冷凝物;再經過水洗去除冷凝物中的氯化鈉、氯化鉀;隨后采用真空蒸餾法去除鉛、鋁等微量金屬元素,得到含碳和鋅的成分,利用熔析法去除碳,得到鋅;最后,真空控氧法得到納米氧化鋅。該方法較為新穎,但真空碳還原的要求較高,難以實現工業化生產。
的最大特點是無需患者進行主動的高負荷練習也可達到有效康復效果,對不便參加常規力量訓練的康復兒童來說是一種理想的訓練形式
。
依從性相對較高,且工具的便攜性和易用性使其無需治療師,適合日常使用,大大減輕康復過程中的經濟與時間成本,是一種潛力巨大的的兒童康復工具。
產生作用的骨骼、肌肉系統并不是獨立的,他們之間存在復雜聯系。脂肪組織產生的靜態負荷和肌肉組織產生的動態負荷都會在骨骼中產生張力,從而幫助骨的形成
。身體成分會影響施加在骨骼上的機械力,肌肉力量的改善、瘦體重增加會增強肌肉控制能力、提高核心穩定性。這些骨骼及骨骼肌的變化會對平衡和步態產生影響,從而提高活動能力。諸多功能的改善將骨折、脫位和運動過度對兒童的損害降到最低。
安全性方面,
是一種無創治療方法。本綜述中納入的大多數研究顯示
對康復兒童諸多功能改善有積極影響,且沒有觀察到嚴重的不良事件。本綜述涵蓋的大多數研究未報告
中出現使用困難、肌肉疼痛、筋肉痙攣、跌倒、骨折或其他嚴重不良事件,這種治療方式耐受性良好,被認為對無原發性骨形成缺陷的兒童是有效和安全的。除此之外,
等
對腦癱兒童的研究中報告了干預后患兒總體生活質量改善。
等
發現
具有抗抑郁效果,且依從性較好。
?
等
發現
組中兩名肌肉最虛弱的兒童發生意外骨折,不鼓勵成骨不全癥兒童使用
,但同時也表明,他們的設計不足以得出成骨不全癥兒童使用
不是有效和安全的結論。
等
認為現有證據往往質量很低,不能支持臨床實踐。
黨的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集中體現了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的豐碩成果,在理論和實踐上實現了新的突破,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世界意義。
目前針對兒童的
研究的隨機對照研究數量仍不豐富,且普遍樣本量少、持續時間短(<6個月)。較多研究將
添加到傳統訓練中,因此不易量化出
的單獨效果,雖然證明作為常規理療的輔助治療,
所獲得的益處是顯著的,但干預引起的變量源頭模糊,更無法確認哪種訓練方法會產生更大的影響,顯然不足以制定和實施臨床實踐指南。另一方面,諸多研究報告關注即刻效果,但在隨訪中對受試兒童產生的影響多未涉及,是否會帶來長期的臨床益處也是值得探討的。在總結中還發現現有研究報告不具有一致性,如
的基本振動參數不一致(振動頻率、振幅、振動加速度及持續時間等),或術語不一致( 振幅、峰間振幅、對峰間位移等),這些在研究報告中報告不準確甚至完全省略,無疑會影響研究的可比性與可復制性,最終造成關鍵見解難以形成。確保報告一致性的常見方式是堅持標準化報告,已有學者做出研究,如
等
設計了德爾菲共識,依據專家小組的評分建立了一份共識率達94
6
的清單,包含了40個在
研究中被判斷為較重要的報告內容,以期作為更新
研究報告指南的基礎,保證
報告質量,促進
研究設計。未來仍需要數量更多、樣本量更大、持續時間更長的前瞻性研究來明確
的潛在益處。從臨床角度來看,為了更有效的使用
,研究在堅持標準化報告的基礎上應側重于探索最適參數設置。在關注即刻效果的同時,也應該追蹤持續效果,盡可能詳細報道訓練中的不良事件和副作用同樣應得到重視。
[1]
,
1976,39(8):729-741
[2]
,
(
)
1966,2(2):201-203
[3]
-
,
-
'
2020,18(5):471-479
[4]
,
,
,
-
-
-
[
]
2006,20(1):124-129
[5] 譚景旺,吳雪萍
全身振動訓練對老年人下肢功能和慢性疾病影響的研究與進展[
]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7,21(8):1288-1293
[6]
,
,
,
-
,
2016,3(3):22518
[7]
-
,
-
,
-
,
-
:
2016,27(1):181-191
[8]
,
,
,
2019,108(3):502-513
[9] 肖慶群,鄭印渝,王亮
全身振動訓練對骨質疏松大鼠股骨生物力學與
3
蛋白表達的影響[
]
醫用生物力學,2021,36(3):453-458
[10]
,
,
,
-
-
2017,17(4):259-267
[11]
,
,
,
-
,
-
:
2017,55(6):875-883
[12]
?
,
,
,
2017,102(8):2734-2743
[13]李高峰,叢燕,周大偉等
全身振動刺激在腦性癱瘓患者臨床康復中的應用[
]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6,38(5):4-6
[14]
,
,
,
-
-
2015,30(3):575-583
[15]鄭大軍,王清,馬力
生長期振動干預有助增加大鼠峰值骨量[
]
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20,39(9):4249-4254
9
[16]
,
,
,
2021,144(3):115802
[17]
,
-
,
-
:
-
(
)
2018,97(34):
11918
[18]李邗峻,徐道明,吳文忠,等
全身振動訓練結合雷火灸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腰背痛的臨床觀察[
]
中國骨質疏松雜志, 2019(10):1445-1449
[19]林創鑫,林惠玲
高鈣脫脂牛奶結合全身振動訓練對絕經后婦女骨量丟失的影響[
]
當代醫學, 2020,26(21): 106-108
[20]
[
]
2016, 5(4):1-8
[21]
,
,
,
-
,
-
:
2017,55(6):875-883
[22]
,
,
,
-
-
,
,
2018,19(11):1292-1300
[23]
,
,
,
-
:
2018;30(4):341-349
[24]鄧桂勇,王震,薛文忠
全身振動訓練對神經肌肉功能的影響[
]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1,41(2):89-92
[25]
-
,
,
,
-
-
:
2018,18(1):250
[26]
,
,
.
[
].
,1996,30(1):27-31.
[27]楊德洪,吳雪萍,聞一鳴,孟杰
坐位低頻全身振動訓練對老年下肢殘疾者肌肉力量及行走能力的影響[
]
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8,17(5):339-342
[28]
,
,
,
-
,
,
:
2020,16(3):249-257
[29]贠國俊,梁顯榮,王景剛,等
全身振動訓練對痙攣型偏癱兒童運動功能影響的臨床研究[
]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20, 28(7):4-6
[30]
,
,
:
2019,14(4):350-356
[31]
,
,
-
:
2019,15(4):597-602
[32]王軍,郎永斌,杜江華,等
懸吊運動訓練對痙攣型腦癱兒童運動及平衡功能的影響[
]
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8, 20(6):5-8
[33]趙盼超,梁曉,張子華,等
運動及康復訓練改善兒童平衡功能的
綜述[
]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21, 27(5):10-12
[34]劉俏,扈盛,李永杰,等
全身振動訓練對慢性踝關節不穩影響的
分析[
]
中國康復,2020,35(10):535-540
[35]
,
,
,
-
2018,5:2329048
18780477
[36]
,
,
,
,
-
:
-
ü
:
2019,231(6):304-312
[37]
,
,
:
[
]
, 2018,14(11):1607-1625
[38]
,
,
,
:
2020,2(3):100068
[39]嚴善鐘,金娟,陳世動,張嬋,余波
全身振動訓練對痙攣型腦癱患兒20例步行速度及粗大運動功能影響研究[
]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21,36(1):33-37
[40]李鑫,余禮梅,龍耀斌
全身振動訓練結合束腹帶對痙攣型腦性癱瘓運動能力的影響[
]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20,28(11):1294-1297
[41]
,
,
-
:
(
,
)
2020,80(12):105170
[42]
,
,
,
-
2018,15(3):684-696
[43]
,
,
?
-
-
:
-
2015,358(1-2):31-37
[44]彭康龍,梁顯榮,曹建國,等
全身振動治療改善腦癱患者步行能力的
分析[
]
中國康復,2017,32(5):365-369
[45]
,
,
,
:
-
-
2016,8(11):1083-1089
[46]
,
,
,
:
,
-
2018,27(5):645-662
[47]
,
,
?
,
:
2019,23(3):196-211
[48]
,
,
-
,
-
-
2020,15(7):
0235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