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學波









[摘 要]主題研修是體現科研、教研和培訓一體化發展的研修模式,可以激活縣域教師自身造血功能,有效化解教師“工學矛盾”。實施主題研修需要構建與之適應的縣域評價與運行機制,從而加快主題研修系統建設本土化進程。主題研修評價與運行機制建設,需要充分考慮國家、省市關于教師培訓的相關政策文件要求,尊重教師專業發展規律,堅持因地制宜,做到切實可行,找到適合發展之路。縣域要充分發揮“學校—學區—縣級”三級主題研修網絡優勢,利用“三修三課”教師主題研修評價基本框架及四級管理系統,創建具有縣域特色的主題研修評價與運行機制,讓主題研修助力教師專業發展,為縣域教育高質量發展和實現教育公平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主題研修;研修評價與運行機制;教師專業發展;三修三課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2)03-0059-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3.010
主題研修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建構的“問題—學習—探究—問題”教師成長路徑,是科研、教研和培訓的結合體。教師走在這條路上,基于問題開展科研行動研究,從新手走向成熟,從優秀走向卓越,最終成為一名“四有”教師。主題研修系統是以教師主題研修為最小單位建構的研修體系,包括縣級學科主題研修系統、區域主題研修系統和校本主題研修系統。其中校本主題研修系統是主體,是由學校、研修組和教師研修主題構成的,三級研修主題自上而下,由總到分,形成相互支撐、不可分割的研修整體。主題研修評價與運行機制建立在主題研修系統框架內,服務于教師主題研修可持續發展。依據教師專業標準,主題研修評價客觀描述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階段性特征,主題研修運行機制則體現縣域主題研修實踐的方法思路,兩者為主題研修系統運轉提供驅動力。研制符合縣域教師專業發展實際的主題研修評價與運行機制,體現了主題研修系統建設的科學發展思路,是縣域主題研修系統本土化的必經之路。
一、研制縣域主題研修評價與運行機制的現實意義
研制主題研修評價與運行機制,有利于主題研修實驗區或實驗校積極應對現實挑戰,化解主題研修可持續發展瓶頸,充分發揮教師自身造血功能。
(一)避免主題研修“半路夭折”在主題研修實驗區或實驗校,“一把手”效應是主題研修的關鍵。“一把手”重視,教師主題研修的積極性高,也會取得顯著成效;反之,教師主題研修往往會流于形式,作用效果大打折扣。“一把手”人事變動,常常會導致主題研修陷入困境,甚至從此止步。研制縣域主題研修評價和運行機制,可以有效弱化“一把手”主觀消極因素對主題研修的負面影響,避免其“半路夭折”或“停滯不前”,讓它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實現教師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教師專業發展的最大瓶頸是思想觀念不能與時俱進,很多教師思想陳舊、安于現狀,“不學習、不研究、不合作”已成多數教師的現實寫照。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一定經歷“要我學”階段,必須通過評價激勵機制的剛性激活教師潛在研修意識,引導教師走上自主研修之路,即轉變成“我要學”。研制主題研修評價與運行機制,讓更多教師加入主題研修隊伍,獲得更豐富的實現教育價值的成功體驗。
(三)有利于教師做好職業規劃當前,縣域教師職業規劃問題一直沒有得到重視,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教師專業成長后勁兒不足,遠遠無法滿足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教師職業規劃伴隨著教師專業成長,每個教師都要以“四有”好老師為目標,經歷從新手教師到卓越教師的漫長修煉。主題研修是一條適合縣域教師專業成長之路,研制主題研修評價與運行機制,可以科學引導教師通過主題研修實現職業規劃,積極實現階段發展目標,成就教育幸福人生。
二、縣域主題研修評價與運行機制的實踐探索
(一)主題研修評價與運行機制的研制起點:政策和理論依據
科學設計主題研修評價和運行機制更有助于實現主題研修系統的縣域建設,從而使其更有活力、更好地為當地教師專業發展服務。
1.國家方針政策導向。研制主題研修評價和運行機制要充分考量國家關于教師專業發展的政策文件精神,尤其是教師培訓及學分管理等方面文件。2016年,教育部下發《關于大力推行中小學教師培訓學分管理的指導意見》,開啟了教師培訓的學分管理新時代。堅持主題研修評價的政策導向,將其納入教師培訓學分管理范疇,避免主題研修與培訓交叉重復,切實減輕教師研修負擔。
2.教師專業發展規律。研制教師主題研修評價辦法時,要堅持教師專業標準,體現教師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整體發展要求,做到學做結合、知行合一;要遵循教師專業發展規律,按照相關理論,依據教師專業成長的階段性特點,建構與之適應的評價體系,凸顯教師主題研修評價層次性、多元性、實踐性、綜合性特征。研制主題研修評價與運行機制,發揮評價結果價值導向,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3.教育學、心理學理論支持。積極借鑒教育學、心理學理論觀點,建立學校、學區和縣級三級評價體系,做到科學統籌、系統思考、分工明確、整體推進。積極借鑒教育目標管理學、學習心理學理論,引導不同層次教師制訂階段性專業發展目標,按照“問題—學習—探究—問題”路徑,自主研修,主動發展,不斷滿足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客觀需要。
4.主題研修系統理論。依據主題研修系統理論,充分依托校本主題研修系統、區域主題研修系統的“雙系統”支撐作用。其中“學校—研修組—教師”是主題研修“小三修”系統,教師主題研修處于中心地位;“學校—學區—縣級”是主題研修“大三修”體系,校本主題研修處于主體地位。“小三修”是主題研修的核心,“大三修”則發揮導向、評價和輔助作用。充分發揮“大三修”體系作用,科學研制其主導的主題研修評價與運行機制,最終實現“大三修”推動“小三修”發展,開創縣域主題研修三級網絡有效運行新格局。
(二)研制主題研修評價與運行機制的思路導向:評修與評課相結合的綜合性評價定位
以教師發展為本,堅持綜合性評價定位,即綜合考量教師研修和課堂教學兩個維度,堅持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辦法。教師研修評價借鑒教師培訓學分管理,按研修學時計算學分的評價辦法;教師教學評價立足課堂,根據不同層次的教師專業發展目標和特征,建立“層級式”梯次提高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
1.建構“三修”學分制管理基本框架。“三修”指校本、學區和縣級三級主題研修,其中校本主題研修是主體,學區為輔助,縣級為主導。三級主題研修學時根據縣域實際由縣級培訓部門論證指定,研修任務由學校、大學區和縣級培訓部門分別負責,形成學分管理的三級運行網絡,具體見圖1。
2.教師“三修”學分制實施辦法。做好教師主題研修與培訓學分管理的對接,首先要解決主題研修的概念定位,是否與培訓的內容關聯,研究其納入學分管理的政策依據和認定辦法。
(1)主題研修概念界定:“混合式”培訓。當前,主題研修與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存在著“兩層皮”的問題,很多縣區培訓部門在學分認定過程中,往往將主題研修“拒之門外”,而主題研修不被縣區培訓部門承認則會影響教師的積極性。培訓就是教學,即培訓者通過傳授、訓練等方式,讓受訓者獲得某些知識或某項技能等。從教師教育角度,這種培訓形式可稱為“他人教育”模式,教師可通過“他人教育”獲得知識經驗或專項技能,這種培訓形式主導著當前各級各類培訓學分認定。2011年,教育部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中指出:改進教師培訓的教學組織方式,倡導采用討論式、探究式、案例式、參與式、情景式等培訓。主題研修充分體現了上述文件要求的培訓特點是自主研修形式,即“自我教育”模式。在教師專業成長中,“自我教育”占主體地位,只有喚醒教師“自我教育”意識,教師專業成長步伐緩慢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主題研修倡導“問題—學習—探究—問題”路徑,它本質上屬于教師“混合式”培訓形式。教師基于教學問題情境,科學設計研修主題,自覺開展“點穴式”學習,然后設計教學改進方案,再到教學實踐中去驗證,最后再進行批判性反思,發現新的不足或問題,再進行下一次探索。教師一次又一次“破繭成蝶”,教書育人本領不斷提高。2016年,教育部下發的《關于大力推行中小學教師培訓學分管理的指導意見》指出,“中小學校要制訂校本研修規劃,有針對性地設計校本研修項目、開發校本研修課程,著力解決教師日常教育教學問題,促進教師自主發展”,為主題研修納入培訓學分制管理提供了有力政策依據。主題研修是“混合式”培訓,將其納入教師培訓學分管理范疇則“名正言順”。
(2)教師“三修”的培訓學分計算辦法。《關于大力推行中小學教師培訓學分管理的指導意見》還指出,“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科學確定教師培訓學分結構體系,明確學分總量,提出國家、省、市、縣、校等不同級別培訓以及教師自主研修的學分比例要求,規范引導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為教師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培訓服務”。科學論證主題研修學分認定辦法,體現了“合理制訂培訓學時與培訓學分轉換辦法”的文件要求。主題研修學分認定要依據學時轉換辦法來實現,堅持學時等效換算原則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即按照教師完成一次探索所用時間來折算學時。不同教師完成一次教學探索所用時間是不一樣的,這需要縣域結合實際進行論證和科學規定,找出一個學時平均值,再對教師進行學分認定(見表1)。按照這樣思路,主題研修以“混合式”培訓項目形式進行學時轉化量化,從而形成科學的學分評價辦法。教師培訓的“工學矛盾”體現在“工”和“學”分立。教師參加培訓學習,就要先放下手頭教學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這是一個“兩難”問題,化解“工學矛盾”難以實現。主題研修作為“混合式”培訓,不存在所謂的“工學矛盾”。主題研修學分評價的現實意義也就在于此,教師既輕松完成學年培訓學分目標,又通過個人專業發展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主題研修必然成為未來教師成長的主要路徑。
(3)教師“三修”的培訓學分認定辦法。按照教師“三修”學分管理基本框架,即校本主題研修學分、學區主題研修學分和縣級主題研修學分。按照學時等效轉換原則,研制縣域三級主題研修學時計算折合學分辦法。折合比例權重堅持“級別越高學時的學分值越高”原則,縣域通過綜合論證評估,做出科學規定和解釋。主題研修學分分類決定了與之對應的三級認定主體,即學校、學區和縣級教師培訓部門。縣域教師培訓部門按照學校、學區、縣級主題研修做好職能分工,再分別設定學時轉化學分具體標準和權重,由學校、學區和縣級培訓部門分別完成教師學分認定(見表2、表3)。這樣,任務逐級分解,教師主題研修學分認定得到全面落實。總之,教師“三修”學分認定主體由縣級教師培訓部門牽頭,縣級相關部室、學區、學校按分工共同完成教師學分認定工作。采用主題研修學分制管理,既有利于推進主題研修,也將學校、學區、縣級研修活動納入到學分制管理體系,從整體上降低了人力和物力投入,大大提高了學分認定工作效率。
3.主題研修課堂教學評價方法及示例。依據教師專業標準,教師專業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建立有效的主題研修教學評價方法,可以持續調動教師主題研修積極性。
(1)主題研修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原則。①主題性原則。與一般教學評價不同,主題研修教學評價要體現出主題性。教師為更好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結合研修主題,經過“點穴式”學習,提出教學改進設想(教學研究目標),進行課堂教學探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②梯次性原則。主題研修教學評價堅持梯次性原則,符合教師專業發展階段性特點。依據教師專業發展一般規律,一名優秀教師專業成長至少要經歷4個階段:新手→勝任→成熟→卓越。由于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不同,主題研修對于不同梯次的教師教學評價提出不同要求。針對教師從新手到勝任、從勝任到成熟、從成熟到優秀、從優秀到卓越的不同發展階段(這里增加了“從成熟到優秀”階段),制訂主題研修教學評價標準,引導教師明確專業發展階段定位,為個人專業成長設定不同的階段目標,從而做好專業發展規劃。③實效性原則。主題研修教學評價一般重點聚焦兩個維度:一是教學目標達成效果維度,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二是“我的主題,我的教學改進”成效維度,以教師發展為保障。前者是根本,后者是關鍵。堅持以學定教,即教師為了更好完成教學目標,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找到更適合學生發展之路。④激勵性原則。主題研修教學評價要注重激活教師專業發展主體意識,鼓勵教師大膽進行教學探索和改進,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學校要將主題研修課堂教學評價結果運用到教師業績考核,納入教師評優選先和職稱評聘,營造“人人有主題、人人比學習、人人搞教改、人人求提高”研修氛圍,進而不斷加快教師專業發展步伐。
(2)主題研修“三課”教學評價的基本框架。教師主題研修“三課”指“主題研修達標課”“主題研修優質課”“主題研修示范課”,反映了教師在主題研修路上從新手到勝任(2—3年)、從勝任到成熟(3—6年)、從成熟到優秀(6—10年)。教師按年度完成主題研修學時,每學年至少完成72學時,工作年限達到1年,即可參加“主題研修達標課”認定;滿3年可以參加“主題研修優質課”認定;滿6年可以參加“主題研修示范課”認定。認定工作由低到高,分別由學校、學區和縣級教研部門負責。教師達到“主題研修示范課”任課教師水平,還要繼續走在主題研修的路上,從優秀走向卓越,成為“四有”好老師,至少要經歷10年以上主題研修實踐。
(3)主題研修教學評價辦法設計與實踐思路。依托主題研修“大三修”網絡,發揮學校、學區和縣級教研部門的職能作用。按照教師專業發展不同階段,研制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為學校、學區和縣級教研部門分配不同課堂教學評價任務,更有利于整合部門職能,提高主題研修工作效率。首先,科學論證設計從新手到勝任、從勝任到成熟、從成熟到優秀三個階段的主題研修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其次,設定學校、學區、縣級主題研修課堂教學評價工作任務。最后,按照計劃,各部門分別組織實施,建立起一個“大三修”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理想模型。學校重點負責教師“新手→勝任”階段,搭建學校平臺,將新入職教師或青年教師作為學校教師隊伍建設重點。學區重點負責教師“勝任→成熟”階段,搭建學區平臺,整合優質師資,扎實開展區域主題研修活動,讓更多的教師從勝任走向成熟。縣級教研部門重點負責教師“成熟→優秀”階段,搭建縣域平臺,通過縣級主題研修活動,打造縣域學科骨干教師隊伍。達到“主題研修示范任課教師”水平,教師繼續通過主題研修從優秀走向卓越,形成個人教學思想和主張,有鮮明的教學風格,教學質量優異,社會威望極高,最終成為“四有”好老師,即縣域名師。
2.教師結合個人研修主題進行教學改進探索,能科學設計、優質實施、有效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全面達成教學目標
3.教師能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課堂上形成了積極互動的教學氛圍
4.教師的主要表現是成熟穩定、熟練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能夠優質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工作3年及以上,至少完成216學時主題研修任務縣域自定
(三)主題研修評價的運行保障機制的實踐模型:構建縣域管理體系的基本模型
建立主題研修評價的運行保障機制,體現了科學管理、有效推進的理念要求,最大程度地調動教師積極性,最終實現教師由被動接受轉變成主動發展。縣域管理體系一般包括決策調控、指導評價、輔助推進和校本操作四級管理系統。
1.決策調控系統。大量實踐證明,教育局是校本主題研修實施的動力系統。沒有縣域教育局支持的主題研修便無法可持續發展。建立縣域決策調控系統,是以教育局為中心展開的。宏觀決策調控系統負責統籌規劃,全面負責主題研修的領導、組織和實施。成立以教育局局長為組長的縣級領導小組,做到局長親自“掛帥”,更有利于統籌整合和優化各部室職能作用。縣級領導小組的一般工作職責有決策調控、政策制訂、督導評價、紀檢監察等。
2.指導評價系統。教師進修學校作為縣級教師專業發展中心,是國家、省、市、縣、校教師專業發展體系中的重要一環。為有效推進主題研修,教師進修學校主要任務是做好中觀指導評價,充分發揮其研究、指導、培訓等服務職能。成立縣級指導評價小組,由教師進修學校校長擔任組長。縣級指導評價小組職責有制訂計劃、分級培訓、教學服務、搭建平臺、考核認定等。
3.學區輔助系統。大學區起到拓展、延伸和輔助作用,可以整合區域教育資源,實現優質資源共享,最終達成共同發展。有效開展學區主題研修活動,可以促進校際間相互借鑒、合作交流,也可以引導教師拓寬視野、取長補短。實行區域聯席會議,有計劃開展學區主題研修活動,如定期開展研課、集體備課等。大學區學校是區域研修共同體的大本營,發揮著帶頭、示范的重要作用。
4.校本操作系統。學校是教師主題研修主陣地,作為微觀操作系統,學校重點工作是積極貫徹落實教育局、教師進修學校的決策和指導意見。主題研修是“一把手”工程,校長的角色定位不可替代,校長不能做“甩手掌柜”。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校級領導小組至關重要,實施領導責任制,明確職責分工。校級領導小組的一般職責有設計校本主題研修系統、制訂校本主題研修計劃、組建校本主題研修指導團隊、完善校本主題研修制度、開展校本主題研修活動、強化校本主題研修管理、優化校本主題研修機制等。
三、縣域主題研修評價與運行機制的研究反思與展望
主題研修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模式,也是一種教師成長的思想方法。轉變教師觀念是開展主題研修的前提保障,建立縣域主題研修評價與運行機制,有利于改變教師專業發展認識,能夠引導教師制訂個人專業成長規劃。從這個意義上講,縣域主題研修評價與運行機制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系統,是教師改變專業發展認識模式和主動走上主題研修道路的引擎。研制科學的主題研修評價與運行機制,集中體現了縣域教育行政部門對主題研修的重視程度,也體現了管理者科學思維和統籌思想水平。用綜合評價與運行機制引導教師進行主題研修,能夠更加有力地推動主題研修系統建設,為主題研修系統提供不竭之源泉。
教育現代化2035美麗藍圖已經繪就,未來教育呼喚教師高素質發展。主題研修體現的科研、教研和培訓一體化發展思想觀點,必將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認同,走在主題研修之路的教師隊伍也會越來越壯大,教師主題研修在不久的將來也一定會成為教師成長的新常態。研究主題研修評價與運行機制建設的基本方法,為縣域主題研修系統建設和穩步推進提供思路和方法支持,可以更快實現縣域主題研修本土化發展,讓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李元昌.李元昌與鄉土教育[M].中國教育報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組編.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59.
[2][4][5][6][8]李元昌.主題研修專欄.“李元昌 主題研修系統”公眾號.吉林省中小學教學研究會,2018年11月23日注冊.
[3]教育部.關于印發《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和《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6991/201209/t20120913_145603.html,2012-02.
[7]教育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1907089.htm,2011-01.
[9][10][11][12]教育部.關于大力推行中小學教師培訓學分管理的指導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1612/t20161228_293310.html,2016-12.
[13]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標準及指導課題組.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標準及指導(語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5-26.
[14]吉林省教育廳.吉林省中小學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工作方案(試行)[EB/OL].http://jyt.jl.gov.cn/zwgk/wjtz/lntz/202001/t20200102_6382275.html,2016-11.
(責任編輯:許高蕊)
A Practical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Subject at County Level
YU Xuebo
(Teachers’ Further Education School in Shulan City, Shulan, Jilin 132600, China)
Abstract: Thematic study is a research model that embodies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which can activate the hematopoietic function of county teachers and effectively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work and study" of teachers.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county evaluatio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loc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theme research system. Subject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construction need to fully consider the requirements of relevant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policies and documents on teacher training, respect the law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dhere to local conditions, make it feasible, and find a suitable road for development. Count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school, district, county level 3 subject research network, use the basic framework of " three courses and three classes " teachers' subject academic evaluation, and the four levels of management system, create a them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unty training evaluatio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let the topic research help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he county education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realizing fair education.
Key words: theme research; study evaluatio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ree courses and three clas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