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噴嘴正前前后后來回移動,將紅色黏稠物輸送到長方形模具中。另一個噴嘴緊隨其后,向模具中注入類似的白色黏稠物。這兩個噴嘴分別被稱為“肌肉”和“脂肪”。第三個噴嘴名為“血液”,此時也正同它們一起運行著。這些噴嘴是以色列初創公司“重新定義肉”發明的機器的一部分,該機器可將純植物原料打造成牛排。
聽起來很像科幻小說中的場景,對吧?事實上,很久以前,人類就開始研制植物肉了。數百年來,由于動物奶和肉制品價格高昂、產量稀缺,人類一直在努力尋找合格的替代品。
19世紀80年代起,由于鐵路擴建以及商用制冷和集約農業的發展,美國的肉制品產量大幅上升,價格也降了下來。不過,在營養學家約翰·凱洛格看來,肉制品的普及可不是一件好事。1896年,他發明了商用肉類替代品“堅果肉”,并于三年后推出了花生和面筋調制而成的“植物肉”,作為“傳統肉類的完美替代”。
很久以前,人類就開始研制植物肉了。
凱洛格的人造肉銷量并不理想。但現在就不一樣了,各種人造肉品牌閃亮登場,風靡全美。據某食品快遞公司統計,美國植物肉產品種類已經超過1000種。杏仁露(古籍記載其首次出現于13世紀的歐洲大齋節)和它的新晉競爭者燕麥奶在市場上均占據了一席之地。2019年至2020年間,美國植物性食品的銷售總額增加了27%,高達70億美元。
植物性食品的銷量預計將進一步增長,部分原因在于人們越來越關注飲食方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目前,全球食物系統占人類碳排放量的21%到37%。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認為,隨著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生活水平提高,2030年,全球肉類消費或將增長14%。一些發達國家正在逐步減少肉類消費。相較于嚴格的素食主義,彈性素食主義(主張少吃肉而非完全不吃肉)或許更能推動人們對無肉產品的需求。

[編譯自英國《經濟學人》]
編輯: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