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林興

我生長于農村,幼年時常聽母親說,交春分后的三四天油菜莧最鮮潔。其時,本來裹夾油菜中間的菜芯,頭上頂著花苞,日長夜大,兩三天就長了六七厘米,綠油油、水旺旺。母親說,油菜莧在未開花時,水分足,莖葉嫩。一莧宜三吃:炒來吃,味甘鮮;腌咸菜,香脆爽口;煮鹵蛋,醇香味鮮。
我對母親煮的鹵蛋獨有情鐘。上世紀50年代末,我走讀于上海中學,中午帶飯,沒有下飯菜,母親就給我每天帶一個菜鹵蛋。這是母親對我的特殊照顧,而在家用飯的弟弟妹妹沒有這個待遇。我至今難忘母親的恩情,也常覺愧對弟弟妹妹。
如今總覺得市場上的任何菜鹵蛋沒能勝過母親所做。這當中自然有我的感情因素,但母親做的鹵蛋做功確有獨到之處。我曾經向母親討教做菜鹵蛋的方法。她說:做菜鹵蛋要記住五條:第一,要用未開過花的油菜莧,油菜莧一開花,元氣就跑掉了,會影響莧汁營養和味道;第二,地上摘的油菜莧要曬半天日頭,去潮,但不宜曬過頭,避免菜莧汁全部蒸發;第三,將去過潮的菜莧鹽腌后放入醬缸,幾塊柱石壓面,壓出菜莧汁,待用;第四,選用新鮮雞蛋,煮熟后碎殼;第五,將碎殼熟蛋、菜莧鹵和適當醬油倒入瓦罐,置于柴炭尚未燃盡的灶膛,慢慢煨煮,催使鹵汁漸入蛋體,直至蛋黃。
說說容易做做難。有幾次,我按照母親說的做過,但效果都不理想,除了說明我悟性差,也足見做菜鹵蛋,粗活不粗,大有學問。主要是菜鹵蛋加工過程中,菜莧去潮、灶膛煨煮等環節的操作,真是有些難度。我母親說的制作鹵蛋方法,從選材到加工的整個過程,體現的是精細、高標準要求,甚至帶有生命科學原理。用開過花的,以至干枯的菜莧,或其它綠葉菜、佐料和煮雞蛋,置于鍋中用火燒,這是今天城市中普遍做鹵蛋的方法。由此制作的鹵蛋,其味自然不可與傳統方法相比。而今,科學發達了,烹調菜肴的佐料種類也日多。但是,我認為,在農耕社會中,由我們祖輩在條件極為簡陋條件下創造的不少烹調技巧,還是有繼承發揚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