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興林

丁雪其:富民強村的帶頭人
黃橋,是古鎮,源起漢初,北宋建鎮,元末明初始稱黃橋鎮。
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館長周希洪說,黃橋戰役讓紅色基因深深注入了泰興這座千年古城的血脈。但“政治上紅,經濟上窮”,黃橋老區是江蘇省劃定的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
于是,一場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黃橋戰役已然打響。
黃橋古鎮有個祁巷村。這個原本貧窮落后的小村落,10年前,全村負債200多萬元。如今,這里卻成了“中國美麗鄉村”“國家級生態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提起祁巷村的變化,村民齊夸他們的掌門人——村黨支部書記丁雪其。
丁雪其,右腿殘疾,年過半百,臉上布滿滄桑,誰能相信,就是這樣一個從小因患小兒麻痹癥落下右腿殘疾的中年漢子,短短幾年的時間內,帶領一班人,將昔日由4個自然村合并而成,村集體負債200多萬元,矛盾上訪不斷的有名的落后村,打造成了如今的明星村!
1996年,出差在外的丁雪其,意外地被村民選為村委會主任。當時,他剛接手父親經營的一家豬鬃加工廠。
群眾的信任,鼓起了他的勇氣。丁雪其邊管理工廠,邊肩負起村委會主任的擔子。他獨辟蹊徑,以企業為依托,走“公司+農戶”模式,發展豬鬃加工產業,帶動了100多個小型加工戶,吸納從業人員近千人,戶均年收入3至5萬元,使祁巷村成為遠近聞名的豬鬃加工專業村。到2001年,他旗下的學中豬鬃制刷有限公司年產值達6000多萬元,年上繳國家稅收450萬元,安置附近村民近600人。
數年后,丁雪其高票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當時的祁巷村和另3個相鄰村合并,總人口達5600多人,可想而知,他肩上的擔子就更重了。
經過調研,丁雪其又瞄準了高效農業。他說:“土地是莊稼人的命根子,要設法讓它變成村民們的錢袋子。”
2009年,丁雪其拿出60萬元流轉了600畝村集體土地,自己租賃下100畝發展葡萄園,并鼓勵其他村干部帶頭租賃土地發展高效規模農業。他對村干部說:“你們盈利了,算是你們的收益,若虧了,算我的!”農民的土地流轉了,又返聘到自己的田頭打工,僅此一項,全村農民人均收入就增加了9000多元。2013年,為發展高效農業,丁雪其又組織成立了雪其香荷芋種植專業合作社,組織發展了1000畝香荷芋種植。
在多年經營運作中,祁巷人逐步摸索出一條“村集體+公司+業主+合作社+農戶”的五位一體的發展模式。
2013年祁巷村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2014年榮獲“全國文明村”。2020年,祁巷村村集體收入達到200多萬元,農民人均收入也比5年前翻了一番。
2011年10月,丁雪其被評為江蘇省道德模范,省委書記羅志軍在南京會見他時親切地說:“作為一名殘疾人,在村支書的崗位上甘于奉獻,真不簡單!”
(責任編輯 姚定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