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欣容
[摘 要]過程哲學強調事物發展的變化過程,其“強調”“表達”與“理解”的思想方式可幫助我們以動態的視角分析近5年我國的高考改革研究。從縱向視角來看,高考改革研究可分為起步階段、過渡階段以及蓬勃發展階段,呈現出動態的演進式過程;從橫向視角來看,根據學者的研究重點、理論的分析深度以及實踐的介入程度,將研究大致分為整體性表達、聯結性表達和實踐性表達3個維度。以過程哲學的視角總結現有研究,一方面需要深度性和理論性的分析;另一方面亟待長期性、持續性的跟蹤,以檢驗改革的具體成效 。
[關鍵詞]高考改革研究;過程哲學;話語表達;動態實踐
[中圖分類號]G5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2)03-0144-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3.024
高考一詞本身源于中國文化,以中國式選拔、吸納人才的方式,將自身與美國SAT、英國A-level等國外選拔方式區別開來。高考改革不僅是國家頒布的教育政策,也是不同階段主體接受教育、參與評估、向上入學的連續性過程,它是一種聚焦性的話題,牽涉到政府、學校、師生乃至各自的家庭利益,甚至關乎面對社會風險和變革時的決斷力和執行力。
高考改革研究根植于中國本土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地方性。筆者以“高考改革”為“篇名”檢索CNKI上近5年來的相關論文,其中模糊匹配1895條結果,精確匹配1893條結果。兩條數據總量相差無幾,高考改革研究始終呈現聚焦化和專門化的特征。中國高考改革的研究熱度大約持平,其中2015年刊發275篇、2016年刊發252篇、2017年刊發299篇、2018年刊發384篇、2019年刊發403篇,2015年到2019年間刊發數量呈現上升的趨勢,2019年研究文獻數量最多,而到2020年相關文獻數量則回落到280篇。數據僅僅只能代表抽象的表面,信息也僅僅局限于細小的變化。從數量上的起伏到研究話題和視角的多元,可見高考改革相關研究是一個復雜漸進的過程。
懷特海在《思想方式》中提出了3種思想與形成經驗的模式:強調、表達、理解。其中,“強調”是生成、獲取經驗;“表達”是積累、保存經驗;“理解”賦予經驗以意義。高考改革從現實層面的實踐中來,正是經過了生成、獲取經驗的“強調”過程,再以書寫的方式積累和保存經驗——形成“表達”。由于地點、時間、實踐的不同,學者對高考改革的內容具有獨特性、個體化的理解,這也說明了為何年年都有“高考改革”研究之熱。
一、縱向視角:近5年來高考改革研究的發展階段
縱覽新中國高考史,其變革主要包括組織管理、考試科目、招生類別、錄取方式等各個方面。本文研究近5年內的文獻,不可避免地關注“新高考改革”這一話題。2014年,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提到,上海市、浙江省分別出臺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方案,這實際是上拉開了新高考改革的序幕。從近5年的文獻來看,則呈現出動態式、演進式的研究特征——改革試點的推進、理論、政策與實踐相互交錯,正帶來了對高考改革的“井噴式”研究。
(一)起步階段(2015年)
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之后,浙江省和上海市分別出臺方案,明確了“3+X”的新高考模式,即語文、數學、外語為三門必考科目,另外三門考試科目則從七門(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或者六門(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命科學)中由考生自行選擇。
政策從出臺到落地之間相隔的時間差為新一輪高考改革留出了摸索、起步的時間余地。2015年有關“高考改革”的研究文獻總共有275篇,其內容是對新一輪高考改革政策的分析和后續性的預測,主要包括高考改革對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影響、高考選考科目與學生生涯教育、高考試點兩地(浙江、上海)的調研。新高考改革研究初步興起,大部分學者對其仍然抱著期待、觀望的態度,也希望從更多實地調研中獲取政策落地之后的改革成效。
(二)過渡階段(2016—2017年)
2016年到2017年這段過渡時期出現兩個新舊交替的現象:一方面,浙江和上海改革后的第一批高三學生將參加高考;另一方面,2017年第二批新高考改革將在北京、天津、山東、海南全面推進。新高考改革在實踐的浪潮中逐漸獲得群體性的認同,初步適應了社會和學校的發展要求。
伴隨著試點改革的深入、學校實際新問題和新矛盾的出現,研究的內涵和層次也更加豐富多樣。其主要內容包括實際應對模式(走班制、選科策略、班主任制度等)、學科的“遇冷”現象、高考本體的困境和價值等,也出現了大量地方性的實踐研究??梢哉f該時期充分兼顧了理論思辨與落地實踐兩方面的分析,注重將研究層次和深度推向更進一步。學者也開始初步關注政策落地之后產生的一系列現象和矛盾,并嘗試加以分析。
(三)蓬勃發展階段(2018—2020年)
2018 年,教育部辦公廳《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試行)》對高校專業選考科目要求做出了明確規定。這一方面架設了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銜接的橋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對高校主體專業設置上的關注。同時,增設江蘇、福建、遼寧、廣東、湖南、湖北、河北、重慶8個地區的試點,改革的成效也會由于管理、本土文化、學校環境的不同而迥異。由于疫情的影響,2020年全國高考時間推遲至七月,這使得研究的整個進程也相對落后,文獻數量遠少于2018年和2019年。
高考改革的研究在前期的基礎之上又邁向更高的深度和廣度。學者們不但反復地摸索高考在時代潮流中的價值定位和未來走向,進一步探究新高考試點地區的現實情況,而且還生發出了更多跨學科、跨視角的研究新思路,如督導評估體系、社會信息支持、媒介話語權等。通過研究推進了高考改革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矛盾和問題,而問題的出現又會促進更多的反思和批判性研究,這種既“破”又“立”的過程,正是不斷地把研究推向體系化、專門化的過程。
從起步階段到過渡階段,再到后期井噴式的蓬勃發展階段,“高考改革”不僅是靜止的政策文本,還是一個不斷演進的動詞,它的各方面都需要面向基礎教育的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懷特海的過程哲學則關注到了這種動態的演進過程,他認為一切存在都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于永不停息的發展和變化過程當中,這種“過程性”就是事物最根本的狀態。
二、橫向視角:高考改革研究的話語表達
筆者從學者的研究重點、理論的分析深度以及實踐的介入程度,將近5年高考改革的研究分為3種表達:整體性表達、聯結性表達、實踐性表達。
(一)整體性表達——關照本身
整體性表達是指以“高考改革”作為本體,對其內在的發展規律、運行邏輯、結構體系、價值取向等方面所進行主觀性、思辨性的分析,它也包括了對高考改革功能的前瞻性預期、改革困境的合理化描述等。這種明確事物“是何”“為何”“如何”的邏輯假設對落地的實踐研究起著先導作用。整體性的表達可以分為“內在思考”和“外在驅動”兩個方面。
1.內在思考。對高考改革的內在思考主要集中于高考改革自身的內涵、意義、定位、結構等,主要呈現出學者對這一客體的差異性、多元化的理解。從高考改革的定位和分類上,余澄、王后雄闡述了新高考“從一到多”的功能導向,他們還基于歷史脈絡將高考改革分為高校招生、考試選拔、公平保障、風險管理以及方案性質5個方面的分類視角,這實際上為高考四十多年的歷史定位作了綜合性、體系性的闡述,明確了高考改革在歲月輾轉中堅守的原則和底線。
大部分學者還闡述了高考改革在新背景下的價值取向。一方面,是對價值取向的發展性闡述,如鐘秉林和王新鳳基于40年高考招生的政策文本,總結出高考改革具有漸進性和連續性的特點,呈現出注重科學性、自主性、選擇性和公平性的基本價值取向。莫莉認為改革中將必修與選修分層、分類,成為課改新常態,高考選拔方式、考試科目、評價方式等價值取向將發生變化。另一方面,學者則談到了不同價值取向的取舍。邊新燦談到高考改革“公平選才”和“科學選才”價值取向的矛盾和統一,采用何種分配教育機會的標準是兩種價值取向的分歧點。高考改革必然會由于時間、地點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不斷變革和發展自身的價值取向??傮w而言,這種價值取向由單一走向多元、從固定走向靈活,判斷標準的不同使得采用何種取向成為當下決策者和教育者共同探討的話題。
2.外在驅動。相對于內在思考的預設,對高考改革的外在研究和預測則更受到學者的青睞。這一方面是學者關注到了高考改革在整個社會中的功能性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高考改革本身就充滿實踐性和策略性——它不是一個死氣沉沉的文本,它需要立即付諸行動。因此,學者更傾向于闡述改革與社會、教育的關系,從中獲得高考改革本身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勾畫未來藍圖與發展路徑。
首先是關于高考改革的問題和困境研究。無論對高考改革的概念和結構界定得如何完備,政策預估有多么全面和完美,一旦投入社會,總會產生各種難以預測的問題,現實需要與政策標準之間的張力也就得以凸顯。趙靜宇等學者系統性地分析了高考改革中基礎教育公平的問題、基礎教育與高考銜接的問題、學業水平考試功能定位的問題、命題新理念落實的問題、評分質量提升的問題,這實際上是從宏觀到微觀的全局性把握。鄭若玲以高考與社會的關系為基點,認為社會功能凌駕于教育功能之上,高考的本質功能未達到完全的發揮。張濟洲和黃書光從社會學的視角分析高考改革的“階層之困”,社會階層隱蔽的再生產使得高考的公平和價值取舍再次成為難題。這種改變容易遭遇文化慣習的阻滯。研究認為困境主要集中于兩個層次:一是高考與社會的關系,從中能夠牽涉到高考科學與公平、社會資本影響等問題;二是高考與普通高中的關系,從中能夠牽涉到育人模式、人員分配、學生抉擇等問題。
其次是對高考改革去向和路徑的預測和期待。對高考改革問題的探索就如同連續找到靶點,一次次地樹立靶心,而能否真正“擊中要點”則關系到一系列的路徑規劃和現實選擇。李寶慶從倫理意義出發,認為需要改革決策者的文化批判與責任倫理建構、樹立高考改革意識與堅定價值取向,同時輔以價值倫理與社會倫理為兩翼,充分強調了社會道德在改革背后的有力支持作用。邵光華等學者從改革政策本身出發對選考制度做出了相應的預判,例如將物理科目作為“特殊”科目對待、英語只給等級不給評分等,為新高考的未來走向提出了建議。
(二)聯結性表達——聯動體系
懷特海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內在相關的?,F實事物的共同體是一個機體,一個機體就是一種關聯。實際存在物由于彼此攝入而互相關涉,這種共在事實就叫“聯結”。所謂聯結性表達,是將高考改革置于更加廣闊的場域之內,探求其運行、變化過程中牽涉到的一系列內外因素,并分析其與“他者”機體之間相互作用的機制和模式。聯結性表達可以分為“國際視野”“學段影響”“社會功能”3個方面。
1.國際視野。雖然高考改革是扎根中國本土的過程,但國外招生制度的研究能夠為其提供理念、實施乃至評價上的支持和啟迪,這就將高考改革這一機體放在全球教育范圍內,以國別為判斷標準進行比較性、對比性的研究,對高考改革的理解也將處于不斷拓寬視野和邊際的過程中。
美國學者大多關注到其招考制度的多樣化特征。例如“免試入學”政策為我國高考發揮良性教育與社會功能提供了借鑒。美國多元化的評價體制對我國評價錄取標準、評價主體乃至監督機制的變革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在英國方面,有微觀上對科目自選支持體系的研究,也有宏觀上對英國招考從“線性制度”到“模塊化”變革的概述。有學者則認為,日本多元化的入學體系使得招考選拔性功能喪失和考生學力下降。發達國家的高考制度主要呈現出多元化和自主化的特征。但任何一項制度設計都不可避免地擁有局限,相對“民主”的招生制度下是選拔標準的模糊乃至對學生學力的忽視。對于中國高考改革而言,如何在國內外聯動中把握自身的獨特性和適應性則是至關重要的議題。
2.學段影響。高考制度一端連接高中教育乃至初中、小學的基礎教育,另一端則連接著層次迥異的各類高校并源源不斷地提供人才資源。制度的變遷不僅牽動高考本身,也將重新規塑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現實定位。
在中學教育階段,學者的研究主要包括高考改革后中學教育的困境、影響和變革。一方面有學者認為,多元選拔格局實際上推進高中多元育人模式的形成;另一方面,高考改革帶來了遵循慣習、功利取向、管理薄弱、評價浮躁等教學的困境,高考新政與當下學校育人模式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問題。高中學校和教師不僅要否認已經適應的育人模式,還要重新建構與高考目標相一致的育人模式。學者們都談到高考改革選擇性、自主性的理念對中學教育尤其是課程與教學上的沖擊,整體的變化基調是從單一走向多元、從應試走向素質評估。在高等教育階段,高考改革牽扯到了高校招生、生源素質、學科發展等方面。邊新燦認為,高校能夠錄取到知識結構符合要求、專業思想鞏固的學生。袁旦等人發現新高考改革政策感知對大學生專業承諾、專業決策自我效能、學習動機均具有顯著正向影響??梢?,高考改革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圍繞著“專業”這一關鍵詞,衍生出“專業科目選擇”“專業知識”“專業承諾”等一系列的話題。
3.社會功能。高考制度承載著維護社會公平競爭、促進社會代際流動的重要功能。高考是社會政策的一部分,也是維護社會公平、促進社會流動的助推器。因此,不可忽視高考改革在社會聯動中發揮的平衡、整合乃至優化功能。目前研究聚焦改革下的升學選擇與信息博弈、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與升學機會、市場升學咨詢、學校升學指導等。也有學者另辟蹊徑,基于文本分析高考改革利益相關者的媒介話語權分配問題,呼吁促進媒體層面新高考改革媒介話語權的賦權增能。這實際上是從微觀政治的視角來探索高考改革的權力分配和社會秩序問題。
(三)實踐性表達——現實經驗
高考改革的本體性研究如同完美無缺的框架,落地改革只要沿著正確的方向前行,就能夠達成預期的目標?,F實是,高考改革總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困惑和矛盾,實踐中的誤區正是研究的價值性和可貴性所在。正如懷特海認為,“恰當的檢驗不是最終的檢驗,而是過程的檢驗”。有了豐富的改革實踐經驗,人們對高考制度就能夠具有更加透徹和明晰的理解,研究才不至于流于表面、抽象的系統架構,才能更加經得起時間和現實的檢驗。實踐性表達主要分為“地方轉型”“現實策略”以及“學科態度”3個方面。
1.地方轉型。第一批高考改革在沒有經驗背景之下勇敢踏入深水區、試驗田,承擔著來自社會、學校乃至家庭各方的壓力。學者們關注到了兩地的改革實況,采用實地調研(問卷搜集、訪談等)的方式獲取第一手的信息。文東茅等學者基于浙江高考改革試點的調查認為,浙江省考試招生體系還需要長期、持續的建設過程。周彬基于上海和浙江高考試點的實踐研究,指出了兩地高中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為宗旨,在育人模式、育人方向、學科建設以及學校管理上的多元轉型。
2.現實策略。高考理念和模式的轉向使得現實情境不得不在學校制度、課程教學、育人價值等方面進行開放性的嘗試和探索,而這種“摸索”的經驗正是生成實踐性表達的寶貴源泉。
走班制是高考自由選科政策下的產物,它已經成為當下研究的一大熱點。大體來說,學者們遵循了“現象—策略”的闡述思路。首先是對走班制產生的問題進行分析。例如認識上的誤區、師生價值觀的混亂、管理上的困難、同伴群體的松散、文化上的阻力、德育上的困境等。問題的層次可以分為文化道德與實踐困難兩個方面。其次是對走班制的建議和策略分析。學者主要圍繞不同的教育主體和角色敘述,比如:學校建立管理和監督機制;教師主動提升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參與深度學習;公眾消解文化障礙,形成價值認同;等等。 另外,走班制的出現必然會帶動班主任制度的變革,裴娜提出語數外固定班集體的學??刹捎冒嘀魅魏湍昙壿o導制,而對于這三門也走班的學校,可采取輔導教師制。高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也被納入研究的視野。自由選科對學生的未來生涯規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陳宛玉等人認為,生涯教育是新高考改革制度下學校的必然選擇,其內容主要包括培養生涯規劃意識、加深學生自我認知、協助探索專業職業、指導生涯決策和管理等。劉靜認為,結合生涯教育需要著眼于學生當下的特殊需求,也要面向未來培養重要品格。相比較陳宛玉的研究,劉靜對生涯教育的思考更加細致而深入,她不僅闡述了生涯教育的內容和旨歸,也結合大量多地的現實經驗,在生涯教育的實施路徑上做出了頂層設計。
3.學科態度。自由選科帶來的另一個現實問題就是學生如何選、依據什么標準選。改革政策的原意是讓學生能夠充分發展個性和自我興趣,給予學生更多發揮的空間。然而政策落地到具體的個人時,則又將從不同的情境中延伸出各種思慮。學者們發現學生選科過程中存在著共性的問題:第一,選擇的結果受學生個人背景(如性別、生源地、興趣、成績)、科目性質(文理分科)、高校專業、他人壓力等多方面的影響;第二,學生無法真正實現完全的“自主”選科,選科過程呈現功利性、策略性取向,“田忌賽馬”“趨避沖突”現象頻現。遺憾的是,眾多學者僅僅是針對現象提出了一些對策,而對“功利性選科”現象背后深層次、復雜性的原因并沒有加以進一步的說明。
選科的功利性取舍也將改變學生對不同科目的態度。有學者注意到了高考學科的“遇冷現象”,例如政治、物理科目遇冷的困境。事實上,學科的遇冷和學生的現實情境、科目的賦分機制、同輩的競爭壓力等因素息息相關,這是一個關聯性的問題。選科不是一種天然賦予的想象,而是諸多利益的博弈場。不同學生在不同階段都有最迫切的需求,無論是跟從、追逐,還是猶豫、摒棄,都是每一個個體活生生的動態機制。
三、近5年來高考改革研究的總結
首先,需要深層次剖析改革現象背后的原因,增強理論厚度。從過程哲學的視角看,世界是一個有機整體,現實體(actual entity)是“世界籍以構成的終極的現實事物”。高考改革作為一種現實意義上的機體,其內部有多重復雜因素,這是整體性表達的前提,同時它與世界其他“機體”也在互相聯動、不可分割。因此,高考改革現象的背后遵循現實社會復雜的運行規律,很難用三言兩句的結論簡單概括。無論是整體性表達,還是聯結性表達或實踐性表達,現有研究不但很少依據已有的理論假設進行闡述,也沒有形成一套邏輯自洽的體系。比如,學者談到“功利性選科”的現象時,很少說明背后深層次、體制性、心理特征的原因,以及各種現象的理論源頭究竟在何處。寥寥幾篇文章如鮑威的“階層壁壘下的升學信息”、李寶慶的“改革困境與出路”,分別結合社會學和倫理學理論,使得整體內容更能夠體現高考改革的有機性和聯動性。
其次,關于長期性、跟蹤性、檢驗改革成效的研究仍然是尚未深入開拓的領域。過程哲學指出有機體的根本特征是活動,其本身就是持續創造、實踐并不斷賦予全新意義的過程。高考是聯結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座橋梁,其改革和研究受制于整個教育階段受教育者的“當時當下”。一方面,目前的研究對象大部分是高中教育階段的學生,對高中以下階段的基礎教育研究還比較缺乏;另一方面,對高考改革的長線性追蹤研究,如改革以后的相關成效(新高考的高中生進入大學后的適應性、學習成效和表現等)則還未受到足夠重視。因此,研究者們需要進一步延長研究周期,放遠研究視野,以增強研究的代表性和說服力。
參考文獻:
[1]〔美〕阿爾弗雷德·懷特海.思想方式[M].韓東輝,李紅,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42.
[2]王立志.回到過程哲學的原點[N].光明日報,2012-04-10(11).
[3]高軍峰,姚潤田.新中國高考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235.
[4]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tent_9065.htm,2014-09.
[5]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試行)的通知及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試行)[EB/OL].http://zy.gdedu.gov.cn/,2018-03/2018-10.
[6]余澄,王后雄.高考改革試點方案的定位、分類及結構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5(10):51-53.
[7]鐘秉林,王新鳳.我國高考改革的價值取向變遷與理性選擇——基于40年高考招生政策文本分析的視角[J].教育研究,2017(10):12-20.
[8]莫莉.高考改革的價值取向變化、現實困境與解決路徑[J].教學與管理,2020(07):77-78.
[9]邊新燦.公平選才和科學選才——高考改革兩難價值取向的矛盾和統一[J].中國高教研究,2015(09):27-31.
[10]趙靜宇,郭學恒,巫陽朔,趙軒.高考改革過程中的問題分析及對策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20(02):40-42.
[11]鄭若玲.高考改革的困境與突破[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3):4-7.
[12]張濟洲,黃書光.被圍困的高考——新高考改革悖論抉擇背后的階層之困及其化解[J].課程·教材·教法,2018(04):97-98.
[13]李寶慶,魏小梅.新高考改革的困境與出路[J].教育發展研究,2017(08):6-8.
[14]邵光華,吳維維.新高考改革何去何從——關于新高考“選考”和“一科兩考”問題的再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18(08):19-20.
[15]楊富斌.懷特海過程哲學思想述評[J].國外社會科學,2003(04):78.
[16]鄭若玲.美國大學“可免試入學”改革及啟示[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02):161-166.
[17]李浩,馬思其.英美招考制度對我國高考多元評價體系構建的啟示[J].比較高等教育,2016(03):24.
[18]苗學杰.英國“高考”科目自選的制度設計、現實難點與警戒意義[J].比較教育研究,2018(09):25-33.
[19]張佳.英國大學招生考試制度的變遷及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20(02):14-31.
[20]姜星海,楊駒.日本高考改革動向與爭論[J].教育科學研究,2020(08):80-96.
[21 邊新燦.新一輪高考改革對中學教育的影響及因應對策[J].中國教育學刊,2015(07):18-21.
[22]高巖,龍寶新.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學困境與出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29):8-9.
[23]周彬.新高考改革:經驗、困境與出路[J].教育學報,2018(04):24.
[24]邊新燦.新一輪高考改革對大學教育的影響[J].中國高等教育,2015(02):7.
[25]袁旦,孔晨辰,陳菲.新高考改革政策對大學生專業承諾的影響研究——基于浙江省生源本科新生的調查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8(10):31-35.
[26]劉海峰.高考改革的教育與社會視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2(05):33-38.
[27]鮑威,金紅昊,肖陽.階層壁壘與信息鴻溝:新高考改革背景之下的升學信息支持[J].中國高教研究,2019(05):39-41.
[28]張晴,胡曉宇,蘇君陽.新高考改革利益相關者的媒介話語權分配研究——基于主流媒體對 F 省報道的分析[J].重慶高教研究:67-77.
[29][44][45]〔英〕懷特海.過程與實在[M].楊富斌譯.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24,27,564.
[30]文東茅,林小英,馬莉萍,李祎.能力建設與高考改革同行——對浙江高考改革試點的調查[J].中國高等教育,2015(12):7-11.
[31]周彬.指向學生個性成長的高中教育轉型——基于上海與浙江高考改革試點的實踐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7(04):28-32.
[32]紀德奎,朱聰.高考改革背景下“走班制”訴求與問題反思[J].課程·教材·教法,2016(10):54-57.
[33]王潤.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實施走班制的問題審視與路徑超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2):29-35.
[34]裴娜.高考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學班主任制度變革[J].教學與管理,2017(01):17.
[35]陳宛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輔導的必要性、內容及實施途徑[J].教育評論,2017(11):100-102.
[36]劉靜.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新審視[J].教育發展研究,2015(10):32-37.
[37]杜芳芳,金哲.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科目選擇意向現狀及對策——基于浙江省五所高中的調查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08):16-17.
[38]劉寶劍.關于高中生選擇高考科目的調查與思考——以浙江省2014級學生為例[J].教育研究,2015(10):142-148.
[39]張雨強,顧慧,張中寧.普通高中生高考選考科目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以浙江省5所高中首批選考學生為例[J].教育學報,2018(04):32-34.
[40]柯政.“選考”制度下的“田忌賽馬”:原因與對策[J].教育發展研究,2016(18):32-38.
[41]楊運,閆守軒.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選科問題與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29):11-13.
[42]鄒涪陵.新高考改革下思想政治學科的困境與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6(07):71-73.
[43]馮成火.新高考物理“遇冷”現象探究——基于浙江省高考改革試點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8(10):25-27.
(責任編輯:許高蕊)
A Review o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in the Past Five Years of China: Perspective of Process Philosophy
HUANG Xinrong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Process philosophy emphasizes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ings, and its patterns of thinking -“emphasis”,“expression” and “understanding” can help us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in China in the past five years from a dynamic perspective.From the vertical perspective, the research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initial stage, the transition stage and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stage, showing a dynamic evolutionary process.From the horizontal perspectiv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ocus of scholars, the depth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he degree of practical involvement, the research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dimensions: holistic expression, connective expression and practical express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cess philosophy, the future research calls for in-depth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as well as long-term and continuous follow-up to examine the concrete results of reform.
Key word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process philosophy; discourse expression; dynamic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