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青青,肖 琳 (南華大學衡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心血管內科,湖南 衡陽 421001)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狀動脈閉塞引起的持續心肌缺血,心肌持續性缺血缺氧性壞死,從而導致冠心病的發生[1]。患者主要表現為突然發作且持久的心前區疼痛和憋悶感,可引起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患者病情變化快,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治療急性心肌梗死主要采用手術治療方式,常用術式為急診冠狀動脈介入術,術后常使用他汀類藥物進行輔助治療[2]。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救治的關鍵是早期行再灌注治療,患者在1 h和6 h內接受再灌注治療,其病死率分別為1.6%和6.0%,故減少時間延誤是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關鍵。規范胸痛救治護理流程,加強護理人員與臨床醫師的配合,可提高急救護理質量,縮短因胸痛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并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的患者各重要環節的時間,快速實現再灌注治療,挽救心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使心肌梗死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和預后[3]。本研究探討胸痛救治優化護理流程對減少心肌梗死PCI術后不良反應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2月~2021年3月在我院急診行心肌梗死PCI患者112例,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優化組和常規組,各56例。優化組男34例,女22例,年齡36~72歲,平均(51.21±6.13)歲,發病至就診時間2~13 h,平均(5.09±0.72)h;常規組男35例,女21例,年齡32~69歲,平均(52.39±6.08)歲,發病至就診時間1~13 h,平均(5.24±0.61)h。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常規組給予常規急診流程,優化組采用胸痛救治優化護理流程,加強急診相關知識培訓,包括急診護理步驟、專業技能、心肌梗死基礎疾病知識等,考核合格后再行接診。確診后通過綠色通道接受治療,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標準化操作流程,強化團隊時間意識,確保24 h有醫護人員在崗,接到電話10 min內到達介入室,介入人員需做好搶救準備,并持續心電監測,提前準備好備皮和抗凝藥物,準備遵醫囑用藥。手術完成后,協助患者家屬補辦入院手續并繳納費用。
1.3觀察指標:①兩組患者急診相關指標:進醫院大門至球囊擴張(D-To-B)時間、首份心電圖時間、檢測肌鈣蛋白時間、抗凝治療時間、住院天數和住院費用;②兩組患者預后效果:急性心肌梗死復發率、再次行PCI率、死亡率;③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每搏輸出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④兩組患者不良事件:心力衰竭、心絞痛、休克、心律失常、室壁瘤。

2.1兩組急診相關指標比較:優化組患者D-To-B時間、首份心電圖時間、檢測肌鈣蛋白時間、抗凝治療時間、住院天數和住院費用均明顯少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586、17.588、40.254、16.679、12.333、136.202,均P=0.000)。見表1。

表1 兩組急診相關指標比較
2.2兩組預后效果比較:優化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復發率(3.57%)和再次行PCI率(7.14%)低于常規組(16.07%、21.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06、4.667,P=0.028、0.031),優化組死亡率(1.79%)低于常規組(8.93%),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818,P=0.093)。見表2。
2.3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心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優化組患者LVEDD、LVESD低于常規組,SV、LVEF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優化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7.14%)明顯低于常規組(21.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67,P=0.031)。見表4。

表2 兩組預后效果比較[n(%),n=56]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比較分,n=56)

表4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n(%),n=5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迅速、病情進展快、死亡率高,多由心肌缺血和缺氧引發,患者常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胸骨后疼痛等癥狀,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治療急性心肌梗死關鍵在于早期開通梗死血管,恢復心肌血流灌注[4]。患者在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狀動脈血流中斷,此時患者心肌組織收縮力喪失,長時間處于缺血狀態,容易造成患者心肌壞死,抗血栓和心肌再灌注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治療手段。目前,PCI是臨床治療心肌梗死的主要方式,可快速緩解臨床癥狀,恢復冠狀動脈血流,解除冠脈閉塞情況[5]。
與常規急診流程相比,胸痛救治優化護理流程具有各司其職、分配合理等特點,保證搶救工作順利進行,及時接觸患者心肌缺血癥狀,挽救患者生命。胸痛救治優化護理流程強調從患者發病、就診、確診、術前準備等各環節都控制在規定時間內,確保醫護人員配合有序、分工明確,使檢查、治療和護理可同步有序開展[6]。此外,應提高急診醫護人員的專業能力,加強各科室之間的聯系,縮短等待時間,確保急救人員熟練術前準備工作,保證搶救的及時性,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搶救質量,使院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可直接到導管室進行PCI術,減少時間浪費,進一步改善患者預后[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優化組患者D-To-B時間、首份心電圖時間、檢測肌鈣蛋白時間、抗凝治療時間、住院天數和住院費用均明顯少于常規組,提示胸痛救治優化護理流程可縮短急診救治時間,及時改善心肌供血,減少患者住院天數和住院費用,優化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復發率和再次行PCI率低于常規組,提示胸痛救治優化護理流程可降低復發率,對患者預后有積極意義,治療后優化組患者LVEDD、LVESD低于常規組,SV、LVEF高于常規組,提示胸痛救治優化護理流程可提高患者心功能,優化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提示胸痛救治優化護理流程可減少心肌梗死PCI術后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胸痛救治優化護理流程可減少心肌梗死PCI術后不良反應,縮短救治時間和住院時間,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