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 王燕

安化縣渠江鎮中心學校位于雪峰山腳下,地處安化、溆浦、新化三縣交界地,交通閉塞。學校下轄渠江學校、連里完小、夫溪學校、晏家學校及兩所幼兒園。
該校從2018年以來利用信息技術推進農村薄弱學校教育發展,教育質量由安化縣排名靠后一躍進入第一方陣……常德、永州等地一些學校陸續前來交流取經。
安化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唐業說:“渠江鎮中心學校率先在全鎮推進教育信息化,在全縣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成為了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和提升教育質量的典范。”
7月初,本報記者走進渠江鎮中心學校,探尋學校提升、突破、蛻變的答案。
解困:推動科技興校
長期以來,受城鎮化影響,渠江鎮優秀師生資源雙雙流失,加之教師年齡結構偏大、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死氣沉沉,教育發展受困。
何以解困?
2018年8月,陳代亮調任渠江鎮中心學校校長,這個現實問題擺在了眼前。他帶領班子團隊調研了一個月,向省市專家請教,最終確定了“創建科技特色學校”三年規劃,并率先在安化縣引進輔助軟件教學,以校企合作模式解決教師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
2018年,連里完小校長胡讀勤已有15年教齡,一直使用“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老式教學法。他帶頭突破自我,積極參加培訓,運用微課視頻、小組合作等方式豐富六年級數學課堂教學。
“這不是教,是在玩。數學還可以這么教啊。”原本保持觀望態度的青年教師和有抵觸情緒的老教師聽了胡讀勤的課后,都躍躍欲試。
此后,信息化教學這條道路在渠江鎮中心學校越走越寬,安化縣教育局將該縣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工作推進會也開到了該校。
“科技興校”的道路打開了渠江教育的新局面。2021年12月,渠江學校入選2021第四屆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展示交流活動優秀案例。
發力:加速新教師成長
攪活教育這一池子水,需要持續發力。
以全員培訓為抓手,加速新教師成長,培養更多中青年骨干教師,構建一支高效的教師隊伍,成了渠江鎮中心學校的重要課題。
為此,陳代亮多方聯系,學校先后與婁底、長沙等地名校簽約建立城鄉共建體,共享教育教研成果。
2019年,任渠江學校初中部教導主任的羅姣玉赴長沙麓山外國語實驗中學跟崗實習,歸來后立即試水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如今,“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改實踐在渠江學校已蔚然成風。
語文教師張宏搏兼授物理學科。物理概念多,公式多,實驗多,如何盡快轉變教學思維,上出特色?
經過學校安排,張宏搏先后赴冷水江、長沙跟崗學習,補齊了短板。他運用情境教學、小實驗等方式激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其教授的物理科目在2021年中考中奪得平均分全縣第一的好成績。
渠江學校提升教師素養,有效解決學科教師少、優秀教師少的做法,吸引了周邊鄉鎮學校及教師。
2021年9月,“渠江、煙溪、南金、古樓四鄉鎮教學教研共同體建設”啟動,在安化縣率先開啟區域教研聯盟。12個大教研組中,渠江學校有8位教師擔任大教研組長,線上線下傳遞成熟的教育教研模式。今年,該共同體已擴展至七鄉鎮。
賦能:讓學生各有所長
暑假臨近,渠江學校副校長余遠紅開始期待著她的“暑假作業”了。余遠紅坦言,2018年,陳代亮提出“書香閱讀”理念之后,每逢寒暑假都會推薦教師閱讀學科專業書籍,寫閱讀筆記。久而久之,教師們養成了隨時閱讀的好習慣。言傳身教之下,課余時間,三兩學生,捧書而讀,已是常態。孩子們還在各級各類活動中嶄露頭角。學生韓子儀參加“新時代好少年”主題教育讀書活動,獲得國家級一等獎。
安化縣最邊遠教學點晏家學校,這幾年投入400多萬元進行改擴建,學校舊貌換新顏。通過網絡聯校,該校與渠江學校小學部同上音體美課程,彌補了專業教師缺失的短板。
晏家學校負責人周吉白說,學校幾年前只有100名學生,如今已有203名學生,被稱為“安化縣最大的教學點”。
“通過解困、發力、賦能,我們的教師自信了,學生自信了,他們主動學習,喜歡學習,精神面貌大為改觀。”陳代亮表示,鄉村教育振興是一項長期工程,目前他帶領班子團隊正著手謀劃渠江教育的下一個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