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太海,華列,李月嬋
1.高州市森林公園事務中心,廣東高州 525200;
2.高州市長坡鎮鄉村振興服務中心,廣東高州 525200;
3.高州市林業局,廣東高州 525200
古樹是指年齡在100a 以上的樹木,分為國家一級、二級、三級,國家一級古樹樹齡在500a 以上,國家二級古樹年齡為300a~499a,國家三級古樹年齡為100a~299a。古樹是一個地區、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歷史及文化的象征,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貴遺產,是森林資源中的瑰寶。古樹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它們見證和記載了悠遠的歷史和文化,是綠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為研究自然界變化提供了許多材料,同時在生態、科研、人文、地理、旅游諸方面亦具有特殊價值與重要意義,是國家的重要資產[1-2]。
高州市位于廣東省西南部,鑒江中上游。地理坐標為21°42′34″N~22°18′48″N,110°36′46″E~111°22′45″E。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屬云開大山、云霧山山系,多條小山脈東北向西南走向橫貫該市。最高點是馬貴鎮棉被頂,海拔1627.3m。北部山區群山屏障,中部丘陵起伏相連,南部為低丘、臺地。地處熱帶和南亞熱帶的過渡帶,南亞熱帶季風暖濕,光熱與降水資源豐富。全年太陽輻射強烈,年日照時數達1702.5h 至2351.6h,平均為1945.3h,日照百分率為44%,熱量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22.9℃,最冷月(1 月)平均溫度15.1℃,最熱月(七月)平均溫度28.9℃,無霜期361d,雨季長,雨量充沛,平均降雨量1892.7mm,年平均雨日155.9d,雨季集中于4 月~9 月,占全年雨量的85%。土壤為花崗巖、砂頁巖、片麻巖等發育而成的赤紅壤、紅壤、黃壤,垂直分布明顯,其主要特征是:土壤深厚、透水性良好、質地適中,土層厚度一般在100cm 以上,土壤結構為:粒為主、疏松。
群山起伏,地形復雜多樣,造成多種小氣候環境,適合各種林木生長,地理位置相對封閉,對古樹保存有利。
參照《廣東省古樹名木普查工作操作細則》執行,采用資料查詢、知情人訪談、現場調查的方法,針對古樹的生長環境(海拔、地形、地質、土壤、群落),生長狀況(胸徑、樹高、冠幅、生長勢),記載及樹齡、評價、保護等諸因素作了詳細的調查分析,登記在案。并采用GPS 進行定位,拍攝數碼照片。觀察并詳細記載古樹名木的分布情況、生長狀況、立地條件、土壤及周圍環境、病蟲害、樹木腐朽中空情況及其受自然災害損壞程度和養護措施、管護單位等信息,并進行實景拍照。樹種鑒定主要通過查閱相關的植物分類學資料,確定樹種名稱,對于存在疑問或難以確定的樹種,則采集標本結合數碼照片送廣東省古樹名木專家鑒定。
通過調查發現,高州市現存古樹共計34 科66屬85 種4351 株。一級古樹(≥500a)33 株、二級古樹(300a~499a)68 株、三級古樹(100a~299a)4250株(表1)。根據國務院1999 年8 月4 日批準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列表,高州市現存古樹中屬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有5 種,合計100 株,分別為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83 株、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12 株、紅豆樹(Ormosia hosiei)2 株、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2 株、紫荊木(Madhuca pasquieri)1 株。

表1 古樹級別結構Tab.1 Ancient Tree Hierarchy
3.2.1 樹種結構特征
高州市是水果之鄉,體現在古樹的構成上,其中荔 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杧 果(Mangifera indica)和龍眼(Dimocarpus longan)數量名列前三,合計有3262 株,占總株數的74.97%;株數在100 株以上的科有漆樹科、桑科、無患子科,3 科合計3864株,占總株數的88.81%;在屬級上,株數在100 株以上的有龍眼屬、荔枝屬、杧果屬和榕屬,合計有3780株,占總株數的86.88%(詳見表2)。

表2 古樹樹種結構Tab.2 Structure of Ancient Tree Species3.

?
高州市古樹樹齡主要集中在100a~199a,共3672 株,占總株數84.4%;200a~299a 古樹有578株,占總株數13.28%;300a 以上的古樹有101 株,占總株數2.32%。300a 以上古樹偏少,大部分古樹年齡偏低,年齡基本呈現出金字塔型結構,證明了高州市后備古樹資源豐富(詳見表3)。

表3 古樹樹齡結構Tab.3 Age Structure of Ancient Trees
3.2.3 樹高結構特征
高州市古樹樹高在39m 以下,其中在10m 以下和10m~19m 兩個區段,共4314 株,占總株樹的99.15%。樹高在20m 以上的僅37 株,與高州市古樹樹種結構特性相符(詳見表4)。

表4 古樹樹高結構Tab.4 Height Structure of Ancient Trees
3.2.4 胸徑結構特征
高州市古樹胸徑在100cm 以下的較少,主要集中在100cm~199cm 和200cm~299cm 兩個區間之間,分別占總株數的33.95%和40.24%。胸徑的≥1000cm 的有6 株(詳見表5)。

表5 古樹胸徑結構Tab.5 DBH Structure of Ancient Trees
3.2.5 冠幅結構特征
古樹冠幅集中在5m~14.9m 之間,共3497 株,所占比例達到80.37%(詳見表6)。

表6 古樹冠幅結構Tab.6 Canopy Width Structure of Ancient Trees
3.2.6 分布特征
按行政區域劃分,一級古樹主要集中在根子鎮,以古荔枝樹為主,二級古樹主要集中在大井鎮、古丁鎮、分界鎮、根子鎮,三級古樹主要集中在分界鎮、大井鎮、根子鎮、長坡鎮、謝雞鎮、曹江鎮及大坡鎮;按群散情況劃分,古樹群共計53 個,古樹群古樹株數共計2514 株,占總株數的57.75%,余下為散生古樹。古樹群落分布在23 個鎮街中,群落數量較多的主要有長坡鎮、分界鎮、大井鎮、根子鎮和曹江鎮;按生長位置劃分,絕大部分古樹生長在農村有4292株,占總古樹株數的98.6%(表7)。

表7 古樹分布特征Tab.7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Trees
3.2.7 長勢特征
枝繁葉茂,生機盎然,綜合生長勢正常株有4295 株,占98.71%;綜合生長勢衰弱株48 株,占1.11%;主干腐爛或部分腐爛,枝葉稀疏,綜合生長勢瀕危株8 株,占0.18%。
3.2.8 權屬特征
屬于集體的有3966 株,占建檔總株數的91.15%;屬于個人的有385 株,占建檔總株數的8.85%。高州市古樹大部分屬集體所有,屬個人的較少,古樹權屬的落實有利于后期古樹名木的管理和維護工作的開展。
分析結果顯示,高州市的農林生產歷史悠久,有規模種植荔枝、龍眼、杧果等果樹的傳統,保有的果樹類古樹數量最多,這得益于當地豐富的環境條件,與敬重自然的文化傳承。古樹資源無論是數量上還是種類上都十分豐富,還擁有10 株千年古樹,古樹主要分布在農村,結構穩定,以100cm 以上的大徑級古樹為主,樹木生長總體上較為健康,權屬基本為集體所有,一半以上古樹以古樹群的形式存在,有利于開展古樹的保護與開發利用,為鄉村振興助力。
古樹是一筆巨大的社會文化財富,保護古樹是全社會的共同職責,社會各界要對古樹保護工作給予重視和支持,政府要完善古樹的管理機制,全面加強古樹保護管理。首先要加大投資力度,落實專項養護經費[3]。其次建立以林業科技人員為主的“古樹保護小組”。對古樹立項研究,在現有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開展對古樹生理生態學及病蟲害防治的研究,加強對古樹監測和管護工作,了解其瀕危原因及滅絕規律。針對果品類古樹研究專門的保育管護措施。高州市的古樹中,荔枝、龍眼和杧果等果樹群落占比較大。在未來工作中應當有針對性地研究這一類古樹的科學保育和利用,使之創造更豐富的社會效益[4]。
保護古樹的宣傳工作雖然一直在開展,但宣傳力度遠遠不夠,離家喻戶曉相差甚遠。建議加大宣傳力度,發動社會力量,首先是政府各部門、街道辦事處行動起來,宣傳保護古樹的意義和重要性,學校也應把保護古樹列入素質教育的范疇,讓每一個人都知曉破壞古樹是違法行為,引導民眾自覺加入到保護古樹的行列之中,讓全社會都來關心、重視、保護古樹名木。
對古樹除了掛牌外,必要時建好圍墻或圍樁,建立保護標志,落實管護單位,管護人員,對古樹進行監測管護,發現人為破壞或病蟲為害時,及時組織處理。嚴禁買賣古樹,古樹一旦被移植后,原有的生態環境與人文歷史已改變,其價值大打折扣。另外,古樹年齡老,樹形大,移植對樹體造成很大的傷害,成活率低,因此,應盡量保持在原地保護。
每一株古樹都有它自己的故事,一株古樹就是一處風景名勝,以獨具地方特色的古樹或古樹群為依托,開發生態古樹旅游[5-6]。如高州城區中土無雙的高州西岸緬茄樹,根子貢園荔枝古樹群等,具有很大的旅游開發前景,應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建立成集科普宣教于一身的多功能古樹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