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新偉

王嶺 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轉型與政府職能的轉變,傳統的政府壟斷型供水機制無法滿足日益提升的供水質量要求,推進城市供水市場化改革逐漸成為提升城市供水效率、創新政府管理模式的關鍵舉措。 《中國城市供水行業市場化改革的效果評價與管制政策創新研究》一書基于國家高質量發展戰略指導,從政府職能轉變角度,針對我國城市供水行業的市場化改革進行深入研究,明確了目前存在的改革困境和管制問題,并結合城市供水改革評價結果,提出了管制政策創新的有效路徑,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全書共分為八個章節:第一章從城市供水的基本概念出發,針對其傳統管理體制的局限性進行分析,并且基于市場化改革機制,探討了相應的理論基礎以及現實背景;第二章聚焦改革成效,系統梳理了城市供水市場化改革的發展歷程,并從投資、建設、生產、供應等角度闡述了市場化改革的實踐成效,明確了當前的產權結構劃分;第三章圍繞供水改革的負面效果,全面分析了目前承諾缺失、溢價收購等市場化改革的典型問題,并針對問題形成的根源進行深入探究;第四章以管理體制為研究對象,在梳理整體變遷過程基礎上剖析其中存在的問題;第五章至第七章重點闡述城市供水市場化改革在產權結構、價格管制以及供水質量等方面取得的實際效果;第八章落腳于實踐層面,提出城市供水改革的管制政策創新路徑。
參閱該書可知,城市供水作為準公共產品,既是滿足人民生產生活用水需求的公益產品,也是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人力進行設施維護和水源凈化的經濟商品。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人口和用水需求日益攀升,加劇了城市供水系統的負擔;同時,作為一個投資回報周期長的行業,城市供水在單一化的政府管制體制下逐漸面臨供水效率、管理效率低下等問題。 為此,深入推進城市供水行業市場化改革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提升供水企業運營效率。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供水行業都處于政府集中管制中,按照社會公益事業屬性加以管理,形成了高度統一的政府壟斷管理模式。 供水企業無須承擔任何風險,也缺乏提升服務水平和改善運營模式的外部動力,從而使得城市供水行業長期處于停滯狀態,管理模式僵化、運行效率較低。 因此,隨著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不斷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被提上日程。 政府必須主動變革管理體制,引入市場化競爭機制,將供水管理權限更多地下放給企業,借助市場機制激發企業經營動力,切實優化供水服務方式,提升運營效率和供水質量。 第二,拓寬融資渠道。 在計劃經濟體制中,城市供水行業始終處于政府直接管理下,通過財政撥款來支撐供水行業的生產供應等活動,資金來源單一,不僅限制了供水領域的發展活力,使得政府壟斷性日益增強,而且直接加劇了政府的財政負擔,進而制約了城市其他經濟領域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不利于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面對著日益增加的財政負擔,政府必須切實引進市場化管理機制,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到城市供水行業中,拓寬其融資渠道,實現政府財政撥款向市場化運營的轉變,為城市供水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來源。
基于上述分析,我國城市供水市場化改革勢在必行。 城市供水機構應切實發揮服務職能,制定完善的市場化改革政策和配套措施,協調企業主體和政府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構建起高效科學的供水管理機制,以較低成本實現公眾利益的最大化,具體來說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明確政府定位,界定改革目標。 地方政府需明確自身的職能定位,以保障人民利益為根本宗旨與核心目標,將滿足公眾服務需求作為供水市場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科學制定市場化改革的政策措施;同時,政府應建立良好的市場化管理制度,嚴格城市供水市場的準入與退出機制,根據特許經營的管理范疇,明確規定各投資方所應具備的投資實力、技術水平等,并從產品質量出發,全方位監督管理城市供水的投資、建設、運營等各環節,為城市供水市場化機制有效運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政策保障。 此外,在市場化改革目標上,地方政府需堅持效率與公平原則,既要保證供水資源的保值增值,切勿盲目引進資本,也要加強技術與管理人才的引進,提升城市供水市場化管理水平。 其次,完善管理機制,提高市場競爭效率。 在供水管理市場化改革中,政府以公眾服務為根本目標,通過出臺優惠政策和相關法規,調節供水市場資源配置,提升社會公眾福利水平,維護供水市場化機制的穩定發展。 而企業則以盈利為主要目標,在政府監管下合理經營,切實提升供水運營效率。 但政府制定的政策往往無法完全兼顧各方利益,勢必會出現供水企業的政策性利益損失,對此需要建立完善的補償機制,為企業提供一定的經濟補償或者政策優惠,實現市場管理公平與效率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