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慧,傅香梅,廖青慧 (.新余市婦幼保健院護理部,江西 新余 33805;.新余市婦幼保健院婦保科,江西 新余 33805)
新生兒護理工作十分重要,而且新生兒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進行采血時,需要給予足夠的關照。新生兒靜脈血管細小、血管充盈度差,多種因素使得在進行新生兒采血時,會發生一些問題,常見的問題包括反復穿刺抽血、新生兒疼痛、發生不良反應等[1-3]。臨床在對于新生兒采血時,難度較大,不僅會增加患兒的疼痛,還會發生一些不良反應。因此,研究一種有效的、安全的采血方式,是十分必要的[4-5]。本研究探討外周動脈采血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價值。
1.1一般資料:收集2020年6月~2021年1月我院接診的120例行采血檢查的住院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在征得其監護人同意的基礎上,將其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試驗組男38例,女22例;日齡為1~10 d,孕周為37~40周,平均孕(38.98±0.54)周;出生時體質量為2.5~3.6 kg,平均(2.99±0.34)kg。對照組男37例,女23例;日齡為1~11 d,孕周為37~41周,平均孕(38.79±0.63)周;出生時體質量為2.5~3.4 kg,平均(2.92±0.31)kg。兩組患兒的上述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納入標準:新生兒孕周>37周;出生時無窒息;監護人知情同意,簽署相關文件。排除標準:多器官功能衰竭者;急性疾病者。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股靜脈穿刺采血。新生兒采取仰臥位,墊高臀部,包好陰部,以減少排尿對穿刺點造成感染。穿刺側髖部外展45°,并且屈膝90°,在新生兒腹股溝中點向大腿側退約1cm處為穿刺點。按常規方法消毒穿刺點,右手持針,進針方向對準臍部,以20°~30°(肥胖兒加大角度至30°~45°)進針,見回血后立即固定,抽取所需血量后,拔出針頭,棉球按壓止血。
試驗組采用外周動脈采血。新生兒采取平臥位,采血的手保持平直狀態。護理人員,左手托住新生兒的肘關節,右手觸摸肱動脈走向,尋找穿刺點,常規消毒,頭皮針穿刺,回血后固定,抽取所需血量后,拔出針頭,棉球按壓止血。
1.3觀察指標:觀察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新生兒面部編碼系統(NFCS)評分、采血一次性成功率。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觀察標本的凝血情況、標本的溶血情況、血腫的發生情況。計算總發生率。
疼痛程度[6]:NFCS進行評價,包含10項新生兒的表現,分別是:皺眉,雙目緊閉,鼻唇溝加深,雙唇張開,縱向咧嘴,橫向咧嘴,舌雙側向內卷起,面頰顫動,縮唇(唇周肌肉緊張),伸舌(指早產兒,在足月兒中為“無痛”的體現)。1分為有,0分為無,得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

2.1兩組不良反應比較:試驗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n=60]
2.2兩組NFCS評分比較:試驗組針刺時、針刺后30 s、針刺后60 s NFCS評分低于對照組同時期,數據間對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NFCS評分比較分,n=60)
2.3兩組采血一次成功率比較:試驗組采血一次成功率為96.67%(58/60),高于對照組的83.33%(50/60),數據間對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一些新生兒,因疾病原因等,需要進行相關的檢查,部分則需要進行抽血檢查。在對新生兒進行抽血時,會給患兒帶來痛苦,還會增加患兒不良反應情況的發生。新生兒,其本身血液充盈度差,抽血難度較大。傳統的股靜脈穿刺法,在實施的過程中,也容易降低新生兒的健康程度。股靜脈穿刺法采血法,其主要的不足是采血過程比較復雜,而且這種采血方法對新生兒造成較大的疼痛,容易使新生兒無法積極配合采血,影響到新生兒采血的一次成功率[7-9]。外周動脈采血法,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在實施的時候,能夠彌補傳統采血方法的不足,提高采血的安全性。在進行外周動脈采血時,其簡便的程度更高,能夠明顯減輕對嬰兒造成的疼痛,具體操作時,也可以更容易實現一次穿刺成功[10-12]。這一方式在具體操作時,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
新生兒護理工作質量,對于新生兒的生長和發育,十分必要。采血工作是對于新生兒治療的十分重要的過程,采血工作質量的提高,可以減少醫患糾紛的發生。新生兒血管非常細,充盈度差,護理人員的采血難度較大。而且在采血過程中,還會發生凝血、溶血、血腫等情況,甚至還會發生新生兒呼吸暫停等情況,后果十分嚴重。臨床在采取股靜脈穿刺時,會引發一些不良反應,還會增加患兒的疼痛,降低一次性采取成功率。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數據間對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患兒不良反應較少。試驗組針刺時、針刺后30 s、針刺后60 s NFCS評分低于對照組同時期,數據間對比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患兒的疼痛較輕。試驗組采血一次成功率為96.67%(58/60),高于對照組的83.33%(50/60),數據間對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患兒采血一次成功率較高。外周動脈采取,過程簡單,操作方面,安全性相對較高。由于新生兒自身生理特點比較特殊,新生兒的血液經常在內臟以及軀體內聚集,因此,就造成了四肢血液分布相對較少的情況,使得新生兒血管細小,增加了護理人員的采血難度[13-14]。胡廣樂[15]探討了外周動脈采血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價值,結果表明,試驗組的一次采血成功率明顯較高,不良反應發生率與VAS評分明顯較低。動靜脈血對檢查結果的影響比較小,因此,在進行采血的時候,采取動脈血和靜脈血獲得的結果基本一致。然而,股靜脈采血發生血栓的危險較高,對比而言,動脈血則可以減少這一情況的發生。何彤探究了外周動脈采血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16],結果表明,新生兒護理中采取外周動脈采血,與股靜脈穿刺采血方式進行對比,均具有較高的成功率,但采取外周動脈采血方式能夠明顯降低新生兒采血中不良反應情況的發生率。這也與本文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外周動脈采血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較好,可以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率,減輕患兒的疼痛,提高采血一次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