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常紅
全長56千米的最長香港鐵路線——屯馬線,全線開通了,還迎來了首個站內文物館。文物館位于宋皇臺地鐵站,由一排嵌入墻中的展柜組成,展柜里青白及淺青釉瓷、龍泉窯系青瓷等宋元時期文物超過400件,吸引了大批市民前來打卡。
在建設宋皇臺地鐵站之初,香港鐵路有限公司便被告知:宋皇臺站附近區域有文物。公司因此暫停修建宋皇臺站,并委托香港特區政府古物古跡辦事處的考古專家進行考古工作。
作為一處歷史遺跡,宋皇臺坐落于九龍城區馬頭涌,臨近宋王臺公園,公園內有一塊刻有“宋王臺”的紀念石碑。據文獻記載,南宋末年,有皇帝為逃避元軍而駐扎此地,為時數月。考古工作歷時兩年多,宋皇臺站古跡遺址累計挖掘出文物數萬件,文物挖掘面積相當于四個標準足球場。
如此大規模的文物和古跡,社會輿論自然十分關注。經過評估決定,宋皇臺站可以繼續建設,但必須以保護文物和古跡為優先準則。地鐵站修建工程重新啟動后,在車站中央的位置發現一口宋代石構水井,為了盡最大努力保護文物,工程團隊人員修改了車站頂蓋設計,并修建了一個混凝土井槽,以便日后重新安置這口古井。
2017年,考古工作取得成果,宋皇臺站也成功封頂。經各方協調決定,香港特區政府古物古跡辦事處授權香港鐵路有限公司在宋皇臺站內常設文物館,希望通過這些文物讓來往的乘客更好地了解歷史。
這次展出的文物有不少是浙江龍泉青瓷器。龍泉青瓷因品質出色,當時暢銷海內外,也揭示了香港在海上絲綢之路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展品還包括在香港考古史中較為罕見的宋元茶具,包括茶盞、茶托和水注,反映出飲茶可能是當時香港民間的風尚。
除了文物館,香港地鐵站還有用傳統書法演繹的地鐵站站名。20世紀80年代,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時稱地下鐵路公司)擔心乘客不習慣港島線上狹窄的半圓形月臺,為了紓解乘客的空間壓迫感,便決定用書法裝飾地鐵站月臺。1985年,港島線開通,中國書法首次亮相地鐵站。站內乘客偶然間抬頭,驚訝于眼前靈動的漢字線條,每一次瞥見都是一次文化熏陶。如今,香港大部分地鐵站里都有書法作品。
扎根香港本地生活的“地鐵公共藝術”,讓地鐵站在承擔車站基本功能的同時,也能滿足人們對藝術與文化的需求。為了反映本地文化,香港藝術家的作品也出現在地鐵站里。土瓜灣站內的大堂玻璃板上,藝術作品《家》將老物件圖片拼湊于老式唐樓平面圖中。這是香港藝術家梁美萍的創意,她收集了土瓜灣站附近社區超過100位居民家中的老物件。在她看來,每樣物件都有它的歲月痕跡,是一個時代發展的微縮體現。
也許有人會發出疑問:“地鐵中人流量大,步履匆匆,‘地鐵公共藝術’對公眾審美能否產生有效作用?”對此,專家認為,公共場合的色彩、設計對社會的影響是潛意識的,無意中看到的東西會慢慢影響人們的審美趣味與人文情懷。
“地鐵公共藝術”是一種文化滋養,在地鐵站這個公共空間里,無論是中國歷史、傳統文化,還是藝術品,都是帶著使命而來。它們就像一顆顆植入公共生活土壤的種子,讓人感受到城市文化綿延不絕的生命力,伴隨著城市文化的拔節聲,發芽、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