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炳新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被稱為醞釀效應,意思是當你遭遇無法解決的難題時,與其長時間糾結于此,不如暫時將其擱置,去完成其他無關任務,反而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早在1991年,心理學家就用實驗證明了醞釀效應的存在。
研究者讓實驗人員完成一項字謎任務,將他們分配到立即回答的無醞釀期組、間隔5分鐘的較短醞釀期組和間隔15分鐘的長醞釀期組。結果發現,長醞釀期組的實驗人員完成字謎任務的成績最好。
研究還發現,醞釀效應不但有利于解決字謎任務這類簡單的問題,而且能夠幫人們解決更復雜的問題。比如,在模擬房產交易中,經歷醞釀期的人從12棟公寓中選出條件最好且合規的2棟公寓的概率最高。
為什么把問題放一放之后,就能突然想到解決辦法呢?心理學家就此提出了多種理論假設。
選擇性遺忘理論認為,醞釀期可以讓人們遺忘錯誤信息,轉移注意力,從而放棄原有的無效策略,擺脫舊有的思維定式,以更新穎、更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比如,當你長時間解不出一道數學題時,醞釀能夠讓你忘記畫錯的輔助線,換個新思路,從而快速解答題目。
而在激活擴散和線索同化理論看來,醞釀期神奇作用的關鍵在于內部意識與外部線索的交互。當人們在認真思考問題時,即使沒有想出答案,但大腦依然會激活對解決問題來說很重要的記憶痕跡。在醞釀期,這些痕跡不僅會在大腦的信息庫中擴散,激活之前忽略的關鍵信息,還讓人更容易注意外部的有用線索,促進知識、信息與線索互相結合,以共同解決某一問題。
根據這一理論,低認知負荷的(不太費腦的)、與目標問題處于同一個知識領域的分心任務,更有利于提升醞釀效果。舉例來說,當你寫不出廣告策劃案時,比起玩燒腦游戲或做毫不相關的事,看有趣的廣告更能幫你產生靈感。
還有一種解釋是無意識加工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在醞釀期,看似注意力放到了分心任務上,但與目標任務有關的無意識思考過程依然在繼續,即表面上你去做其他事了,實際上你還在心系那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在醞釀過程中,無意識思維促進了對創造性答案的不斷檢索,逐漸增加了這些答案的無意識激活程度,直到進入意識層面解決問題。比如,在考試時,拿到試卷后先看作文題,會讓自己在無意識的“思維后臺”中思考怎么寫作文,等做完前面的題目后,稍加思索就能寫出作文。
醞釀效應能幫助我們有效解決問題,那么,如何促進醞釀效應的發生呢?
如果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那就讓自己發一會兒呆吧。研究表明,由專注的單一思考轉換為散漫的自由遐想,有時更有助于頓悟。
改變所處情境也是促進醞釀效應的積極因素,因為變換情境可以幫助我們跳出原有的思維框架,產生更有效的新思維。
要注意的是,能醞釀出結果并不全然憑借運氣,而是依賴于持久的嘗試和努力。哪有什么得來全不費工夫,一瞬的頓悟,其實也是長期付出努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