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泉
我是一位“資深”的內向型人士,有時會被人誤解,認為我不幽默、不解風情。不過,慢慢接受自己內向的特點后,反而讓我能夠活出真實,自由做自己。
最近讀《內向一點兒,不好嗎?》這本書,我意識到自己的內向特質原來有這么多值得驕傲的優勢。
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一個內向者呢?一般內向者并不介意獨處,甚至更喜歡獨處。他們會覺得閑聊很浪費時間和精力,而且沒什么意義。社交活動對他們來講是一個累活,盡管他們可以勉強應對。
關于內向者與外向者的區別,我很認同書中的解釋——內向的人在社交活動中會消耗精力,需要通過獨處來獲取精力,外向的人則剛好相反。
有時候,我喜歡一個人宅在家里一整天,相對外向的朋友就會非常好奇:“難道一直在家里,不會覺得無聊嗎?”
其實,我很少感到無聊,因為對一個興趣愛好比較廣泛的內向者來講,獨處時有非常多的事情可以做,因獨處而享有的自由與空間讓我感覺特別愉悅。
獨處的時候,我可以專注于自己的興趣愛好,可能會發呆,做白日夢,或者天馬行空地思考一些哲學問題。我喜歡在獨處的時候看書、寫作、聽歌,或者看部電影。在信息化時代,我甚至不太理解,為什么有些人會覺得無事可做,而非要去參與社交活動。
傾向于獨處,可能導致我們在身處喧囂時有意地排除障礙,切實利用工作時間,或獨處于小隔間里,不聽周圍的談話。我們的情感需要并沒有因為遠離人群而有所匱乏,這同樣是作為內向者的巨大優勢。
當然,倘若你認為我是一個沒有朋友的獨行俠,這同樣是一種誤解。我的朋友不多,但關系都很牢靠。我會與他們聊天、開玩笑,但當我覺得沒什么話題可說的時候,也會委婉地停止交流。一般而言,只有讓我覺得相處較為愉悅且重要的關系,我才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維護。
實際上,內向者這個標簽的真正含義跟社交能力的強弱無關,甚至跟你有多享受社交場合無關,只跟你忍受社交的程度有關,你可以說笑、爭論,跟別人盡量親密接觸。只不過,你會想比別人結束得早一些而已。
《內向一點兒,不好嗎?》中提到,圍繞預期精力支出而不是空閑時間進行規劃,將有助于你更好地安排精力,更好地管理自己,免于讓自己置身于過度勞累的情形中。
簡單點講,如果你是一個內向者,不太喜歡社交活動,那可以考慮一下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放在那些你覺得更重要的活動中,同時意味著需要放棄其他的社交內容。畢竟,我們不需要討好任何人,也沒有必要出席所有的活動。
另外,內向者傾向于思考問題、適應環境,這比外向者做得要好,因為內向者更有可能處理信息,而非表達情緒。
有時候,朋友會說我善于聆聽,這讓他們覺得很溫暖。每個人都有想傾訴的時候,對內向者而言,傾聽是不太費力的,而且當我們真正想提供幫助的時候,往往能夠表現出自己細致、耐心的特質。
內向一點兒,不好嗎?關于這個問題,我漸漸有了堅定的回答。
我覺得挺好,關鍵是要和自己的自卑、怯懦、敏感握手言和,要意識到自己內在的強大,真正地接納自己。也許,有人正需要一個像我這樣內向又溫暖的朋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