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曉琴,郭風繁,李 卿 (.湘南學院附屬醫院消化內科,湖南 郴州 423000;2.湘南學院臨床學院,湖南 郴州 423000)
瘍性結腸炎(UC)屬于腸道慢性炎性反應疾病的一種,主要表現為大腸黏膜持續炎性反應、腫脹、潰瘍等,多發生于直腸及下段結腸部位,且隨著時間延長炎性反應越發嚴重。目前臨床針對該病病因尚無統一定論,據推測,其發生與遺傳因素、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的腸道免疫過度活躍、環境因素等有關。疾病典型癥狀有腹痛、腹瀉、便血等,少數還伴有食欲不振、發熱、關節痛等情況[1]。研究顯示,病變腸道部位與嚴重程度直接關系到患者癥狀嚴重程度。利用窄帶光成像(NBI)腸鏡可清晰顯示病變黏膜表面結構及毛細血管,該技術目前在臨床胃腸道早期腫瘤診斷中得到廣泛應用[2]。本次研究對UC患者86例利用NBI腸鏡開展黏膜血管形態(MVP)分型,對比不同MVP分型下相對應黏膜組織病理活檢結果,進一步探究應用NBI腸鏡開展MVP分型預測腸黏膜炎性反應和血管生成情況的價值?,F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86例UC患者為研究對象,男49例,女37例;年齡32~79歲,平均(55.52±10.21)歲,病變范圍:廣泛結腸型20例,左半結腸型36例,直腸型30例,非活動性13例;Mayo評分:輕變35例,中度26例,重度12例。所有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參考《中國炎性反應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納入對象均與UC診斷標準相符,且通過腸鏡、病理診斷證實;②所有受檢者事先知情研究內容、風險,具有良好配合性;③此研究獲取醫院相關部門審批。排除標準:①并發肝、腎等重大臟器功能障礙;②存在認知缺陷、精神障礙問題;③凝血機制異常者;④妊娠、哺乳期的女性;⑤并發免疫性疾??;⑥病歷資料不真實、不可靠,或治療中途隨訪失聯者。
1.2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結腸鏡檢查:提前做好腸道準備,選擇帶有窄帶光成像系統的結腸鏡,在普通白光模式下置入結腸鏡到回盲部,退鏡時利用普通白光模式對病變結腸結構及黏膜情況進行觀察判斷;結直腸可分為回盲部、升結腸、橫結腸、乙狀結腸、降結腸、直腸等六個腸段,在普通白光模式下,對每一段有黏膜炎性反應病變的腸段判斷出存在明顯炎性反應的部位,然后切換到窄帶光成像模式,采集并保存圖像。在檢查過程中需確保內鏡前端部位與病變黏膜靠近,從而取得清晰圖像,并在窄帶光成像模式下,選擇炎性反應部位至少一塊組織進行病理學活檢。
1.3觀察指標:①由我院2名具有豐富臨床經驗且通過培訓后的專業高級內鏡醫師,采取隨機雙盲法對獲取圖像進行評估,醫師事先并不知情患者臨床資料及內鏡、病理檢查結果,如兩人存在分歧經協商后統一結果,分析判斷MVP分型[3]。②MVP分型標準:利用NBI模式可以清晰直觀顯示黏膜內毛細血管網,不論規則或不規則均判定為清晰;在NBI模式下如果無法清晰顯示黏膜內血管網或顯示模糊則判定為模糊;在NBI模式下黏膜背景表現為暗褐色,導致無法觀察黏膜內血管網判定為消失。MVP分型:清晰、模糊、消失三種[4]。NBI模式下不僅能夠對MVP清晰顯示,同時還可以對腺管表面形態給予強化顯示,因此在NBI模式下,如果MVP無法清晰觀察,可利用表面腺管形態進行評價。同時在NBI模式下表面腺管形態把MVP消失分為絨毛型、隱窩開口型兩種亞型,絨毛型在內鏡下呈現出絨毛狀腺管形態,隱窩開口型在內鏡下表現出白色、小圓形隱窩開口。③組織病理學檢查:病理組織石蠟包埋切片,并利用蘇木素-伊紅染色,參考結腸炎組織學評價標準,以0~4級分級黏膜炎性反應程度。判斷依據:無炎性反應判定0級;存在輕度非活動慢性炎性反應,炎性反應細胞結構變化或浸潤判定1級;存在輕度活動性炎性反應,固有層受到中性粒細胞浸潤判定為2級;存在中度活動性炎性反應,破壞腺管隱窩判定為3級;存在重度活動性炎性反應,并伴有潰瘍、糜爛判定為4級[5]。CD31作為血管內皮特異性標記物,通過免疫組化染色后定量分析每視野血管技術,從而判定微血管密度;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免疫組化染色后,可半定量評估黏膜VEGF表達水平[6]。

2.1NBI腸鏡檢查結果:86例患者經NBI腸鏡檢查共計145處結腸或直腸腸段,根據NBI下分型標準,清晰48處,模糊62處,消失35處。其中110處清晰或模糊腸段,其表現腺管形態呈隱窩開口型,利用NBI模式下觀察較困難;35處消失腸段表面腺管形態分型評估,絨毛型20處、隱窩開口型15處。
2.2NBI腸鏡檢查MVP分型與黏膜炎性反應的關系:消失型的腸黏膜炎性反應程度分級明顯高于清晰型、模糊型(P<0.05);同時模糊型腸黏膜炎性反應程度分級高于清晰型(P<0.05);但消失型不同亞型腸黏膜炎性反應程度分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總之NBI腸鏡下MVP分型與黏膜炎性反應程度密切相關。見表1。

表1 NBI腸鏡檢查分型與黏膜炎性反應的關系(n)
2.3NBI腸鏡檢查MVP分型與血管生成水平的關系:NBI腸鏡MVP分型從清晰-模糊-消失微血管密度逐漸升高,VEGF表達逐漸下降,不同MVP分型微血管密度、VEGF表達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NBI腸鏡檢查MVP分型與血管生成水平的關系
對于潰瘍型結腸炎患者,黏膜組織學炎性反應程度直接關系到疾病治療方案制定與處理,應用NBI腸鏡技術可以對黏膜表層血管增強顯示,使黏膜表面結構顯示對比性提高。研究顯示,利用NBI腸鏡可以對黏膜血管形態進行清晰直觀顯示,與普通白光腸鏡相比較更具優勢,能進一步反映且直接判斷患者炎性反應范圍[7]。
本次研究結果:NBI腸鏡下將UC患者MVP分型為清晰型、模糊型、消失型,消失型的腸黏膜炎性反應程度分級明顯高于清晰型、模糊型,NBI腸鏡下MVP分型與黏膜炎性反應程度密切相關。在NBI下,組織學非活動性炎性反應黏膜,可清晰顯示出黏膜內毛細血管網;輕度-中度活動性炎性反應黏膜受黏膜顆粒感、水腫的影響,導致微血管網變得模糊;中度-重度活動性炎性反應黏膜,由于黏膜顆粒充血、紅腫,甚至潰瘍、糜爛,從而導致黏膜表現出深褐色背景,從而無法觀察黏膜內血管網[8]。此外,但消失型中不同亞型(隱窩開口型、絨毛型)腸黏膜炎性反應程度分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UC患者存在明顯的血管生成組織病理學表現,主要致病機制為黏膜VEGF誘導血管內皮通透性提高。黏膜內血管生長因子表達水平升高,致使血管生成非生理性異常提高,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從而促進炎性反應細胞浸潤,不僅起到持續性促炎作用,同時不利于潰瘍愈合。
綜上所述,UC患者在NBI腸鏡下開展MVP分型,可間接預測黏膜炎性反應程度及血管生成活性,有助于改善患者臨床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