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藝術展覽作為美術博物館的傳播媒介,其呈現方式決定展覽效果。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藝術展覽的呈現方式發生了轉變,這也決定了藝術展覽作為美術博物館的展示舞臺其創新性呈現方式的價值有所提升。基于以上,本文通過對美術博物館與藝術展覽的分析,闡釋藝術展覽呈現現狀,探討當今藝術展覽呈現方式的新趨勢,由此創新藝術展覽呈現方式也為觀眾、藝術展覽及美術博物館產生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藝術展覽;展覽呈現方式;美術博物館
一、美術博物館與藝術展覽
(一)美術博物館的宗旨與使命
美術博物館是視覺文化的場所,是為公眾提供知識和作品欣賞的機構。它直觀地向觀眾傳達對可見世界的客觀看法,使之對世界和民族的遺產有所品鑒,以提高其欣賞能力,激發探索精神,促進科學和文化的發展。由此可見,美術博物館是對美術作品收藏、研究、展示和公共教育的場所。美術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對藝術作品展開研究,然后通過展覽的方式將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傳播給觀眾,使美術博物館知識生產實現公共化。在這一過程中,藝術展覽是美術博物館信息輸出的核心方式,其作為美術博物館研究成果輸出的媒介,對藝術的傳播效果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二)藝術展覽呈現的要素
藝術展覽的呈現是在展示空間內,由各種要素組合而成的。這些要素是藝術展覽的基礎,構成了展覽呈現的框架。
首先,藝術展覽的呈現需要展品、場地、展線三種主要元素結合實施:展品是展覽形成的最基本要素,藝術展覽都是圍繞視覺藝術作品展覽呈現的;場地是美術博物館呈現的空間,是根據展品的數量和尺寸、展覽的展線等搭建布局的場所;展線是對展品的規劃布局,展線的設計也是展覽意圖的核心呈現;再次,藝術展覽的呈現還要結合墻面、燈光、文字、宣傳等元素。展廳的墻面顏色與燈光圍繞展覽主題,考慮整體視覺效果進行選擇,展覽的文字是對展覽的輔助說明,也是策展人對展覽主題的解讀,便于觀眾理解接收。另外,展覽通過網絡、報紙、電視臺等媒介進行宣傳的方式,也是對展覽的輔助呈現。
(三)藝術展覽的作用
藝術作品是連接觀眾與美術博物館之間的橋梁,藝術展覽則是呈現視覺藝術作品的直觀窗口與舞臺。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美術博物館通過收藏、借調等方式,通過研究整合,讓藝術作品成為展品應用于藝術展覽,進而展示給觀眾。觀眾通過觀看展覽,對展覽作品的文化話題、藝術歷史有了系統性地了解,展覽的目的及意義就得以實現。好的藝術展覽可以讓觀眾獲得藝術審美體驗,激發觀眾對藝術的認知及興趣。任何一個展覽項目的成功舉辦,都不是展品的隨意放置,而是用合適的呈現方式,通過展覽各要素的配合,使觀眾在視覺上、知識上、思想上受到啟發。因此,藝術展覽的作用決定了展覽呈現方式的重要性。
二、藝術展覽的呈現方式現狀
(一)敘述性呈現
敘述性呈現是當下美術博物館中最常見藝術展覽的呈現方式,一般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介紹藝術史的發展脈絡,主要集中呈現某個時期的藝術流派形成與發展、某個地域的藝術特征或是某個藝術家的個人展示。在2017年4月中國美術館舉辦的“與自然對話——趙開坤油畫作品回顧展”中,展覽以趙開坤的藝術演變經歷為脈絡,選取展示趙開坤自1970年起不同創作階段的代表性作品,向觀眾呈現其生平的藝術發展變化。這種基于時間順序梳理的敘述性呈現方式能夠使觀眾直觀清晰地領悟趙開坤與自然對話、與自然應和默契的藝術精神,達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二)文獻式呈現
藝術展覽的文獻式呈現一般是圍繞對藝術家或藝術流派的大量學術研究而形成的呈現方式。這種呈現方式不單單局限于視覺藝術作品的展示,還有對藝術現象形成的歷史佐證材料,歷史佐證材料作為輔助展品展出,包括藝術家的創作手稿、采訪、日記、照片;藝術作品的流通、畫冊、出版物等文獻材料。從2015年4月由吉林藝術學院主辦的“繪境文心——胡悌麟作品文獻展”來看,展覽呈現了胡悌麟的藝術創作和藝術教育經歷。展覽中除藝術作品外,還包括形式豐富多樣的文獻材料:照片、書刊、獲獎證書、獎章、創作手稿、教案、自制圖示等實物。通過對文獻進行深入的研究,詳細而系統地展示了胡悌麟的藝術風格和發展歷程。這種呈現方式使美術博物館的學術價值得以體現。
(三)主題型呈現
主題型呈現是就藝術現象而特定組織的展覽,通常圍繞展覽主題選取相關藝術作品進行展示。主題型呈現首先是美術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對藝術作品的研究,再次是對藝術作品的縱向梳理。采用一個主題,將藝術作品成體系地展現。如2015年由吉林藝術學院舉辦的“大美長白——長白山題材美術作品巡回展”,展覽以“長白山”為主題,展現了代表藝術家的作品,其中既有“長白山畫派”奠基人王慶淮、孫天牧等老一輩藝術家的作品,也有賈滌非、任傳文等中青年藝術家們的作品。這樣成系統地圍繞長白山文化藝術創作的作品呈現,不僅展現了東北地域美術發展,也深入地呈現了吉林省美術事業的發展狀況。
三、藝術展覽呈現方式的新趨勢
(一)新媒體技術應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技術影響到社會生活,其應用到藝術展覽的形式越來越常見。在視覺藝術領域,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為藝術展覽的呈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2018年,今日美術館創立今日新媒體實驗室,將藝術家、策展人、工程師和不同領域的藝術愛好者緊密聚集在一起,共同探索新媒體藝術的未來。此外,還籌備“Future云端館”在線軟件,簽約了大量的新媒體作品的互聯網授權,呈現了在線展覽模式。
同年,今日美術館舉辦的“今日未來館”展覽,也是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呈現,涵蓋了裝置藝術作品、實驗性的音樂作品、聲音和影像作品。展廳配合展品進行了改造,充分利用展覽空間展示作品,并與觀眾建立互動。展覽運用計算機生成的技術,同時結合了VR、AR等虛擬技術,還有大面積數字投影的應用。新媒體技術應用下的交互式沉浸藝術展覽,不僅能與觀眾進行互動,而且還對展覽的呈現方式創新具有推動作用。由此,在新媒體技術介入的展覽呈現中,沉浸式的體驗、聲音與視覺的沖擊、跨媒介交互與信息的藝術處理、虛擬與現實的交疊、人與機器的互動等形式的利用,使不同類別的新媒體藝術作品給藝術展覽帶來了更多的可能。
(二)藝術作品媒介材料多樣化
藝術作品媒介材料的多樣化也為展覽的呈現方式實現了創新。媒介材料的應用使展品的層次與深度不斷加深,展覽的呈現不再局限于架上繪畫,藝術家采用更多的裝置藝術作品來表達當代藝術。2019年在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辦“馬修·巴尼:堡壘”展覽,混合了表演、攝影、錄像、裝置和電影等形式;使用了各種材料的藝術媒介手段,例如:銅板、木材、電解液等。展覽內容從一部時長兩小時的同名電影出發,故事由六場狩獵串聯,電影交織展現了馬修·巴尼的多件電鍍銅藝術創作以及其創作過程。此外,展覽還展示5件巨型雕塑,其中包括一件為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大展廳空間特別創作的作品,以及50余件雕版與電鍍紅銅版作品。這些多樣的媒介材料的藝術作品是對影片場景延伸至現實的體現,也表明藝術家創作的故事扎根于現實之中。這種呈現方式是基于藝術作品的形式進行的創新,利用影片敘述性呈現結合裝置媒介材料的展示,虛實相互呼應,不僅使觀眾更能體會藝術作品的內涵,也為藝術家的創作方法提供了新的角度與思考。因此,藝術作品媒介材料的多樣化逐漸成為藝術展覽呈現方式的新趨勢。
(三)多維度的闡釋方式
技術的發展使藝術展覽的闡釋方式更加多元化,多維度地對藝術作品進行呈現。展覽的闡釋不僅可以在美術博物館內實施,也可以在館外得以發揮。尤其是互聯網技術與手機媒體的介入,以及美術博物館的數字化,使展覽的呈現更加多維度。
1.二維碼。二維碼應用到展覽的形式主要是在展簽上,觀眾通過手機掃描藝術作品旁邊的二維碼,在手機上就能夠了解到更多的作品信息。二維碼的形式既節約了展覽的展示空間,又可以讓觀眾有挑選性地了解感興趣的藝術作品。二維碼所蘊含的關于藝術作品的周邊信息,使觀眾了解到的藝術作品信息更加全面,展覽的效果也更加突出。
2.線上展覽。當下大部分美術博物館都有自己的網站,觀眾可以在網站上觀看藝術展覽。藝術作品通過攝影技術形成圖像,放置在虛擬的展廳中,生動逼真地還原展覽的真實樣貌。藝術展覽不再局限于環境條件、場地空間等因素,使觀眾可以足不出戶就能夠觀看線上藝術展覽。同時,也實現了美術博物館的展覽共享,對公共教育及傳播有不可取代的價值。
3.媒體宣傳。展覽的呈現往往需要藝術媒體的宣傳配合完成。展覽的展訊信息在媒體平臺發布,進行更深層的解讀。
四、創新藝術展覽呈現方式的意義
(一)提升觀眾的參與度與體驗感
美術博物館的展覽最終服務于觀眾,創新的展覽呈現方式使藝術作品、策展人藝術家和觀眾共同的參與和體驗,構建出完整的藝術展覽。展覽呈現中運用活潑、變化、互動的設計,引發觀眾的好奇心及探索潛能,增強觀眾在展覽中的參與感。除此之外,運用貼合大眾接受能力的方式呈現,通過與觀眾的交流互動,不僅有助于觀眾產生對藝術文化的共鳴,還能培養觀眾的審美趣味,保持觀眾持續對藝術的熱愛,從而增加觀眾在藝術展覽中的體驗感。
(二)彰顯藝術展覽的親和力與吸引力
首先,創新的藝術展覽呈現方式,使展覽不會受到空間與場地等因素的限制,使藝術展覽達到了數字化共享,能夠加大美術博物館的可視域,實現美術博物館公共化的使命,從而使展覽更具親和力。再次,藝術展覽是基于藝術作品真實物品的展覽,創新的展覽呈現方式,起到宣傳的配合中對展覽信息輸出的作用,但觀眾接收到的只是“邊角料”信息,這時觀眾就會出現對藝術作品實物“一探究竟”的心理,使藝術展覽更具吸引力。因此,創新的展覽呈現更能彰顯藝術展覽的親和力與吸引力。
(三)打造美術博物館的品牌價值與學術價值
美術博物館通過創新的呈現方式,舉辦高品質的藝術展覽,經營良好的公共關系,樹立自己的形象,應讓觀眾對美術博物館有所了解,不斷提高知名度,這也能夠更好地實現美術博物館的公共教育與傳播,進而打造美術博物館的品牌。同時,創新的呈現方式更有利于提高美術博物館的學術價值。美術博物館根據自身定位,圍繞藝術作品進行研究整理,新的呈現方式為學術研究帶來新的思路,無論是對藝術作品內涵的挖掘還是對展覽多維度的闡釋,都能為美術博物館的學術深度與廣度注入動能。
參考文獻:
[1]曹意強.美術博物館學導論[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
[2]張子康,羅怡.藝術博物館:理論與實務[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7.
[3]張小鷺等.現代美術館教育與經營[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杜姍,1996年9月生,女,漢族。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美術館管理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