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彩燕 江蘇省泰州市靖江市第一實驗幼兒園崇文分園
在不斷的實踐與反思中,我園的教師親身感受到“兒童是有能力的學習者”的真諦;幼兒美術活動組織形式也更加多元、有趣;對幼兒作品的欣賞維度也更為多元、專業。
隨著課程游戲化項目的推進,我們都能意識到幼兒的學習不是單純地在課堂上端坐靜聽,而是要讓他們走進自然,動用多種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和保持專注,是探索、體驗、交往、解決問題和發現新知。“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如何將這個理念滲透到幼兒美術活動中?這是我園教師在探索幼兒自主性美術道路上一直思考的問題。為此,我園教師從以下三個方面改變教育理念:
幼兒可以自由選擇材料、區域、主題等。如:在“幼兒園的樹”自然課程中,開展了涂鴉活動“我的樹葉書簽”,開展了自然材料(樹枝、樹葉、樹皮等)創意拼貼畫,開展了寫生活動“幼兒園的樹”等。這些活動有的是在室內進行的,有的是在戶外開展的。如戶外公園里,幼兒在觀察秋天花草樹木的變化,會產生很多的遐想,相互之間會產生充分的交流,他們一起撿落葉,一起用落葉在大地上隨意拼貼各種圖案,他們的合作性行為就這樣自然而然地發展起來。
在美術活動中,幼兒自主結伴、自主掌控時間、自主分享及自主展示成果。如在美術區放置一塊空白畫板,每個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需要在畫板空白處進行繪畫,待整個畫板全部被畫滿,教師將會和幼兒一起將作品呈現出來,幼兒之間互相交流自己的繪畫作品。
每一個幼兒都能在一個不受時間、空間約束的輕松氛圍中進行自由的創作,享受著自己創作的成就感和愉悅。如在“好玩的線”自然課程中,幼兒用各種不同粗細、質地的線進行美術創作;想象畫《毛線歷險記》、手工作品“繩盤”、創意小制作“電線變變變”等。
那么,在美術活動中如何激發幼兒進行自主性創作的興趣與靈感呢?
我園還特意在大廳開辟了一個“收集東、收集西”區域,用于分類擺放大家搜集的各類物品,也是各班進行美術創作的材料資源地。各班的美術區域都提供了多維度材料:報紙、黏土、樹枝、樹葉、木夾等若干,幼兒在自由開放且趣味盎然的游戲創作活動中涂鴉、想象、表達。如,大一班:將廢舊紙盤裝飾成一個個獨具特色的掛飾。中一班:經過畫、折、撕、剪、貼后的紙袋完美變身,畫面豐富而生動,成為一個個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感的作品……中三班:用廢舊報紙的塑造了可愛的章魚等。小一班:用石頭、樹葉、積木、廢舊的水彩筆外殼、硬紙板邊角料等材料拼成了五彩的路。
根據幼兒的創作要求,我園在戶外設置了涂鴉墻、戶外寫生區,滿足幼兒在敞開的空間中進行自主結伴、自由創作的需求。幼兒通過自由的交流與溝通,會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創作火花。如:在“秋天”主題中,幼兒來到了幼兒園附近的公園,他們在沙池里、草地上,將形狀、顏色、大小不一樣的樹葉加以堆積和拼擺,在寧靜、輕松、從容中,將笑容掛在臉上,將專注放在眼里,將作品展現在陽光下。不起眼的落葉產生了不可思議的效果:色彩的語言、造型的元素、細化的辨別、四季的節奏……幼兒用行動呈現了創作的魅力。
首先,在美工區,教師根據幼兒年齡特點投放關于美術的繪本,如小班《小藍和小黃》、中班《我的連衣裙》、大班《方格子布的大象艾瑪》等。幼兒翻看這些繪本,會萌發創作靈感。其次,教師以多種方式展示幼兒每一次的作品,作品欄、活動室的掛飾、美術室的環境創設等都選用幼兒的作品。當幼兒的作品達到一定量時,教師會和幼兒商量,將這些作品裝訂成一本大的圖書放在語言區,大家可以一起看一看、說一說。教師的這種做法,既是對幼兒作品的尊重,又充分發揮了幼兒與作品的互動,幼兒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大家珍惜和欣賞,內心會有一種自豪感和成就感,參與創作的積極性也自然而然愈發強烈。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成人應對幼兒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價幼兒。繪畫活動是幼兒描繪自己內心情感的最直接的工具,是幼兒精神世界的真實流露。
對于幼兒的繪畫作品,教師首先需要耐心傾聽他們的創作故事,鼓勵他們勇敢地表達自己“童畫”,并給予其接納的建議和評價。如在“好玩的線”項目活動中,豪豪用蘸滿紅色顏料的毛線在畫紙上時拖、時甩、時繞,畫紙上留下粗細不一的紅色線條;寧寧選擇了多種顏色,拎著毛線在畫紙上不停地繞圈圈。小朋友看了哈哈大笑,紛紛表示他們兩個在搗亂。原來豪豪表現的是夏天的蚊子被拍后留在紙上的血跡。而寧寧表現的是交通堵塞的現場。繪畫中表現的內容體現了他們的生活經驗和感受。聽了他們的介紹,其他幼兒情不自禁地向他們豎起大拇指。那一刻,兩個幼兒快樂無比,因為自己的想法被同伴們接受而愿意敞開心扉。其實,只要你愿意傾聽,每一幅作品都是畫中有“話”,甚至,那其中的創意是我們只看畫面也體會不到的,只有認真地傾聽才能明白。
對于繪畫,幼兒更多的是需要成人的鼓勵和認可,感受到自己被接納、被肯定,興趣自然會越來越濃。作為教師,只有會讀懂幼兒的作品,才會感受到其中之“趣”。幼兒的繪畫就是內心的表達。如繪畫《我的一家》,幼兒第一個畫并且是整幅圖中形象最大的那個人,一定是他最喜歡的那位家人。了解了幼兒的繪畫特點之后,我們才能聚焦師幼在畫中共同的“興趣點”,如幼兒在繪畫中遇到問題,這時候幼兒可能就會放棄和失望,此刻教師應該鼓勵他換個角度去思考,通過添畫進行再次創作,以獨一無二的作品鼓勵他繼續前行。
幼兒雖然年齡小,但依然是獨立的個體。作為教師,著重引導幼兒多關注別人作品的優點,以欣賞的眼光、學習的態度去評析同伴的作品,學會交流與合作。
經過對比、觀察,幼兒會自主地發現同伴作品中的優點和自己還存在不足的地方,而且以同伴之間互相欣賞的方式去學習,幼兒更容易接受,學習的效果也會更好。
“稚到拙時亦為美?!睂τ變簛碚f,美術活動的目的不在于掌握多深的技能技巧,而在于具有敢于表達的勇氣和創造精神。不是每個幼兒將來都能成為畫家,但每個幼兒都應該成為有個性、有藝術修養和有審美情趣的人。在不斷的探索與反思中,我們認為在自然課程背景下,自主性美術活動應該讓幼兒在自然中感知,汲取藝術的靈感;讓幼兒在探索中發現,體驗創造美的樂趣;讓幼兒在交流中收獲,感受分享的美好。
