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穎然
(廣東理行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廣東 佛山 528200)
隨著浙江省以污水“應截盡截、應處盡處”為目標,在全域推行工業園區“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工作以來,有效促進了企業環保責任的落實,提升了園區的環境治理水平提升,推動了水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從源頭控制污水向環境水體直排,是江河水質治理最有效的工程措施,也是其他技術措施的前提[1]。為了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努力推動“十四五”期間實現水環境質量大提升,根據佛山市和南海區對各重點工業園區“污水零直排區”的建設任務要求,南海區各鎮街積極開展工業園“污水零直排區”建設。
圍繞“管網全覆蓋、雨污全分流、污水全收集、處理全達標”的目標,在各區重點工業園區的排水單元(包括但不限于工業、企事業單位、宿舍、商鋪以及餐飲、賓館、洗浴、洗車、機動車維修、商場、市場、物流基地等服務業)開展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雨水分類收集、分質處理。
2.1.1 企業排查
通過地上排查和地下排查兩種手段相結合,對園區內產生各類污廢水的工業企業、員工集中生活區,開展系統、全面的“地毯式”摸查工作,并形成《排水單元/單位基本情況表》和《雨污分流管網整改通知單》。
地上排查:通過收集資料、人員訪談、現場調查等手段,了解企業的行業類型、生產規模、生產工藝、勞動定員、用水量、污廢水的產排量及去向、污廢水收集處理措施及運行情況、排污許可、排水許可、排污(水)口的設置分布等情況。
地下排查:委托有資質的物探工程單位,通過專業技術手段(電磁感應法、管網聲納檢測技術、管道潛望鏡QV檢測技術、管道CCTV檢測技術等)對廠區內雨、污、廢管線進行檢測和評估[2],查清廠區內雨水、污水、廢水管網的材質和分流情況,各類水收集處理情況,排放口、檢查井設置情況,繪制、更新廠區室內外排水系統平面布局圖,根據排查結果整理問題清單,下發《雨污分流管網整改通知單》。排查的典型問題匯總如圖1~下頁圖10所示。
2.1.2 園區排查
工業園區主要排查市政雨、污管網的現狀情況,根據排查的結果進行修復、整改。查明工業園區的基本信息,包括管理機構、地址信息、占地面積、主要行業類型、人口、供水量、工業企業數量、涉水工業企業數量等,查明園區排水體系情況,包括是否覆蓋污水管網、依托城鎮污水處理廠、工業廢水集中處理廠或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名稱、園區內雨水、污水分流及建設狀況等,形成《工業園區基本情況表》。
工業園區的排查由所在鎮(街道)或園區管委會委托第三方技術單位運用現代的工程物探技術和數字化測繪技術,對園區范圍內現有的地下管網及附屬構建物進行檢測和評估,記錄現狀管網的管徑、材質、流向、接入點屬性、排水種類等基本信息,現狀管網的運行水位、水流性質(雨水、污水、合流、工廢)、淤泥與堵塞情況等運行信息,現狀管內的病害(包括結構性缺陷與功能性缺陷)信息,并繪制現狀排水平面圖、現狀管網病害圖,整理排查問題清單。
2.1.3 入河排污口排查
按照園區沿線周邊管網建設情況,嚴格對照《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排水口、管道及檢查井治理技術指南(試行)》進行規范的排查和分類。重點查明工業園區入河排污(水)口類型、設置單位、設置時間、排水量、排入水體、所在位置、入河方式、排放方式等,關注排污(水)口是否存在異常排污,雨水口是否存在晴天排水、雨天溢流等非正常排水現象,形成《入河排污(水)口基本情況表》。
2.2.1 企業新建、存在問題整改的要點
1)各類管材、設施的材質要求。為確保“污水零直排”工程的實施效果,要求企業污水管網應采用PE管,雨水管網采用雙壁波紋管以上硬度的管材,雨水明渠應采用鋼筋混凝土澆筑或不銹鋼板包邊[3]。
2)雨污廢水收集和治理設施的設置。雨水收集池、化糞池、隔油隔渣池等各類污廢水收集治理設施應采用鋼筋混凝土澆筑或玻璃鋼等一體化設施。尤其是涉水類工業企業建議配置初期雨水池,通過污水處理池或末端隔油沉淀池后排入污水管網,可有效減少攜帶污染物的初期雨水對周邊水體的影響。
3)各工藝廢水、公用工程排污水、沖洗水、固廢堆場滲濾液、廢氣處理設施的吸收廢液、事故性廢水等廢水產生點需收集并分質處理;工業廢水收集處理達標后需經批準后接入園區污水管網,建筑陽臺(露臺)、員工宿舍等生活區的生活污水收集后接入園區污水管網,建筑物樓頂雨水、地面雨水等收集后接入園區雨水管網。
4)排放口及檢查井的設置。原則上每個企業只設廢水排放口、污水排放口和雨水排放口各1個,“一口一井”設置專門檢查井,并在市政接入口前做好標識牌;若實際情況所限必須設立多個排放口的,必須向園區管委會申報備案并做好標識工作。
2.2.2 園區整改要點
工業園區范圍內市政排水管網的整改資金由鎮(街道)財政專項出資,由市政集團或園區管委會負責。根據第三方物探技術單位核查的結果進行管網建設、修復,原則上市政雨、污水管網應覆蓋園區所有排水單元建筑紅線附近,并分類設置預留檢查井以便接駁,修復、改造園區已建管網,打通斷頭管、修復破損管、糾正錯接管、改造混接管。
南海區以某鎮級工業園為試點,采取制定方案、宣講動員、入戶踏勘、線上線上指導和聯合驗收等多種方式,借鑒浙江省的工作經驗,聘請專業的物探技術隊伍和技術服務單位,邀請相關部門和管委會組織企業動員會,建立園區企業交流群,在實際建設中反復調整技術路線,最終形成符合鎮街工業園的建設規范和整改流程,并逐步在各重點工業園推進“污水零直排區”工作。
工業園區的市政排水系統排查由政府出資,主要排查排水系統的現狀;企業排查包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排查結果最終形成一套表(《工業園區基本情況表》《排水單元/單位基本情況表》《入河排污(水)口基本情況表》),一報告,一張圖,基本情況表內包含存在問題、整改措施、整改時限、責任單位和責任人。
工業園的市政排水系統修復由鎮街或園區管委會負責。根據排查結果,進行市政排水管網修復、整改的設計,通過專家評審后,形成最終施工方案。工業企業委托有資質的勘測單位,根據市、區整治標準,按排查問題清單及企業實際情況制定“一廠一策”整改措施,細化整改措施,明確具體項目表、時間表和責任表,并按照項目化推進,清單化管理[4]。
市政集團或資產管理集團確保財政資金申請落實到位,工業園的市政排水系統通過招投標方式確定施工單位,施工單位根據施工方案進行建設,同時聘請監理單位進行全過程監督,保留施工過程的影像資料。企業根據《排水單元/單位基本情況表》和《雨污分流管網整改通知單》,對廠區內雨污廢的分流和收集處理、排水口設置和水質監測、風險防范等方面進行規范化改造,制定和完善“一廠一策”的管理制度,并辦理排污許可、排水許可手續。
為保障工業園區內排水系統能做到清污分流、雨污分流、管網滿足長期使用的目標,將各級管網及相應設施維修費用等納入財政補助范圍,出臺分類分檔的養護補助文件;制定并完善“一園一策”“一廠一策”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園區管網管理、巡查和日常運行維護,完善各類臺賬記錄;建立環保管理組織架構,各責任部分及排水單元(單位)落實專職人員,負責園區及單元(單位)的排水運維管理工作;建立排水管網信息平臺,園區主管網排查數據全部納入信息平臺,同時在污水、雨水管網關鍵節點以及重要排口安裝在線監控設備,形成一套“智慧管網”;企業排水管網走向圖要求上墻公示,并設置“污水零直排區”資料檔案。同時加強監管,對已完成整改建設的園區實施不定期回頭看和第三方評估,要求限期整改抽查發現的問題,復查不合格的予以通報并重新整改。
工業園區“污水零直排”建設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園區范圍較廣,建設年代久遠,部分企業由于自身經營狀況不佳、廠區土地使用權限等原因,積極性、配合度仍然不高,導致項目初期推進緩慢。
2)早期規劃設計考慮欠周全,部分末端區域市政管網不完善,污水收集和處理在能力上不匹配,導致園區污水收集難度增大。
3)現有污水處理設施匹配不足,隨著經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生活污水產量大,服務范圍雨污分流工程未到位,以致現有污水處理廠超負荷運行。
4)園區管理權屬經多次轉移導致園區市政管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得不到有效管理和維護。
5)人員技術力量配備不足。鎮(街道)或園區管委會作為建設主體,工作人員缺乏專業知識,且專業設備配備不足,無法很好地保證園區和工業企業的整治成效。政府部門作為技術指導單位,人手不足導致現場督查抽查范圍極其有限,無法確保指導到位。
6)資金短缺,排查、整改工作費用較高,初期方案預算未能滿足實際工作需求。
為全面加快開展工業園區“污水零直排”建設工作,加大資金投入,減輕企業負擔調動積極性;完善“一園一策”“一廠一策”的管理制度;加強思想教育,從根本上解決思想認識不到位、工作不配合等問題,提高鎮(街道)部門、園區管委會、企業、設計及施工方的責任意識;加強“污水零直排”工作的培訓,組建專業團隊(包括摸排、設計、施工、驗收過程)負責建設工作,減少或避免工程返工率和后期修補。截污納管和就地處置相結合,降低現有污水處理廠的運行壓力,同時提升大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
2021年南海區以某鎮級工業園作為“污水零直排”工作的試點園區,年底基本完成改造建設,實現工業園區管網全覆蓋、雨污全分流、污水全收集,助力周邊水環境質量的提升。雖然“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工作的實施過程中存在不足之處,但結合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過對方案的不斷優化,總結經驗,嚴抓工程質量,形成行之有效的“污水零直排”實施方案和措施,為今后工業園區“污水零直排”工作的全面推行提供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